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在基层医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21-07-01孙杏梅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基层医院溶栓成功率

孙杏梅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中老年人是主要发病人群,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1]。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报道显示,我国目前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冠心病患者约为1100万[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冠心病的主要类型之一,目前,对STEMI的治疗最为有效的措施是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2],其疗效确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院不具备行PCI的条件,此时溶栓等药物治疗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是对于发病后3 h之内的患者早期开展溶栓治疗[2-4],有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而溶栓治疗的关键是“早期”。临床报道显示[5-6],如果通过院前院内一体化流程救治模式,有助于缩短患者从院外到院内的时间,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溶栓治疗,本研究对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治疗在基层医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为基层医院 STEMI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STEMI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患者符合STEMI诊断标准[7];有溶栓治疗适应证[2-4];年龄30~70岁,性别不限;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自愿行溶栓治疗,患者及其家属无行PCI意愿或(和)医院无行PCI治疗条件。排除条件:在院前已经失去生命体征者;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病变;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史。将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实施前(2016年1月—2018年1月)进行救治的29例患者为对照组,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实施后(2018年2月—2020年1月)进行救治的35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69.52±8.67岁;Killip分级:I级5例,II级11例,III级10例,IV级3例;发病时间245.34±117.55 min。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9.98±9.23岁;Killip分级:I级6例,II级12例,III级12例,IV级5例;发病时间250.17±105.87 min。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Killip分级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传统的院前院内救治模式。120接到急救电话,出救护车将患者接到医院,患者到达急诊科或心内科后,医师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等,决定是否行溶栓治疗,如拒绝PCI治疗,同时有溶栓治疗适应证的患者,立即给予溶栓治疗,溶栓治疗药物:肝素静脉推注4000 U,后静脉推注阿替普酶8 mg,剩余42 mg阿替普酶在9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后给予肝素维持治疗48 h。不具备溶栓治疗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适宜的治疗方案。

1.2.2 观察组 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治疗。①医院组建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治疗核心团队:团队包括10人,包括3名心内科专家、1名心内科护士长、2名急诊科专家、1名急诊科护士长,2名120高年资医师、1名心电图专家。②制定院前院内一体化溶栓治疗模式流程:查询临床文献及本院在STEMI患者救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制定出适合本院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溶栓治疗模式流程。③具体实施措施:根据制定的流程,120接到患者或者乡镇医院电话后立即赶往现场,对患者进行病情分析,立即行心电图检查,并将心电图检查结果传给心内科医师,确诊为STEMI,溶栓小组成员共同确定是否存在溶栓禁忌证,以及患者或家属治疗意愿,拒绝PCI治疗同时有溶栓适应症,院内小组成员在接到信息后及时开放绿色通道,并做好溶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人员到位、药物到位、抢救设备及仪器到位等,患者入院后先救人后交费,科护士及医师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对病情的沟通和交流,签署知情同意书,立即行溶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患者接诊到院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溶栓时间窗内患者例数、溶栓等待时间及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溶栓开始时间(D to N)、溶栓成功率。溶栓成功再通的判断标准[4]: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 h内回降>50%;胸痛2 h内基本消失;2 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 h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患者接诊到院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溶栓等待时间及D to N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比较(min)

2.2 两组患者溶栓时间窗内患者所占比例及溶栓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溶栓时间窗内患者例数所占比为74.29%,溶栓成功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41.38%、5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溶栓时间窗内患者所占比例及溶栓成功率比较 例(%)

3 讨论

STEMI的救治应尽快使堵塞的冠状动脉复通再灌注,恢复冠状动脉正常血供,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国内外认可的治疗STEMI最有效的方法是PCI[2,8-10],但是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在城市农村分布不均,有条件行PCI手术的医院主要分布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医院大多数也可行PCI,少部分基层医院仍然无条件行PCI。根据2018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的意见[4],不能及时进行PCI的患者可尽早行药物溶栓治疗,如能尽早在院前行溶栓治疗,往往效果优于院内溶栓,因此药物溶栓的关键是“早”。

目前,我国STEMI救治的相关结果显示仍然存在明显不足之处,尤其是基层医院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2-4,11]:患者救治时间有所延迟;救治流程及过程不规范,如未能尽早做心电图检查,急救过程衔接不好,急诊预检分诊延迟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存在不规范,如没有给予药物再灌注治疗等,高危患者未能行介入检查和治疗,而低危患者接受了检查及治疗;病情告知不到位;没有及时转诊、延误转诊。目前,临床多专家论证及参照国外急救模式,提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提高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的衔接,缩短急救时间,为患者的救治争取更多的时间。临床报道显示[5,6,12-14],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于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症患者,能明显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主要优势在于成立急救救治团队后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化,急诊在接到120医师或卫生院医师电话后立即启动救治流程,立刻呼叫心内科医生至急诊室,患者到院后尽早开始进行救治,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先救治后缴费,争取急救时间,从各个环节节省急救时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认为,溶栓治疗在3 h之内效果最好,也是最好的时间窗,是保证溶栓成功率的关键时间点,在传统的急救模式下,院前到院内之间溶栓治疗的信息沟通交流不足,患者在入院后才能进一步诊断是否需要进行溶栓治疗,再从准备溶栓到实施溶栓治疗,所需时间较长,耽误了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造成患者溶栓成功率下降,尤其是基层医院,这些问题存在更为明显。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治疗,通过优化STEMI患者抢救的各个环节,在不必要的环节上避免浪费时间,确保抢救时间的流畅性及规范化,本研究观察了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治疗在基层医院实施的效果,结果显示,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治疗后,患者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患者接诊到院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溶栓等待时间及D to N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同时实施后组患者溶栓时间窗内患者例数所占比为74.29%,溶栓成功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41.38%、51.72%,可以看出,通过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治疗,明显缩短了患者急救时间,而且溶栓成功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与临床报道结果一致[15-17]。

综上所述,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可明显缩短基层医院对 STEMI患者的院前及院内急救时间,提高溶栓成功率,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猜你喜欢

基层医院溶栓成功率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对基层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