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2021-07-01

关键词:生态批评研究者论文

赵 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2)

自20世纪中期起,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美国学者密克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文学的生态学”概念,由此逐渐形成生态批评这一新的文艺研究视阈。在国外思潮的影响下,国内研究者开始关注生态批评研究。自21世纪初开始,一大批研究者相继加入生态批评研究的队伍之中,他们发表数千篇论文,出版10余部专著,成功获批2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逐步成为世界生态批评研究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本文拟统计梳理国内“生态批评”研究的论文、专著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分析总结前期研究特点的基础上,理性预测今后的研究趋势,期待能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启示。

一、论文成果纵览

根据知网数据库的检索,截至2020年6月4日,以“生态批评”为主题发表的中文文献总量为4004篇,其中包括期刊论文2863篇、硕士学位论文813篇、博士学位论文90篇、国内外会议论文123篇、学术辑刊73篇、报纸文献31篇和年鉴11篇。梳理上述文献成果发现,国内的生态批评研究发端于2002年。该年,学者王诺发表论文《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1],拉开该领域研究的帷幕。此后5年,部分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生态批评研究,但年度发文总量皆不足百篇。2007—2015年,国内的研究成果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2012和2015年发文量均突破380篇。2016年后国内生态批评研究的热度有所下降,发文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在国内的研究者中,发文16篇以上的学者有5位(见表1),分别是胡志红、韦清琦、王诺、刘文良和付文中,他们是国内生态批评研究者中的杰出代表。此外,发文量超过10篇的研究者有19人,他们大多数也是该领域的精英。

从研究机构来看,发文量排名靠前的院校分别是苏州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见表2)。排名前5的院校除山东师范大学外,其余4所皆为国内“双一流” 重点建设高校。此外,江苏和山东各有2所院校进入榜单,折射出两个省份在该领域研究中的优势地位。

表3为国内刊登生态批评研究论文数量的期刊排名。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排在前5的分别是《青年文学家》《电影文学》《海外英语》《作家》以及《外国文学研究》。其中,《电影文学》《作家》和《外国文学研究》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尤其是《外国文学研究》曾入选国际著名的A&HCI,同时连续入选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是学界公认的权威期刊。此外,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权威期刊《当代外国文学》刊载了30篇以“生态批评”为主题的研究论文,表明该刊编委们对生态批评研究的关注。

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表4统计了以“生态批评”为主题发表的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5篇文献。其中,王诺发表于《文艺研究》的《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被引达到454次,是所有论文中的最高被引文献。此外,曾繁仁、王宁、朱新福和王岳川发表的论文在被引频次排名中分别位列第2至第5。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排名前5的高被引文献均为宏观的理论评述,所有论文全部发表于核心期刊。此外,根据知网数据库统计,被引超过100次的文献共有14篇,超过50次的有42篇,超过10次的多达325篇。

表4 以“生态批评”为主题发表的论文被引次数排名(前5)

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与创新性,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与价值。根据知网博士论文数据库的统计,历年来以“生态批评”为主题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共有90篇。其中,苏州大学朱新福博士的《美国生态文学研究》[6]、山东大学王诺博士的《欧美生态批评研究》[7]和四川大学胡志红博士的《西方生态批评研究》[8]被引频次位列前3,分别被引用100次、86次和72次,是该研究领域所有博士学位论文的优秀代表。值得补充的是,3位博士毕业后继续坚持从事生态批评研究,目前已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就研究视角而言,国内研究者主要从国外生态批评发展思潮梳理、生态批评重要理论述评、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诠释、电影中的生态意蕴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批评的融合等方面来全面研究生态批评。生态批评发端于美国,国内不少研究者十分关注西方生态批评发展流变的历程。如李晓明的《美国当代生态批评述评》梳理当代美国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脉络,既肯定其所具备的重大意义,也指出不足之处[9]。在《当代西方生态文学批评发展趋势新探》中,于宝英回顾西方生态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从价值取向、文本转移等视角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10]。进入21世纪后,生态批评理论发展迅猛,领军学者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国内研究者开始归纳分析国外生态批评学者的思想。在《文学与“环境的想象”——论劳伦斯·布尔生态批评“三部曲”》中,方丽总结了美国权威学者劳伦斯·布尔“三部曲”中的生态思想[11]。潘华琴在《重归自然之径——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思想研究》中梳理了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思想的关键词,包括身体化、环境连续性等[12]。同时,不少学者对生态批评理论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述评。在《21世纪生态批评理论的多元互补》一文中,张慧荣分析了新世纪生态批评理论发展中显现出的物质性、叙事性、可持续性等多元互补的特征[13]。无独有偶,苏勇在《生态批评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中,对生态批评的学科定位、方法论、文学观等理论问题提出质疑,为今后该理论的理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14]。以生态批评为视阈,分析阐释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是前期成果中占比较大的一类文献。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中国读者熟知的当代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陈秋华以生态批评为视阈,撰写了《阿特伍德小说的生态主义解读:表现、原因和出路》,该文以阿特伍德的《浮现》《可以吃的女人》和《使女的故事》为研究对象,分析3部小说中揭示的种种生态问题,继而得出结论:唯有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思想,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5]。何江胜的《论〈荒原〉的生态思想》以T.S.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为例,剖析作品中的自然生态思想和精神生态理念[16]。随着生态电影的兴起,不少研究者将生态批评与电影评论融合在一起。在《主流大片的话语建构与中国电影的生态命题》中,李道新论述了中国主流大片中生态主题的现实意义[17]。杨北辰的《后人类·后启示录与福利国家——生态主义思潮与北欧电影》从生态批评理论出发,分析北欧电影折射的生态美学意蕴[18]。此外,部分研究者将生态批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在一起,建构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如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技术决定论的生态批评及其启示》中,蒋谨慎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技术决定论中生态缺陷的弥补,从而有利于建构一种与社会进步一致的技术伦理[19]。纪秀明和柴文娇在《论马克思理论对西方生态批评观之伦理修正》中以中外文本为例,具体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西方生态观的修正与补充,从而尝试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生态伦理观[20]。在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批评研究取得诸多成果,为推动世界生态批评研究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专著类成果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至今为止,国内学者撰写出版与生态批评研究相关的专著共有10余部。梳理这些专著发现,其中绝大多数是对生态批评理论和概念的梳理。自21世纪初开始,国内部分生态批评学者陆续出版一些理论专著,其中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21]、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22]、胡志红的《西方生态批评研究》[23]等成为生态研究者们必读的经典著作。2013年,陈小红撰写的《什么是文学的生态批评》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作以问答的方式,从定义、成果、文本研读和相关研究四个方面梳理文学生态批评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什么是文学的生态批评、什么是深层生态学、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24]。同年,王诺出版专著《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解答国内外生态批评研究领域中百余个有争议的论题,并提出建构一种有中国特色生态批评理论的设想[25]。作为生态文学的发源地,美国生态批评研究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在专著《美国生态女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华媛媛系统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26]。无独有偶,刘小勤和孙锐于2017年推出《19、20世纪美国生态文学批评》,通过追溯19和20世纪美国生态文学作品的发展概况,揭示美国生态文学诞生的基础、背景和哲学渊源[27]。随着生态批评研究的不断深入,该领域的涉猎维度不断扩展,诸如城市生态批评等一些新的理论应运而生。2020年,马特的专著《城市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作从兴起背景、理论渊源、核心概念、研究思路和文本阐释五个维度,探讨城市生态批评理论的建构[28]。在专著中,有不少是以某位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解读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如陈茂林的《诗意栖居:亨利·大卫·梭罗的生态批评》以生态批评理论为视阈,全面考察美国作家梭罗生态思想的内涵及其来源[29]。在《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书中,袁霞从女性生态主义理论研究阿特伍德作品中女性群体的生存状况[30]。曹曦颖的《诗意地栖居——生态批评视角下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研究》以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7部“性格与环境”小说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中的环境伦理与生态意蕴[31]。此外在专著成果中,有少数是对国外生态研究专家理论著作的译介,如韦清琦的《走出去思考:入世、出世及生态批评的职责》是美国生态批评权威斯科特·斯洛维克所撰专著的译本[3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级别最高的项目,获准立项的课题是我国社科领域高水平研究的象征。纵观历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题名含有“生态批评”的共有22项,包括一般项目14项、青年项目4项和西部项目4项。其中,12个项目属于中国文学学科,10个项目属于外国文学学科。表5列出近3年获批的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具体信息,因撰写本文时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尚未公布,故未列入。

表5 近3年题名包含“生态批评”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7—2019)

三、国内“生态批评”研究的特点总结

梳理分析国内“生态批评”研究的前期成果,我们不难发现研究呈现四大特点。

(一)整体研究水平较高

在知网收录的2863篇以“生态批评”为主题的研究论文中,发表在北大核心和CSSCI(含扩展版)来源期刊的共有774篇,核心期刊占比超过27%,这在文学研究领域并不常见。根据上文统计,国内生态批评研究中的高被引文献数量较多,被引10次以上的文献多达325篇,折射出该领域具备较高的研究水平。众所周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课题。根据前文的统计,截至2019年,仅题名包含“生态批评”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超过20项。此外,国内有一批致力于生态批评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并出版不少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综上所述,在研究者们共同努力下,国内的生态批评研究保持了较高的水准。

(二)区域研究不均衡

梳理前期研究成果发现,国内生态批评研究存在区域研究不均衡的特征。在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机构中,江苏省有3所院校,分别为苏州大学(92篇)、南京师范大学(70篇)和南京大学(45篇),反映该省在生态批评研究领域的强劲实力。山东省和四川省紧随其后,各有2所院校入选。此外,福建、河南和河北各有1所院校入围,分别为厦门大学(73篇)、郑州大学(60篇)和河北师范大学(42篇)。相较上述地区,北京、天津、湖南等文学研究实力不俗的省市表现不佳,这些地区尚无机构发文量进入前20。此外,宁夏、新疆等省甚至没有任何机构进入排名的前40。由此可见,国内不同地区生态批评研究水平的差距十分明显。

(三)综述类文献陈旧

近年来,国内生态批评研究发展迅猛。以论文为例,近10年来年度发文数量均在200篇以上。然而笔者发现,以“生态批评”为主题的综述类文献数量稀少、数据陈旧。根据知网检索,目前国内生态批评研究综述类文献仅寥寥数篇,分别为《开拓绿色批评的视野——当代中国生态批评研究综述》[33]、《生态批评在中国:17年发展综述》[34]、《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综述(1979—2008)——兼论生态文学与批评在中国的演进》[35]和《我国生态批评理论发展综述》[36]。上述论文的发表时间都在2010年之前,论述中涉及的数据太过陈旧,无法精准反映国内生态批评研究的全貌。

(四)重复研究过多

在国内生态批评研究的前期成果中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以论文成果为例,其中有近百篇是对欧美生态批评发展脉络的梳理。在这些文章中,研究者们反复评介西方生态批评领域中的部分权威。又如,在国内研究者发表的论文中,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题的共有281篇。细读这些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其中的文字表述迥异,但传达的内容意旨趋同。重复研究现象的出现和综述类文献不足有直接关联,既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也限制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四、国内“生态批评”研究的趋势展望

通过对国内生态批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特点的总结,可以理性地展望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

(一)跨学科研究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未来将不再局限于之前的研究视角,一些新的跨学科研究将成为热点,如“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视阈。生态批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存在着互融关系。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环境问题与各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生态问题是整个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困境。因此,将“命运共同体”置于生态文学的视野,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论题。又如,作为文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视阈,生态批评与创伤叙事学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的作品为例,其中折射出诸多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身心创伤。研究者可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作品中的生态创伤书写。此外,生态批评与伦理学、语言学、经济学、政治学、建筑学、地理学、生物学、海洋学等诸多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甚至与医药学都有结合研究的可能。相信未来的研究者一定会打破传统视角的限制,将生态批评理论与其他学科结合研究。同时,不少其他学科领域中的专家学者也会加盟到生态批评研究的队伍中,由此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

(二)宏观研究将继续受到青睐

生态批评领域中的宏观研究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根据上文的统计数据,在以“生态批评”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中,被引频次超过100次的文献共有14篇,这些高被引文献全部是宏观的理论述评。被引频次超过50次的文献共有42篇,其中仅有3篇为微观研究,分别为孙宏的《〈我的安东尼亚〉中的生态境界》[37](被引81次)、陈茂林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38](被引57次)和《海明威的自然观初探——〈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39](被引57次)。由此可见,相较单一的作品研究,宏观性的理论述评更受研究者们的青睐,容易成为高被引文献。据此判断,在未来的研究中,宏观性的理论研究将继续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对生态批评领域中的新兴理论的述评,将成为今后研究者们竞相引用的“新宠”。

(三)综述类文献将会增多

国内生态批评研究综述类文献的陈旧与不足,既导致重复研究现象的出现,也影响国内与国际研究的接轨。因此,未来的研究者可能会加大撰写综述类文献的力度,定期对国内研究的特点和趋势进行述评。根据百度学术的检索,截至2020年6月4日,以“Eco-criticism”为主题的外文文献超过1万篇,其中439篇被A&HCI索引、258篇被SSCI索引。这些文献中有论述充分的经典文献,如达纳·菲利普斯的论文《生态批评,文学理论与生态真理》讨论生态批评、文学理论与生态真理之间的关系,同时论证生态批判修辞的特点[40];在《美国生态文学的兴起》一文中,史蒂文·哈特曼概述美国以自然生态为题旨的写作传统,解答美国生态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些有争议的论题[41]。除早期的经典论文外,国外研究者近年来发表了不少视角新颖的佳作,如朱丽亚·欧贝特的《昆虫学的想象力:托马斯·金塞拉的昆虫诗》将托马斯·金塞拉诗歌生态学研究与昆虫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用昆虫行为来反思人类的关系,是一篇跨学科研究的佳作[42]。笔者相信,今后的研究者们会更多地关注国外的研究文献,定期归纳总结,以推动国内研究的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批评研究者论文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