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脉传承的天津市静海区北二堡村改造策略研究

2021-07-01刘兴亚胡期光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脉村落建筑

刘兴亚,胡期光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300384)

伴随着村落的诞生与演进,会形成乡村独有的生活方式,并留下一些明显的历史印记,这些印记被世代传承下来,形成了乡村的历史文脉.历史文脉承载着当地独特的文化、艺术与记忆,更是区别于城市或其他乡村的主要标志[1],其在历史积淀的过程中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现今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新时代乡村形象逐渐趋同化,而承载了乡村记忆的老建筑、老手艺、传说故事等历史文脉正在现代乡村中渐渐地消失[2],保护历史文脉对乡村振兴、保持传统村落生机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表1 传统村落历史文脉要素

1 传统村落中的历史文脉

传统村落的“历史文脉”可分为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大方面: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景观空间、建筑形制、道路肌理等方面;非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社会风俗、艺术、手工艺、民间传说等方面[3](见表1).

1.1 物质形态构成要素

1.1.1 传统村落所根植的自然环境

与城市相比,乡村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更加亲密,乡村居民在世代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中,使乡村与自然环境产生了特殊的互动模式,孕育了独特的乡村人文气息.而自然环境也反作用于乡村使得乡村产生符合当地条件的建筑风格、规划格局与人文艺术等,例如多水的江南孕育了风光秀美的江南水镇、山峦起伏的川蜀之地诞生了依山而建的四川山村.特殊的自然条件也让乡村形成相应的地域文化,例如岭南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等.乡村与自然环境在相互作用的漫长发展中,保持着有机共生的关系,产生了独特的人文内涵.

1.1.2 传统村落独特的人文环境

传统乡村的人工环境指历史上人为形成的道路规划、建筑、构筑物、人造景观等以及它们共同组成的各类乡村空间.乡村的历史文脉很大部分都体现在人工环境上,人工环境体现了乡村中居民相互之间、居民与自然、与社会等各个角度的人文关系[4].体验者可从传统村落独特的地理条件、建筑风貌、空间景观与街道肌理等方面见证乡村的营造特征、建筑意匠,感受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

1.2 非物质形态构成要素

非物质形态方面主要体现在乡村文化、人的行为、意识形态、生活习惯等方面.文化是历史的沉淀物,具备完整的意识形态,它使人们的行为遵循一定的约束和引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见表2).非物质形态并不是虚无缥缈,而是具体的、真实存在的[5].历史文脉在人经过世代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中、人与人的互动方式中、居民的生活习惯中等方方面面具体而真实地传承下来[6].研究历史文脉,更要深入到人的行为意识的深层结构之中,探究传统文化的内在神韵.

2 北二堡村历史文脉解析

2.1 北二堡村概况

北二堡村作为京津冀中心地区地带的传统村落,为1730年清中期形成的自然原生态村庄,位于台头镇中心以南5.4 km[7],其所在的台头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隋唐时期即有先民活动,大清河、子牙河贯穿全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现有村民83户、286人,具备历史文脉资源.北二堡村地处子牙河畔,基础设施好,村庄内民居齐整、老旧民宅保留完整,现存有多处建于清朝时期的老式民居,古色古香.

2.2 北二堡村历史文脉资源结构分析

村庄道路沿用传统的“三街六巷”格局(见图1),顺应了现有村庄格局和建筑肌理,延续着村庄乡土气息,传承传统文化脉络.北二堡村民自建村以来世代崇耕尚读,具有能耕善读的优秀口碑:仅郭氏一家,就出过9个秀才和文武两个举人.清末举人郭宪章家族就出自该村,其子郭士琦系燕京大学高材生,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村内多处本地文化旅游资源点如义渡码头、重八老舍、天开门楣等,文化底蕴深厚,科举文化为当地历史文脉核心.

图1 北二堡村“三街六巷”格局

表2 北二堡村历史文脉传承与发展状态评价

2.3 北二堡村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城市人群对田园风情的向往逐渐升温,提高了对传统乡村特色度假旅游的市场需求,游客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8];北二堡村独特的历史文脉优势给当地旅游市场发展带来机遇:乡村特色旅游业成为北二堡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9].

北二堡村位于中国北方平原地区,属于传统农业乡镇,生态环境、种养殖规模具备一定优势,但发展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乡村旅游与山区、风景区类地区不同,在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困难:①建筑劣势,改造前村内建筑形式单一,缺乏游客追求的“大型文化古镇”的整体氛围环境;②原有景观品质欠佳,村内景观绿化量不足,园林风光体现不明显;③旅游基础设施匮乏,虽然村庄道路基础较好,交通便利,但缺少旅游服务设施,道路景观简单,绿化有待提高;④缺乏运营管理方法,不能实现专业化、永续性运营.北二堡村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无论对于旅游观光者或是原住民都是息息相关的,要解决以上问题,则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改善策略与方法.

2.4 北二堡村历史文脉传承与发展原则

北二堡村历史文脉传承遵循以下三点原则.首先,保护古村风貌,恢复乡村古迹,还原传统古村落场景,强调建筑、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相和谐,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不是大肆改变环境.尽量采用当地材料,生态化设计,保护传统民居、民俗、民风.其次,挖掘本地农村乡土文化氛围,提炼本土化的乡村风格,挖掘地区性的独特文化氛围,认同乡村自身价值.发扬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引入农家特色菜肴、民宿、文博、游览、农业体验等文旅业态.最后,重构乡村街道肌理,挖掘地方文化、展现特色乡村魅力,重构乡村美学空间.多角度保留和保护地区乡土习俗和文化本底,让观光者“浸入式”体验当地文化,通过乡村文化体验活动实现乡土教育功能[10].

2.5 北二堡村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2.5.1 主动融合自然环境,营造良好景观视廊

北二堡村作为传统农业村落,生态环境保持现状良好,具备百草园、芦花坳、子牙河自然观光带等多处自然景观资源.许多当地传说都与自然景观紧密相关,使北二堡村的文化与自然有机结合在一起.现北二堡村以生态绿色建造为主,减少子牙河周边工农产业痕迹,营造义渡码头、芦花坳等亲水景观与临河游乐项目,延续北二堡村地区的传统自然肌理,增强游客、当地居民与自然景观进行的有机互动.以子牙河自然景观带为视廊主体,环绕子牙河河堤修建环堤骑行线与步行石子栈道,展现北二堡村水土相宜的特色乡村格局,并配合义渡码头、文化广场等视野开阔的空间构成乡村开放空间系统.同时,北二堡乡村规划采用控制临水建筑高度、维持清代建筑街巷空间韵味与建筑肌理的方法以保护完整开阔的乡村天际线与真实的传统乡村格调.

2.5.2 合理规划功能布局

依据北二堡现有的用地布局和乡村规划,北二堡村围绕“一核、一带、六区”的旅游功能区间及游客体验需求对乡村布局进行布置:“一核”即村委会旅游接待中心,主要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服务,提升村庄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一带”即村庄南北主街,展现北二堡村本土风情风貌,形成一条主要的乡村文化体验旅游干线;“六区”即将乡村根据村庄地理以及文化优势分为六大区,即农事延展区、乡村体验区、原乡记忆区、乡野滨水区、生态观光区以及营地休闲区(见图2).

图2 北二堡村“一核、一带、六区”乡村布局

2.5.3 协调建筑风貌

民居建筑主要分为重点保护建筑、改造修缮建筑、整治类建筑、新建建筑四类[11],建筑色彩方面通过晶格化成像,提取主要色彩,选取色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土黄、红色、灰色、桐油原木色等颜色作为主色调.辅色调则以石灰白、片麻岩黄为主.建筑肌理主要有当地特色的青瓦、毛石墙、柴门、泥墙等传统样式(见图3).

村落民宅院墙大部分为红砖墙粉刷处理,而且体量过于高大,视线阻塞,界面死板封闭.可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现状院墙进行适当降低,恢复传统工艺及材料使用,恢复乡土建筑风貌,以可体现本地乡土气息的外饰面形式为主,加入乡村建筑的生态因素,强调自然美,质朴、简洁而不刻意雕凿,带给人们放松持久的精神愉悦,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并具有可持续性.

图3 北二堡村民居建筑肌理

乡村铁制院门缺少乡土特色和韵味,北二堡村将部分传统院门保留,建筑材料采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样式,用传统建构方式与现代建造结合.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院墙、门设计为台头镇当地特色的墙垣木门、毛石墙、篱笆式柴门等传统样式.部分民宅院落内绿化不足,现加以引导规整加大绿化面积,结合院落内菜园布置,种植花卉果树,增加景观小品.硬地铺装基于传统风貌与经济两方面因素考虑,采取砖石等乡土材料和透水的传统铺砌方式,兼具本地风格的延续,同时利于雨后路面积水的迅速排干(见图4).

图4 北二堡村景区空间营造

2.5.4 文脉资源控制引导

历史文脉资源是传统乡村的重要资源优势,需要融合人文与自然资源、物质与非物质条件并对文脉资源进行控制引导,将新兴特色文化旅游与当地传统产业相结合,并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以保持产业活力[12].北二堡村主要历史文脉资源控制引导策略主要从当地人文、历史建筑、风景名胜保护方面着手:记录民间传说与传统乡土技艺等本地文化;发掘本地风景资源与文化资源、收集并梳理原始资料;并结合现代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北二堡村主要历史文脉资源控制引导策略详见表3.

表3 北二堡村主要历史文脉资源控制引导策略

2.5.5 保持文化活力

挖掘民俗(农耕)文化,力求做足“乡味”.让人闻“乡”而来,创造现代人神往的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美丽乡村;重拾村民对本村历史的苇场记忆,打造北二堡“生态芦苇”文化作为村庄形象,为村民带来特色效益,为旅游者提供可观、可赏、可尝、可游、可憩的美丽乡村;在村落中创造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空间,将居住邻里与公共空间连接,体现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通过村庄外围“三园”的打造,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产业,增加居民及游客对场地的认同感,实现人居环境的高品质提升.保持文化活力的具体方法如下.

(1)维持居民生产、生活形态的原真性.保持北二堡村民真实的生活形态,保持本地传统的农耕种植、畜牧养殖产业,发展本地文化魅力.保持村落道路“三街六巷”布局与建筑现状,结合现代商业营造“古镇商业街”.通过原生态的古村风味与合理的商业市井氛围有机结合,为乡村增添新的产业活力,同时乡村建筑意向也得以传承与发扬.

(2)开展生态旅游,整体统筹、错位发展.在不破坏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依靠当地风景名胜与传说故事,结合现有旅游资源开发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利用子牙河水系、万亩林海等自然资源与周围乡村联合开发子牙河自然观光带、林海花卉园等观光型旅游,并在周边积极发展服务型产业,转为休闲度假型旅游胜地.

(3)充分挖掘历史文脉内涵,营造浓厚的景区氛围.结合景观设计的手法,形象地传承历史文脉:将北二堡村历史文脉元素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以浮雕、纪念碑、雕塑等建筑物、构筑物作为当地神话传说等文化的载体,营造北二堡地标性景观.

3结 语

传统村落作为承载乡村振兴的客体,如何更好地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发展好乡村产业、延续好乡村文化、保留好乡村记忆,都需要合理的规划做为行动纲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脉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乡村风貌的延续、人文情感的容纳等方面,其意义更体现在其对历史的刻印保存.保护并传承传统村落历史文脉,其目的之一就是保护并传承其包含的历史.传统村落在更新与改造中应当注重保护与传承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为传统村落注入新机能、新元素,使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命力.要使中国的传统村落改造健康发展,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与调控手段是必要的.目前,中国的传统村落更新改造理论仍属于萌芽阶段,传统乡村历史文脉的保存与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在具体实施运营的过程中,需积极调动各个方面因素,促进中国传统村落更新改造的健康全面发展.北二堡村的宝贵经验,对于推动京津冀地区传统乡村的全面振兴,乃至中国北方平原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文脉村落建筑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建筑的“芯”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