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照护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
2021-07-01孙晓宁刘正洋陈晓琳
孙晓宁,刘正洋,陈晓琳
1.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澳门特别行政区 999078;2.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老年人数增加,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2亿人左右,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6.1%[1],失能老人的数量也不断上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6项ADL指标中,任何一项活动无法自理即定义为失能[2]。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中国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总数约为4 063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18.3%[3],失能老人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失能老人的照护质量与其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对失能老人的照护质量起关键作用[4]。在中国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强、现有长期照护体系和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大背景之下,目前我国农村失能老人照护模式仍以家庭照护为主,且受到子女外出打工、经济收入低等因素影响导致农村失能老人照护形势更加严峻。该文于2019年7—8月对35位广东省江门市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其照护态度、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寻找家庭照护模式现存的不足,并进行原因分析,为提高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质量和构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培训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9年7—8月,便利抽样选取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闲步村的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35名。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的中度或重度依赖的居家失能老人固定的家庭照护者;②直接承担失能老人的照护工作;③照护时间≥3个月;④年龄>18岁;⑤对该调查知情同意并积极配合者。排除标准:沟通障碍无法回答问卷者。
1.2 方法
通过家庭访视进行问卷调查。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内容涉及5部分:第1部分为照护者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与患者关系、老人有无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和老人对照护的满意度等);第2部分为失能老人健康状况评估表,根据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检查;第3部分为照护者照护知识、技能掌握水平评估表,分为15个基础照护条目;第4部分采用刘腊梅等[5]设计的“照护者所需知识与技能表”对照护者的照护知识和技能需求进行调查,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6;第5部分参考中文版照护者积极感受量表(PAC)来自编问卷条目评估照护者的照护态度和感受情况[6]。共发放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33份,有效率为94.29%。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n(%)],并采用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主要为失能老人的配偶(58%)和子女(36%),以女性(55%)居多,年龄段以>60岁(51%)居多,文化水平以高中及以下(94%)为主,见表1。
表1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的一般情况(n=33)
2.2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照护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照护者在日常生活照料如做饭、洗衣、如厕等方面可以满足失能老人的需求;而康复护理内容方面,照护者掌握较好的是简单的照护技能如按摩、床椅转移、翻身、喂药,而较为专业的照护技能如伤口处理、排痰、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则掌握较少;心理、精神上的照护也较为缺乏,主要以陪老人聊天为主。见表2。
表2 照护者照护知识、技能掌握情况(n=33)
2.3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照护知识和技能需求情况
家庭照护者照护知识和技能需求排位前5的是:老人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老人安全用药知识、老人饮食护理知识、改善老人记忆力和老人康复锻炼等问题。见表3。
表3 照护者照护知识和技能需求情况(n=33)
2.4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照护态度情况
总体为消极感受明显,照护压力大。94%的家庭照护者有消极感受,仅6%家庭照护者无消极感受;他们常常感觉身心疲惫(67%)、限制了他们的社会交往(39%)。76%的照护者无积极感受,仅3%的照护者积极感受较明显。虽然照护失能老人会让部分照护者更重视健康(51%)、感觉到被人需要(36%),但更多的是长期照护失能老人使家庭照护者产生了负面情绪。而问到在照护护失能老人过程中所遇难题,照护者则表示,有所需照护内容多(42%)、家庭经济压力大(42%)、照护者身体不好(33%)、人手不足(24%)等问题。见表4。
表4 照护者照护感受得分情况(n=33)
3 讨论
3.1 家庭照护者掌握的照护技能偏向日常生活照料,对康复护理和心理方面的专业照护知识和技能了解较少
究其原因:①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知识基础较薄弱,对照护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限;②与照护知识学习途径有关,简单的护理技能如翻身、喂药可以通过医生、护士宣教学习,但心理护理知识和康复护理知识方面,照护者较少有学习途径。农村家庭照护者对失能老人的照护仅能做到维持生命的延续和日常生活的照护;对于减缓疼痛、促进康复和心理抚慰等照护技能的掌握相对缺乏,更多将上述内容视作医生、护士的任务;对失能老人精神、心理上的重视不够,忽视了心理因素对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而影响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质量;③失能老人最基础的家庭照护需求就是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只有满足了最基础的需求,才能考虑满足更高水平的疾病护理和心理照护需求。
建议:①可根据照护者的知识和技能需求,通过专家社区讲座、社工上门指导、专业视频讲课等多种方式,对照护者进行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本护理操作技术、康复护理知识、用药常识等;②利用“互联网+健康教育”新模式,拓宽家庭照护者了解照护知识的渠道[7]。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互联网+健康教育”新模式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该模式能帮助家庭照护者随时随地获得需要的照护知识;③可借鉴城市社区失能老人照护模式,政府可主导建立分级网络,包括镇政府-村委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失能老人家庭,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为实现“医养结合”的目标努力;④政府吸引社会力量和民营企业加入农村养老事业中,建立符合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的民营养老机构,以补充家庭照护养老模式。
3.2 家庭照护者消极感受明显,照护压力大
究其原因:①失能老人所需照护内容多[8],农村失能老人身体状况差,绝大多数失能老人患有多种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白内障、中风、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和慢性支气管炎等各种慢性病,也有恶性肿瘤、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帕金森症、瘫痪、失聪和失明等重大疾病[9]。老年人容易同时身患多种疾病是农村老人躯体失能的主要原因,加上文化水平低、识记能力差等因素影响,使其在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上下楼梯等基本日常生活自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能。所以,农村失能老人需要大量的日常照料、医疗服务、精神抚慰和临终关怀[10],其中失能老人以日常照料为甚。②家庭经济压力大,经济负担不仅包括基本生活护理和医疗等直接费用,还包括家庭照护者因照护失能老人而不得不放弃的劳动收入。调查结果显示,失能老人的收入来源大部分来自儿女的供养(50%),部分来自养老金或退休金(21%)及自己的积蓄(17%),而依靠政府低保金和五保户的供养仅分别占8%和2%,农村失能老人普遍没有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意识和习惯(70%)。可见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支持系统尚不完善,当前政策帮扶对象主要针对公立养老机构,忽视了对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的关怀,也未明确对家庭照护者的经济帮扶与精神关怀举措。③照护者身体素质不好,由于照护者主要为失能老人的配偶(58%),年龄段以>60岁(51%)居多,照护者本身也是老年人,难以承担照护失能老人重任。④家庭照护人手不足。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农村一对夫妻最多可以生两胎,农村家庭的人口增长较慢;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有劳动能力的人群、特别是青壮年人群纷纷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非常普遍。以上原因都导致农村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的照护消极感受明显,照护压力大,难以保障失能老人的照护质量。
建议:①应健全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体系,为家庭照护者增能。政府应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给予有针对性的照护补贴,从物质帮扶层面上提高家庭照护者的积极性;②应重视对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的心理关怀,倡导社会工作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对家庭照护者开展喘息服务、精神抚慰、心理疏导与减压训练等服务,帮助家庭照护者及时处理负面情绪,并增强其长期照护的责任与信心;③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积极出台配套支持性政策,如对失能老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进行补助,鼓励单位对家庭照护者予以留职、调整上下班时间或适当增加休假等;④政府加大力度扶持农村产业升级和中青年人留村创业,把劳动力留在农村,也就为失能老人照护群体增加了人力保障;⑤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试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为失能老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
4 小结
综上所述,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现状不容乐观。①家庭照护者的照护知识、技能掌握仅能做到维持失能老人生命的延续和日常生活的照护,无法做到高质量照护。政府需建立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知识和技能培训体系和平台,充分应用“互联网+教育模式”优势,通过专家社区讲座、社工上门指导和专业视频讲课等多种方式,根据照护者的需求对照护者进行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②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消极感受明显,照护压力大,主要原因为失能老人所需照护内容多、家庭经济压力大,需要国家、社会共同努力,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家庭照护者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