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怀旧景观特色营造研究
——以天津蓟县西井峪村为例

2021-07-01洪宇薇刘雪梅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村落景观传统

洪宇薇,刘雪梅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300384)

传统村落沿袭历史生长机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寄托乡愁的真正物质和文化载体[1].1965年美国创办《怀旧》杂志,宣传主题——“怀旧是一份乡愁,你将沿着怀旧的回忆路线从事许多令人愉快的旅行”,就揭示了怀旧创造消费需求,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永恒卖点[2].当代社会怀旧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随着人们的怀旧意识的唤起,怀旧主题逐渐渗入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在设计行业和旅游领域.结合近几年的传统村落保护情况,笔者通过对天津市渔阳镇西井峪传统村落的景观特色进行多方面分析,归纳得出相应的怀旧景观营造措施.

1 传统村落发展概况

关于传统村落的概念,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印发的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3]这是组织开展传统村落调查、遴选、评价、界定、登录和制定保护发展措施的依据[4].在此之前,人们对传统村落的定义还十分模糊,尚不明确,无法准确区分传统村落和古村落两个概念.通常人们把历史遗存下来的村庄聚落称为古村落,而传统村落则是指有特殊保护意义的古村落,相较于古村落,传统村落则更有利于体现古村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3].

我国最早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012年以来开始逐步进入大众视野,随着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相关的研究文献日渐增多,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也日趋完善[5].随着老一辈的研究学者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如冯骥才、阮仪三等,针对国内传统村落的衰败情况,借鉴国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包含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理论,并创建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天津市蓟县渔阳镇西井峪村则于2012年进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入选为天津市美丽乡村.

2 蓟县西井峪村传统村落概况

2.1 背景概况

西井峪村隶属天津市蓟县渔阳镇,位于蓟运河北(见图1),地处府君山北的半山腰处(见图2),四面环山,果木茂盛[6].据说村落最初因守陵迁来发展形成,由于年代久远,且村内没有明确的族谱、碑石和古建,因此村落具体的形成时间和来源暂无法考据,相关历史见证物的缺失也让西井峪村的历史成为谜团.

图1 天津市层面区位分析

图2 渔阳镇层面区位分析[7]

村里的建筑大都依山而建,高低起伏,村里随处可见的石头作为旧时穷困年代大自然最宝贵的恩赐,成为了整个村子最不可取代的重要资源(见图3).由于村里多数的建筑、院墙和道路都是由石头堆砌、铺就而成,整个村子因此得名“石头村”.西井峪村民风淳朴、婚丧礼俗保留完好,然而与村落历史一样成为谜团的是西井峪村民的信仰生活.村中无庙,村民家中无牌位、神龛,甚至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未曾经历过祭神、拜庙等活动,仅仅逢农历四月十五,有“过庙”的习俗,其内容只是村民在这天要做一顿有肉的饭菜.

图3 村中随处可见的石墙和石磨

西井峪原是农业村,主要出产梨、杏子、核桃等农产品;粮食作物主要有红薯、小米、谷子、高粱、玉米等.村子最大的特色是石头民居,当地的村民就地取材,用大山里特有的叠层岩垒砌房屋、院落、胡同和院墙等,这种叠层岩在村里就地挖开,大概1~2 m就能取得石材,十分便捷.用石头垒砌建筑物且不加抹缝(见图4),是村里大多数男性都掌握的一门传统技艺,这使得在村里建房的成本大大降低,而这种独特的技艺也成为了西井峪村的一大特色.

图4 用石头垒砌且不加抹缝的石磨坊

2.2 发展现状

2010年7月,西井峪村被国家住建部、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五批),进入国家保护范畴.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成为天津市美丽乡村.自2005年开村以来,西井峪村逐渐成为著名的民俗摄影村和影视拍摄基地.由于村中大部分土地被征用,一户家庭只有几分地,农业收入十分有限.村中青壮年则多数在蓟县城里以打工为生.

自西井峪开村发展旅游至今,村中有二十余户家庭经营农家乐,主要接待周末前来休闲的京津市民以及摄制组人员.为发展旅游,2005年村里建起10个作坊招徕游客,村民利用自家住房业余时间经营展示,因收入起色不大,村民逐渐放弃.2010年之后,该村逐渐形成保护措施.有32处传统民居被列为当地旅游部门核心保护区域,并要求传统民居必须严格保持原状.其他村民建设房屋,按规定所建设房屋外墙必须用当地的石头贴附,并使用传统青瓦,以保持村落的整体传统风貌.然而实际执行的情况并不乐观.目前村中自建和重建的房屋比较多,对过去的村貌有很大破坏.

2015年5月,渔阳镇政府为了带动村里经济发展,与企业签订合同将西井峪乡村旅游项目全程委托给北京的一家旅游管理公司管理运营.企业为西井峪提供为期3年的传统村落保护及乡村旅游产业运营服务,这也正是当前最为倡导的新型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借助企业的介入加强传统村落旅游产业的运营管理,旨在利用村落自身内生动力来消除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对落后传统的挤压力[8].这种新型模式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取得一定的成效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2.3 空间格局

西井峪村保护区现状保留的石砌建筑分布于村内各处,且保留完好,其历史传统建筑面积总和已达到7 270 m2.西井峪村整体依山而建,现在的地块划分多为组团布局,依次分布有入口处小广场西崖晚眺、跃进广场、拾磨书店、周维合农家院、维东农家院等原乡民宿(见图5)等.

图5 西井峪主要景点及原乡民宿分布

村内道路纵横交错,呈网状分布,主干道有两条,横向链接村落两个出入口,历史建筑相对集中在村落中心区域,传统建筑和一般建筑分散于村落各个区域(见图6);村内建筑风格主要分为红砖墙和石院墙两种,以石院墙居多,村内以居住用地居多,公共用地和大面积的绿化用地较少(见图7).

图6 西井峪村建筑分布情况现状[9]

图7 西井峪村用地情况现状[9]

3 西井峪怀旧景观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西井峪景观的优势分析

3.1.1 现代景观与原始景观的融合

村庄在整体规划上仍保留着传统村落的模式,不过相较于以往,现在的西井峪更加的对外开放,村里借助旅游业的发展经营了很多农家院与民宿,不少院落景观建筑也进行了升级改造,整体仍以石材为主,体现村落的原始特色风貌.多数建筑的外立面仍为乡村土屋的传统样式,少数经改造升级后加盖二层,并设有屋顶凉台和落地玻璃窗,既增加了居住舒适度也颇具现代感(见图8).院落的大门保留原有风格,有不同形式和不同材质,很多村民还在院墙上种满了攀缘植物,既美化景观也是垂直绿化;院内也多种有果树,美感与实用价值兼具(见图9).院落式景观将院墙内外空间联系起来,景观相互交织,实现了现代景观与原始村落景观的融合,同时也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气息,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图8 升级改造后的民宅建筑外观

图9 升级改造后的民宅院落式景观

3.1.2 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及应用

以“石头村”闻名的西井峪,其主题元素就是石头,这一点在村里处处可见.无论是村民们居住的房屋、院墙,还是村里的大小路面,以及公共建筑和矮墙,都由石头直接垒砌.村里人用特有的传统技艺加以改造,使得西井峪的石头元素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不仅便于人们记忆,更是给当代的村落文明留下深刻影响.

西井峪村特有的这种石材不是普通石头,而是当地特有的白云岩.这种石材由蓟县中晚元古时代沉积而成,因成分的差异呈现出略不同的颜色,其特点是容易获取,脆且易破碎,而且薄层居多,这些特质使得白云岩易于加工,便于使用,村里的建筑和院墙多是用这种石材堆砌而成,形成了西井峪的整体风貌.

西井峪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离不开文化和艺术的支撑,在景观小品如凉亭、指示标识等设计中,都利用艺术手法充分体现西井峪村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民风民俗.这些景观小品多放置在村庄的各个角落,提升了西井峪传统村落的人文内涵;同时也成为了西井峪独特的文化名片,起到了别具一格的宣传作用,也是传统村落特色的体现,如西井峪村口处的休憩凉亭,结合周边景观取名为“西崖晚眺”,极具诗意又呼应村落整体风格(见图10).

图10 村庄入口处的凉亭

3.1.3 软景与硬景的有机结合

软景指的是以植物、水体等软质的东西为主的景观,带有一定的自然属性;景观中的硬景指的是通过人工进行装饰和处理的景观设施、活动场所等硬质景观,带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传统村落的怀旧景观设计中软景和硬景的有机结合,其难点在于既要保持村落的原始风貌又要辅以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如在西井峪村的景观设计中,针对道路与道路之间和建筑外立面与道路之间的区域(见图11),运用植物软景来过渡这段空间,在配置上多采用果树和灌木等绿植,极大程度地还原了传统村落风貌,搭配村庄特有的石头墙,增添了景观的趣味性的同时,还起到了降噪的作用.

图11 道路与道路之间的细节处理

在西井峪村的整体风格打造上,也充分地体现了软景与硬景的有机结合.民居建筑旁边多种有小型乔木和藤本植物,整个村落的大部分路面采用石块铺路,还原了村落的原始风貌也极具美感,路两边均种植绿色植物,并设有休闲广场供村民们休闲娱乐.

3.1.4 怀旧氛围的景观营造

西井峪村在整体风格打造上修复了传统村落的格局与建筑景观,并将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使其既具有年代气息又能满足人们的现代化生活.同时,为了更能勾起人们的怀旧情感,村落将原有的村民生活的广场进行重新升级打造(见图12),不仅增强村落的怀旧氛围,更能唤起旅游者和村民们对于乡土景观的认同和对于自己所生活的村庄的认同.此外,村落里的磨坊也得到了修缮并投入使用(见图13),这也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个村落的怀旧氛围.

图12 西井峪村民广场

图13 西井峪村磨坊

3.2 西井峪景观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景观与现代景观的结合中,最难做到的是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这一点在乡村建设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在西井峪村,虽然整体的村落修缮复原工作做得可圈可点,但依然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

一是道路的实用性略差.在西井峪村,为了美观与风格统一,多数道路都被铺成了碎石路,但这些碎石路由于表面的坑洼不平,导致非机动车辆行驶的不平稳性,并使得老年人行走的安全指数大大降低(见图14).

二是农家院与传统风格衔接不够好.新升级的农家院商业性质较强,为了发展旅游产业,不少农家院做了升级改造,风格偏向于民宿,使得村落的商业化不断加强;为了提升游客的舒适度,很多农家院经过改造已将原始的土炕改成了水暖,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丢失了村民的传统生活风格(见图15).

图14 西井峪村坑洼不平的碎石板路

图15 西井峪村民宿室内设施

4 传统村落怀旧景观特色营造策略

4.1 有机更新、村落景观守旧与创新并行不悖

4.1.1 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村落景观生命力

营造传统村落怀旧景观并不意味着回归复古和重新构建,而是面对文化潮流的冲击,在保持村落自身传统文化和特点的基础上,去粗取精、辩证对待,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并为现代景观设计找到新的生长点,实现别具一格的村落特色景观,留住人们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情感.

西井峪传统村落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村庄地块肌理和乡村景观文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风格兼具的农家院建筑等,形成了新的怀旧景观潮流,打造了传统村落景观的特色风格.

4.1.2 定位景观怀旧类型

国外学者Boym将怀旧类型划分为反思性怀旧和恢复性怀旧[10].反思性怀旧通过再造传统,强调怀旧怀想的过程;恢复性怀旧则通过传统再造,强调怀旧空间的“旧”原址修复或重建场所精神[11].因此,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怀旧景观营造时,首先要确定其怀旧类型,然后根据怀旧类型采取相关措施和设计手法进行景观营造.

经过前期调研与研究分析可得出,西井峪村属恢复性怀旧类型,在西井峪村的怀旧景观营造中,提取当地的“石头”文化元素来突出体现西井峪村特有的风格特色,并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将石头元素融入到不同的景观单体当中.村庄所有的院墙和房屋均采用了这种石头的材质,村里的街道也多为石头铺就,打造了名副其实的“石头村”.这些都是西井峪村独特的景观文化的体现,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能勾起人们的怀旧情怀,在拉近心理距离的同时,承载着“他者归乡”的怀旧情感.

4.2 加强怀旧景观的“可识别性”,打造特色村落景观

计成在《园冶》中将植物要素分为山、水、植物、建筑四个要素.在做传统村落怀旧景观营造时可依据造园四要素来加强文化体现,打造并加强村落怀旧景观的“可识别性”.如西井峪则是在大的景观怀旧风格确定之后,从景观小品和自有建筑风格入手,利用村庄的石头元素加强文化景观特色,又结合景观小品加强景观的怀旧氛围,使得人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强景观效果.比如西井峪村升级改造后的“跃进广场”,将广场整体风格打造成“大跃进”时期,并利用景观小品等加强氛围营造,勾起村民回忆与对怀旧景观的认同感.

4.3 丰富景观设计多样性,构建村落景观可持续发展

4.3.1 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1)对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在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为村民提供传统文化延续的场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对本土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许多村落逐渐脱离其传统造型,与城市的房屋越来越像;现代文明的冲击也极大地影响了一些村落的文化传承,许多村落因此丢弃了原有的村落文化,以快速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事实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并不冲突,无论是在审美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我国南方,许多地方都建有敬字亭,就是因为古时候“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理念.其实,很多村落都有类似这样的传统文化,却因没有沿袭与传承,从而没能形成村落自身的特色.

(2)对空间功能的处理.当今时代背景下,对于历史文化村落来说,激活村落活力的方式通常以旅游开发为主.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村里的相关产业发展,是目前最常见的发展模式.这些传统村落由于很多建筑过于古老,且缺乏维护变得破败不堪,而旅游业的发展又需要一定的公共空间,那么可将村落原有的破旧建筑加以改造,实现空间功能上的充分利用.例如,将以前的祠堂改造为图书馆或民俗博物馆,将老旧的民居建筑或宅院升级改造为民宿,在不改变建筑基本外貌和村落整体怀旧风格的基础上,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对升级改造后的公共空间进行配套的景观设计,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乡土植物和建设材料等怀旧元素进行艺术化的修饰与提升,既满足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功能的需求,又可营造乡村淳朴的氛围,唤醒人们的怀旧意识.

(3)传统图案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在传统村落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对传统图案的应用.小到一块砖瓦、一个地面铺装,大到村庄墙壁上的装饰图案,都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特别是代表着民族特色的不同主题的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五福临门、牡丹、祥云等.这些寓意吉祥的图案与当代景观设计的结合,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当前在景观设计之中,可以将传统图案元素融入于形式美法则之中,利用景观单体或者景观材料加以表达与体现,不仅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更能打造村落的传统怀旧气息,也更容易获得大众认可.

4.3.2 材料的多样性

不同景观材质的选择会呈现不同的效果,如木板、石板、不规则的卵石、砖、瓦、植物的藤架等,这些材质通过结合村落整体风格,应用在道路、建筑外立面及一些景观小品上,也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如西井峪村以“石头村”闻名,其村庄内也以石头为主,其他材料为辅,打造整体怀旧风格的同时又不失变化,做到求同存异,增强景观丰富度和可观赏性.

4.3.3 植物的多样性

西井峪在植物选择上多选用当地的本土植物,其中包含一些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兼具的蔬菜植物或农耕植物,既丰富了景观效果又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因此,在做传统村落植物配置的时候,应多用当地的乡土树种,达成良好的景观效果的同时,也减少后期养护成本.还可多栽植果树,例如:杏、垂柳、栾树、刺槐、忍冬、五叶地锦、凌霄等植物,既可赏四季景观,又可增加经济收益(见图16).

在配植的时候,通过乔、灌、草在垂直方向搭配种植,结合植物的品种、颜色、大小各方面特色,做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也可添加景观小品雕塑,赋予传统村落特有的文化内涵,形成有特色的怀旧景观.还可以用植物材料进行搭配,营造出花境效果(见图17),分布在路旁、乡间小路及建筑物旁,增加乡村的生活气息.

图16 西井峪村道路景观植物搭配

图17 建筑周边花境设计范例[12]

5结 语

在当代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要使传统村落景观具有怀旧色彩,就需要设计师、社会群体及农人联合一起对传统元素进行深度的挖掘,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这不仅是景观设计领域的创新,更是提升民族自信关键的一步.本文通过对西井峪传统村落的深度研究,归纳得出的三个策略,即有机更新、加强景观可识别性和丰富景观设计多样性,对于传统村落怀旧景观特色营造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参考性;而将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提炼出来进行再创造,达到艺术再生的效果,同时也映射着人们的怀旧意识,使得村落景观不仅保有民族性,历史感和时代感,更具有怀旧气息,让传统村落重新散发独特魅力,从而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村落景观传统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景观平面图》
油画《村落》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