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T高分辨MRI在肛瘘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

2021-07-01陈晓宇唐小琦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9期
关键词:瘘管肛瘘括约肌

陈晓宇,唐小琦

(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放射科 江苏 苏州 215600)

肛瘘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全称为肛门直肠瘘,指的是肛门直肠周围出现脓肿、溃烂,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健康。较为典型的肛瘘即一根通畅且完整的管道,一端与肛瘘连接,一端与肛缘外或直肠壁连接。非典型肛瘘可能仅存在内口,无外口,或中间瘘管闭塞等[1]。目前临床诊断肛瘘多采取肛周指诊方式,但准确性不佳,容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MRI技术逐渐发展,并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中,具有操作简单、准确性高、对患者无伤害等优点[2]。本文以2019年3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70例肛瘘患者为例,简述3.0T高分辨MRI诊断的方法,并分析其诊断准确性,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我院2019年3月—2020年6月接诊治疗肛瘘患者70例进行研究观察,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小为21岁,最高为78岁,平均年龄(48.5±1.1)岁。入院时58例患者主诉肛周出现疼痛感,49例患者肛周皮肤存在红肿情况,24例患者肛周存在渗出性液体,13例患者局部按压可感受到硬结。所有患者均同意配合本次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3.0T高分辨率MRI(西门子3.0T verio)检查,具体过程为:调整患者体位至平卧仰卧位,保持足先进方向,磁场中心定位在耻骨联合以上,接受常规MRI检查、轴位T2压脂加权序列、冠状位、矢状位压脂序列扫查,设定TR参数为4 309 ms, TE参数为68.6 ms,层厚参数为3 mm,层间距参数为0.5 mm。DWI设定参数b值为800 s/m2;冠状位T2WI、矢状位T2WI参数设定TR参数、TE参数、层厚及层间距参数均与上述一致。完成检查后由两名经验丰富医生共同对影像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根据相关标准对肛瘘进行分型与分级,类型主要包括:低位单纯型、低位复杂型、高位单纯型、高位复杂型。Ⅰ级MRI表现为线状括约肌间瘘,瘘管处于外括约肌与内括约肌间;Ⅱ级MRI表现为非复杂性经括约肌瘘,瘘管横穿外括约肌与内括约肌,但不存在脓肿表现;Ⅲ级MRI表现为括约肌间瘘,出现继发瘘管情况,并伴有脓肿。Ⅳ级MRI表现为经括约肌瘘伴坐骨直肠脓肿;Ⅴ级MRI表现为经肛提肌瘘,未见脓肿;VI级MRI表现为经肛提肌瘘,并伴有脓肿或继发瘘管。以手术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诊断准确性。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4.0完成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比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肛瘘不同分型分级患者经MRI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MRI诊断符合率分析

3 讨论

肛周炎症属于较为特殊的病症之一,其在发病后病情会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其中处于急性发作期阶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肛管、直肠等器官或组织周围脓肿;当处于慢性发作期阶段下,患者则会发生肛瘘症状。根据临床大数据统计显示,87%左右的肛周炎症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会发展成为肛瘘,但肛瘘本身的发病率仅为0.01%,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青中年群体,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倍至4倍,临床复发率高是该病症的重要特征。越早确认肛瘘患者的病情,越有利于疾病治疗的彻底性,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患者,诊断的准确率越高,越有利于医生制定手术方案,对预后效果的提升和并发症的预防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3-4]。

肛瘘主要指的是肛管和皮肤表层间因异常生长而形成了肉芽肿性的通路,该通路包含了肛管内口、瘘管、外口,其中内口和外口均可能是单一型或多发型,且尤以多发型发生率相对较高。且在发病过程中,原发性瘘管可能会引起感染性病变,继而产生多个继发性瘘管,甚至引起局部组织脓肿,该症状也被称为“复发性肛瘘”。根据临床解剖研究显示,肛瘘患者的瘘管外侧均是由较为致密的纤维组织所构成,该纤维组织均是由于炎性反应导致的异常增生性病变诱发而成。而在瘘管内侧的组织则主要由炎性肉芽构成,且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炎性因子会对肉眼组织形成反复的异常刺激,进而使瘘管内侧的上皮组织发生异变。目前临床医学界对于肛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还未给出统一的答案,其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感染、免疫功能降低、性激素分泌平衡障碍等[5]。其中感染是诱发肛瘘的主要原因,研究者认为当人体出现大便干燥或便溏等情况时可能引发肛周组织破损,或隐窝、肛腺的褶皱内粪水淤积,继而造成肛周黏膜组织被逐步破坏,粪便中的病毒侵入黏膜下健康组织,继而诱发感染性病变。免疫功能降低的患者则大多患有原发性慢性病变,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另外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群体,其自身抗感染功能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而导致肛周组织抵抗粪便中病菌的功能下降。性激素分泌平衡障碍则主要起源于肛周的肛腺组织内,该组织的功能受性激素的调节,当人体性激素分泌量异常下降时,肛腺的受感染率便会异常提升。另外当人体发生肛周组织肿瘤、溃疡性肠道炎症等病变时,也会使肛瘘的发生率大幅提升[6]。

肛瘘早期病变时,其病灶大多处于浅表位置,患者会感觉到肛周明显的疼痛、肿胀,而随着病情加重,疼痛感可能会蔓延至会阴部、臀部等,且严重时会出现全身性感染,临床症状表现为四肢乏力、持续性高烧、寒战等,在瘘管内会有脓液、血液等的混合体液流出。肛瘘属于典型的反复感染型病变,如单纯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则很难痊愈,必须使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开展干预。但手术操作无法保障准确率,则可能会对肛周组织造成一定损伤,使得术后复发率明显提升。因此,在手术前需选择MRI技术对内口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并评估主瘘管的具体走向,分析分支瘘管的情况,使手术方案的拟定更加准确,提升预后效果,抑制复发的问题[7]。

常规肛瘘检查方式中瘘管造影、CT扫描、腔内超声扫描等方式应用时间相对较早,但根据大数据临床研究指出其准确率均相对较低。其中CT和超声扫描无法准确判断瘘管的具体走向,而瘘管造影虽然可以准确显示瘘管的走向、分支瘘管数量等情况,却没法帮助医生分辨瘘管和肛门括约肌组织间的关系。加之肛门内超声检查无法准确定位深部组织中的脓肿病灶,且受影响的炎性病灶和纤维组织无显著差异,因而准确率也相对较低[8]。CT虽然可以准确诊断组织内各处脓肿型病灶,但由于具有电离辐射的缺陷,使得肉芽肿性瘘管的分辨准确率无法保障,如括约肌、盆底肌肉等出现纤维化病变,也不能准确反映在影像数据中。MRI技术则可从多个平面、多个角度对病灶进行扫描,并准确显示瘘管、肛周括约肌、提肛肌等的相互关系,为术前分析患者病灶状态,脓肿病灶分布等提供了准确数据。现代MRI技术还涉及了脂肪抑制的T2WI序列,可降低脂肪层对临床检查的干扰概率。实际检查过程中,肛瘘内口、瘘管径、肛周脓肿病灶等均在T1WI序列下表现为低信号特征,而选择T2WI序列或脂肪抑制T2WI序列检查下则表现为高信号特征,可利用该序列针对肛瘘的脓肿性病变进行检查。

猜你喜欢

瘘管肛瘘括约肌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走行观察与手术治疗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
并行导丝法在更换肾造瘘管中的应用:附33例次报道
排便的奥秘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