痴迷墨香挥妙笔 传承书法志高远
2021-07-01李莉娜
李莉娜
一点一划,书大千气象;一撇一捺,展万家风采。这就是书法,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再到东汉、魏、晋的草书、行书、楷书……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里,书法犹如一个谦谦君子,一路翩然走来,在雪白的宣纸上,踏出了深深的文化印迹。
文化需要传承,书法,便是传承的载体。书法需要传承,书法爱好者,便是传承的载体。作者访谈走近宜宾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宜宾中山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李定煃,与他回眸走过的书法艺术人生,共话书法艺术的魅力,感受他为书法艺术传承的一份责任。
痴迷墨香人不倦
一个人结缘艺术,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的影响有关。李定煃说,自己走上书法艺术这条路,就源于父亲的引导、传授和鼓励。
李定煃是江安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中医家庭。旧时老中医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其中,“一手好字”被视为有学养的中医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李定煃的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每次看父亲提笔为病人书写药方,那一个个刚劲挺拔的毛笔字让幼小的李定煃心生敬意。
“父亲开出的每一张处方都堪称一幅书法作品。”李定煃说,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就开始握笔练习,而父亲对自己只是一种引导,没有强制,每天写一篇字也行,写一两个字也可以,认真写好就行。
在同龄人中,李定煃算得上写字的佼佼者。初中时,学校老师对李定煃赞许有加,让他书写班级的板报;同学们羡慕李定煃的字写得工整,争相让他帮忙在新课本上写名字。
父亲的鼓励、老师的赞许、同学的肯定,让李定煃对书法进入了一种痴迷状态。别人玩的时候,他始终在练字。即使走在街上,他也像着了魔似的,看牌匾上的字,有时就站在牌匾下,用手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地比划,琢磨其中的学问。17岁,李定煃有幸得江安县宿儒肖德纯先生的指点,习练了古代书法名家不同风格的字。从帖到碑,又从碑到帖,体会点画形态、结构特征、章法变化、气韵神采,从中汲取了古代书法家的精华,学书大有长进。
一个人对书法艺术的爱,一旦进入了痴迷状态,也就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为练好书法,年轻的李定煃还遍访当地书家前辈,虚心上门求教,平时经常与书友们交流。李定煃形象地比喻,那时候,自己对书法的痴爱,就像喜欢心仪的姑娘一样。
临池不止求精细
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之说。李定煃无疑是这样一位踏踏实实的实践者。
李定煃教过书,当过门市员,做过会计,无论在哪个岗位上,繁忙的工作之余,书法都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读帖、临帖、揣摩、总结,每天坚持不懈。他始终抱着一个“追求在路上”的念头,每天“临池”不止。
李定煃非常欣赏书法中的“精细”之美。他认为好的书法作品就要做到精细,要能经得住人们的细细品味和推敲。正是由于注重精工与细绝,所以他的书法也以小楷和小行书见长。近年来,他精工小楷,其楷书作品着力笔底,以笔代刀,方方正正,如铸如削,眉清目秀,平和俊俏,刚柔相济、舒展清丽、稳健遒劲典雅端庄。
“说起楷书,书法界都知道自汉以来,二王以下,欧柳颜赵精妙绝伦,各领风骚,后人学之,传承两千年不衰。楷书四大家中,欧阳询的楷书平正险绝,呼应连贯,方劲浑厚,展潇洒自如之美态;柳公权的楷书疏朗开阔,斩钉截铁,骨力遒劲,显刚劲韧拔之英姿;颜真卿的楷书横轻竖重,刚中有柔,圆润浑厚,呈庄严雄伟之气派;赵孟頫的楷书则流畅圆润,锋不外露,婉转秀劲,扬秀雅绮丽之浩气。这些翰墨瑰宝实为民族文化之精华,灿烂辉煌。”李定煃如数家珍地说。习书多年,李定煃的书法作品频频在省、市各类书法大赛中入展、入书法集,特别是2006年四川省旅发会在宜宾召开之际,通过征集,李定煃有幸为国家级风景区 “蜀南竹海”四个字题书。
书艺传承志求远
挚爱艺术的人,总能志存高远。
为了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了解书法的来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迁,宜宾市中山书画院经常举办书法理论讲座,李定煃被大家推举做了讲师。为了备课,李定煃翻阅了很多相关书籍,并结合自身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练习书法所悟出的感触,整理出了一个厚厚的手写本,里面系统全面地记载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概要。
“书法最忌讳的便是‘人云亦云,书法的功力在书外,自然、 历史、 地理、 人文等等,一切都是书法艺术的必修功课,我希望传达给大家的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大家去感悟书法的精髓所在。”李定煃说,“书法不仅仅是一门造诣很深的观赏艺术,它更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书法是需要传承的,传承的不仅是它的技艺,更是其中博大的精神素养和文化内涵,要练好书法,平时练习名帖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需要了解书法的发展演变,有充实的理论,才不会‘纸上谈兵。”
今年69岁的李定煃在书法道路上,已“临池”60余年。李定煃认为,學习书法过程中要戒浮躁,不跟风,不故弄玄虚,认真在古人的名碑名帖中汲取营养,最终才能写出经得起时间历史检验的好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