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2021-07-01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周育钦
文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周育钦
一年级学生多数在学前教育中已能数数和做一些简单的加减计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的只是机械地数数和计算的技能,而缺少了“数”与实际“量”的一一对应体验。一年级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起始年级,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数感的意识。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该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介绍几种做法。
一、在生活中培养数感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安排了“1~5 的认识”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其对应的“量”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教师可以先出示数“1”,告诉学生,看到数“1”,老师想到了 1 个苹果、1 箱牛奶……(课件出示)唤起学生对于数的兴趣,然后提问:“看到1,你们想到了什么?”孩子们会兴致盎然地去数:1 个笔盒、1 支铅笔、1块黑板……再出示数字“2、3、4、5”,让学生离开座位,在课室里甚至是学校里找一找,物体的数量和哪个数对应,先和同伴说一说,再向全班汇报;也可以设计“画一画”“摆一摆”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具体的数量,于是“数”成了学生之间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数感就在实际的数数中慢慢建立起来。
在教学“6 和 7 的认识”之前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6 和7 的数据。学生把收集的数据带入课堂,并在小组内呈现。孩子们带来的数据资料非常丰富。如,1 个文具盒6 元钱;妈妈买了7 斤苹果;1 张毛巾 6 元;1 本书 6 元;花盆中开了7 朵花;我的座位在第7 排……请孩子们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交流、评议。最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展示出来,全班同学自由交流,评议。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使他们亲身感受6 和7 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也在开放的信息中不断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
二、在实践中发展数感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预备课》“比较”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小圆片,让学生摆一摆:2 个、3 个、4 个、5 个小圆片……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等数学活动,使得学生真实地把握数的多与少的关系,形象地与符号>、<、=挂钩。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实践活动,把数感培养落到了具体活动中,使得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会将数与具体的量对应起来,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20 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出示具体情境后,学生分析问题后列出9+6 或6+9 的算式,可以让学生先估一估,大概是多少。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生还可以用“凑十法”,把6分成 1 和 5,9+1=10,10+5=15 或把9 分成 4 和 5,6+4=10,10+5=15 等等,这就是算法多样化的体现。运算方法的判断、算法的多样化、以及估算意识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在猜想中诱发数感
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区间套”的游戏活动。如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一堆较多的苹果,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知道具体的数量,另一个学生猜。生1:“100”,生 2:“不对,多了”。 生 1:“80”,生 2:“还是不对,少了”。 生1:“ 90”,生 2:“还是少了”。 生 1:“95”,生2:“对了”!通过这样的游戏,既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用新信息对数的结果作出判断,又可以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从而使学生在猜想中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了数感。
总之,数感对于孩子今后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也是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数学能力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树立数感培养意识,注重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