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地震活动综述

2021-07-01

四川地震 2021年2期
关键词:芦山长宁余震

杜 方

(四川省地震局,四川 成都 610041)

对2020年全球MS≥7.0级、中国大陆MS≥5.0级以及四川区域的地震活动回顾总结,有助于分析认识全球到局部的地震活动特征;认识我国大陆动力边界的地震活动对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影响;综述四川区域突出地震事件;追踪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和2019年长宁6.0级地震震群的持续余震活动,可进一步分析认识四川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

1 2020年地震活动概况

1.1 全球7级地震活动概况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0年全球共发生MS≥7.0地震10次,无M≥8.0地震发生。最大地震为2020年7月22日美国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7.8级。全球MS≥7.0地震活动主体地区仍然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周边未发生MS≥7.0地震(见图1)。1900年以来全球MS≥7.0地震震级和频次显示:2020年全球MS≥7.0地震活动频次(10次)略低于1900年以来的年频次均值18次(见图2;刘自凤等,2019)。总体来看,2020年度全球MS≥7.0地震呈现频次低、强度弱的活动特征。

图1 2020年全球M S≥7.0级地震分布

图2 全球M S≥7.0级地震年频次(1900~2020年)

1.2 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动概况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0年中国大陆及邻区(18°~55°N,70°~135°E)共发生MS≥5级地震28次(包括中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7次)(见图3),其中:5.0~5.9级25次(含中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7次);6.0~6.9级3次。2020年突出地震事件(见图3):MS≥6.0级地震3次,分别为1月19日新疆伽师6.5级、6月26日新疆于田6.4级和7月23日西藏尼玛6.6级地震。

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国大陆MS≥5.0地震主体活动区域与2019年相比有所改变,2020年主要分布在西域、青藏和华南地块(图3)。西域地块集中发生11次(含2次6级以上),1月19日新疆伽师6.5级和6月26日新疆于田6.4级地震;青藏地块集中发生7次(含1次6级以上),即7月23日西藏尼玛县6.6级地震;华南地块仅发生2次,即2月3日四川青白江5.1级和5月18日云南永善5.0级地震;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分布7次,没有6级以上地震,最大为12月10日台湾宜兰县海域5.8级地震。

图3 2020年中国大陆及邻区M S≥4.0级地震分布

从地震强度上看,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中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地震强度均不高。中国大陆最大地震为7月23日西藏尼玛县6.6级地震,中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最大12月10日宜兰县海域5.8级地震。

从地震频次看,中国大陆21次MS≥5.0地震活动频次明显低于1970年以来的年频次均值34.6次(陈学忠等,2013;图4),也低于2018年的31次和2019年的29次。

图4 中国大陆MS≥5.0级地震年频次

1.3 四川区域地震活动概况

据四川地震台网测定(包括汶川余震),2020年四川及邻区(25°~35°N,96°~110°E)共记录ML2.0以上地震3945次(包括汶川、芦山、九寨沟和长宁等余震序列),其中:ML2.0~2.9地震3568次(邻省436次);ML3.0~3.9地震336次(邻省46次);ML4.0~4.9地震36次(邻省5次);ML5.0~5.9地震4次(邻省2次);ML6.0(MS5.6)地震1次(邻省0次)。四川及邻区ML4.0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分布于川东南区域、龙门山断裂带、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邻省ML5.0以上地震为5月18日云南巧家ML5.4(MS5.0)和12月24日青海玛多ML5.0(MS4.2)地震。四川境内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巴颜喀拉块体的川西北区域和华南块体的川东南部区域。四川省内发生突出的地震为:2月3日青白江5.1级(ML5.3)、4月1日石渠5.6级(ML6.0)和10月22日北川4.7级(ML5.1)。省内最大为4月1日石渠5.6级(ML6.0)地震。

四川区域地震活动特点:四川2020年地震频次和强度均低于2019年。地震空间分布图像显示(见图5),一是5级以上地震分散发生:2月3日青白江5.1级(ML5.3)、4月1日石渠5.6级(ML6.0)和10月22日北川4.7级(ML5.1);二是4级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三个区域(带):(1)川东南部地震集中活跃区。主要在长宁—兴文—珙县和荣县—威远—资中两个区域,例如:长宁—兴文—珙县区:1月8日~11月13日相继发生ML4.0级以上地震14次,最大震级4.1(ML4.5);荣县—威远—资中区:2月16日荣县相继发生两次4.4级(ML4.7)。(2)龙门山断裂带沿带地震活跃。主要分布在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区,例如:3月6日青川3.9级(ML4.5),9月26日都江堰3.4级(ML4.0),10月21日北川4.6级(ML4.9),10月22日北川4.7级(ML5.1),10月25日北川3.6(ML4.4),10月31日江油3.6级(ML4.0)和12月8日绵竹3.4级(ML4.0)。(3)川滇菱形地块东边界地震持续活跃。例如:6月3日炉霍3.6级(ML4.2),3月18日云南巧家3.6级(ML4.1),5月18日云南巧家5.0级(ML5.4)和9月8日云南巧家3.8级(ML4.1)。

图5 2020年四川及邻区M L≥2.0级以上地震分布

2 四川突出地震事件

2.1 青白江5.1级地震

2020年2月3日00时05分,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发生MS5.1地震,微观震中为(30.74°N,104.46°E),震源深度21 km,属于浅源型地震。根据四川地震台网记录,截至到2020年12月31日24时,青白江5.1级地震序列共记录ML≥0.0地震78次(含主震),其中,ML0.0~0.9地震37次,ML1.0~1.9地震32次,ML2.0~2.9地震7次,ML3.0~3.9地震1次,ML5.0~5.9地震1次,最大余震为3月23日青白江ML3.0(MS2.3)地震。整个序列余震稀少,以ML<2.0地震为主,ML≥2.0余震8次。

2.2 石渠5.6级地震

2020年4月1日20时23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发生5.6级地震,微观震中为(33.04°N,98.92°E),震源深度10 km,属于浅源型地震,宏观震中位于石渠县长须贡马乡(32.92°N,98.92°E)。

石渠5.6级地震前区域小震活跃。2020年1月23日至1月31日,石渠地区出现小震活动丛集,共发生28次ML1.0以上地震,包括1月23日MS4.3和MS3.8地震,与石渠5.6级地震分别相距约6 km和3 km。石渠5.6级地震发生后,根据四川地震台网记录,截至到2020年12月31日24时,因该区域的地震台站稀疏,本次石渠地震序列仅记录到ML1.0以下地震1次,共记录到ML≥1.0地震222次,其中,ML1.0~1.9地震125次,ML2.0~2.9地震86次,ML3.0~3.9地震8次,ML4.0~4.9地震1次,ML6.0~6.9地震1次,即:石渠ML6.0(MS5.6级)地震,最大余震为2020年4月1日石渠ML4.1(MS3.6)地震。

3 四川的主要余震活动

3.1 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活动

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区地震活动仍持续活跃,继续呈现起伏性平稳衰减态势。从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至2020年12月31日,四川台网共记录到ML≥0.0级汶川余震145 961次,其中:MS5.0~5.9余震43次;MS6.0~6.9余震8次;2020年新增ML4.0以上余震8次,10月22日北川MS4.7(ML5.1)较强余震;最大余震仍为2008年5月25日青川MS6.4级地震(杜方等,2018)。

汶川余震继续沿整个余震区分布,表明仍处于余震调整期。2020年记录ML≥0.0级余震3 367次,其中:ML2.0~2.9余震374次;ML3.0~3.9余震61次;ML4.0~4.9余震7次;ML5.1(MS4.7)余震1次。余震仍然沿整个余震区南段、中段和北段较均衡展布,表明汶川余震区仍处于余震调整期。

3.2 芦山7.0级地震的余震活动

芦山7.0级地震的余震丰富。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截至到2020年12月31日共记录到ML≥0.0余震16 612次,其中:ML3.0~3.9余震327次;ML4.0~4.9余震55次;ML5.0~5.9余震7次(MS5以上余震4次)。MS5.0以上余震均发生在主震后的2天内,余震序列强度衰减明显。最大余震为2013年21日17时05分芦山、邛崃交界MS5.4地震(杜方等,2019)。

芦山7.0级地震的余震继续活动,强度和频次明显减弱。2020年记录ML≥0.0余震104次,其中:ML1.0~1.9余震57次,ML2.0~2.9余震12次,没有ML3.0以上余震。2020年3月26日芦山发生ML2.9级。

3.3 九寨沟7.0级地震的余震活动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主震至2020年12月31日,四川地震台网共记录到九寨沟余震区域ML0.0级以上余震11 073次,其中ML3.0~3.9余震103次,ML4.0~4.9余震15次,ML5.0~5.9余震1次,最大余震仍为2017年8月9日10时17分九寨沟MS4.8(ML5.2)(四川省地震局,2018)。2020年仅发生的1次ML≥3.0余震,即10月12日九寨沟ML3.1。

九寨沟余震显示:余震已持续3年多,强度和频次均衰减明显,发震时间间隔逐渐变长。

3.4 长宁6.0级地震震群的余震活动

2019年6月17日至7月4日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和珙县交界发生6.0级地震震群。主要包括5次5级以上地震(表1;宫悦等,2020):

表1 长宁6.0级地震震群

2019年6月17日至2020年12月31日24时,长宁地震序列共记录到ML≥0.0地震12 320次,其中,ML0.0~0.9余震5 988次,ML1.0~1.9余震5 298次,ML2.0~2.9余震835次,ML3.0~3.9余震161次,ML4.0~4.9余震31次,ML5.0~5.9余震6次,MS6.0~6.9余震1次,序列最大地震为2019年6月17日长宁MS6.0地震,次大地震为7月4日珙县MS5.6地震。

2020年,长宁6.0级地震震群继续活动,强度明显减弱,小震频次依然密集。记录ML≥0.0余震3 346次,其中:ML1.0~1.9余震1 356次,ML2.0~2.9余震142次,ML3.0~3.9余震33次,ML4.0~4.9余震5次,2020年最大余震为4月23日长宁ML4.5(MS4.1)。

4 总结

综上所述:2020年全球MS≥7.0地震活动呈现低频次、低强度的特征,主体地区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周边未发生MS≥7.0地震,表明影响我国地震活动的动力边界活动偏弱,我国大陆和邻区地震活动表现出频次低、强度弱的特点,我国大陆地震强度分布总体显示西强东弱,区域上显示MS≥5.0地震分布于青藏地块、西域地块和华南地块;中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明显偏低;四川区域地震活动强度呈现东强西弱特征,5级以上地震零散发生,5级以下地震活动相对集中在川东南部、龙门山断裂带和川滇菱形地块东边界三个区域;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持续活跃,2013年芦山7.0级地震的余震的强度和频次明显减弱,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的余震的强度和频次均衰减明显,2019年长宁6.0级地震震群继续活动,强度明显减弱,小震频次依然密集。

猜你喜欢

芦山长宁余震
“超长待机”的余震
川南长宁背斜形成的几何运动学分析
赞长宁地震台
娘子好生猛
三次8级以上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征分析*
春回芦山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芦山地震道路损毁快速评估
芦山7.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中等地震密集活动
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研究
另一种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