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 早期诊断的影响
2021-07-01陈进宇
陈进宇
(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四肢关节科 广东 江门 529100)
在临床髋部骨折疾病中,股骨颈骨折属于常见类型之一,具有较高发病率与致残率,主要指的是由股骨头下端至股骨颈基底部发生骨折,一旦未得到及时救治或者治疗方法不合理,可造成疾病进一步发展,病情严重者还会导致其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增加患者致残率[1-2]。现阶段中,临床对于该病症患者的治疗,大多采取内固定手术方式,然而由于该病症自身股骨头血供存在特殊性,在发病之后可能对股骨头血供造成影响,使得患肢的股骨头血供被损伤或者中断,骨髓及骨细胞成分死亡,促使患肢的股骨头结构被改变,不仅易增加患者手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风险,同时还会对其康复效果造成影响[3-4]。故而临床需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在早期时对实施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展开诊断,进而准确评估患者病情,这对制定治疗方案及改善患者预后质量起着重要意义[5]。因此本次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股骨颈骨折术后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中,以MRI实施早期诊断的意义,如下汇总。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研究自2019年1月—2020年12月来院就医的股骨颈骨折术后合并股骨头坏死的8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与MRI检查,其中男性有48例,女性有34例,患者年龄在(38~72)岁区间值内,年龄均值是(52.7±4.8)岁。本次研究入组对象经临床医师详细讲解研究内容后,患者和(或)家属签署相关知情书,同意加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股骨头坏死,且经临床诊断确诊。排除严重并发症者、既往有过心脏手术史者、妊娠哺乳期女性、精神意识方面存在障碍者、无法正常交流沟通者及依从性不高者。
1.2 方法
1.2.1 MRI检查 (1)仪器设备:选择西门子高级1.5T磁共振设备;(2)检查前:在检查前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动脉瘤夹、神经刺激器及心脏起搏器等,仔细进行核对,对于存在该类物品者,不可实施MRI检查;将MRI检查相关步骤与注意事项告知受检者,向其传授调节呼吸的技巧,将呼叫器的使用方法告知患者,叮嘱其一旦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及时以呼叫器来告知医师,避免发生不良事件;指导患者在进入检查室之前,将金属物品摘除,如腰带、钥匙、假牙、耳环等,避免出现伪影;对于烦躁不安者,可给予其安定剂(镇静);(3)检查方法:调整患者体位为仰卧位,以足进头出,叮嘱患者将双腿做轻度内旋动作,以沙袋对其双腿进行固定,结合患者个体差异性,合理选择多通道相控阵体部线圈,对双侧髋关节实施冠状面与横断面扫描,将线圈定位槽与髂前上棘及耻骨联线中点位置对象,对阵定位线后,进入至此题中心,结合受检者合理对FOV进行调整,在实施常规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注射0.4 mL/kg剂量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于45 min内完成注射,设置矩阵参数为256×256,设置层厚为4 mm,设置间距为1 mm,在开展检查工作时,由2名工作人员进行操作,以此来排除伪影发生率。
1.2.2 X线检查 在检查前两日,叮嘱患者不可食用含特多纤维类食物,检查当日需禁水、禁食,在检查时尽量将衣物脱去,摘下对X线穿透造成影响的物品,如膏药、敷料、金属饰品等,叮嘱患者更换上棉质类睡衣。指导患者以仰卧方式躺在摄影床上,确保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及床面中线相重合,叮嘱患者伸直下肢,将足尖向上,且两拇指的内侧处于互相接触状态。光圈上缘应当超过髂嵴处2 cm,光圈下缘应在耻骨联合下缘3 cm处,球管与FPD板位置距离应为120 cm,将中线对准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到耻骨联合上缘的连线中点,之后垂直投照,将管电压设置为80 kV,将管电流设置为200 mA,将摄影时间设置为160 ms,对于体型偏胖者,可将电流及摄影时间调整为630 mA、500 ms。所有检查结果待成像后,由专业的阅片者进行审片,所有的检查结果均一式两份,确保研究严谨性与科学性。
1.3 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1)观察并统计术后不同时间段2种检查方式的检出情况;(2)观察并分析病变进展期时股骨头坏死发现时间,进展期主要包括发射前期、塌陷期及骨关节炎期。
1.4 数据处理
数据应用SPSS 18.0展开分析与处理,对于计数资料(检出率)使用%百分数来表示,检验应用χ2;计量资料(股骨头坏死发现时间)则使用t值来表示,检验应用(±s),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观察并统计术后不同时间段2种检查方式的检出情况
由表1得出,在术后不同时间段时,相较于X线检查,MRI检出率均较高(P<0.05),见表1。
表1 观察并统计术后不同时间段2种检查方式的检出情况[n(%)]
2.2 观察并分析病变进展期时股骨头坏死发现时间
由表2得出,与X线检查相比,MRI检查在病变进展期时发现股骨头坏死时间均较早(P<0.05),见表2。
表2 观察并分析病变进展期时股骨头坏死发现时间(±s,月)
表2 观察并分析病变进展期时股骨头坏死发现时间(±s,月)
组别 例数 发射前期 塌陷期 骨关节炎期X线检查 41 8.65±2.23 18.05±3.27 20.54±4.19 MRI检查 41 7.24±2.35 15.16±3.08 17.28±4.31 t 2.7868 4.1194 3.4726 P<0.05 <0.05 <0.05
3 讨论
在髋部骨折中,股骨颈骨折是常见类型,大多发生在老年群体中,临床医师在开展治疗时,大多结合患者骨折类型、并发症及年龄实施对症治疗,常应用治疗方式包括关节置换或者内固定手术,以此来实现矫治骨折,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加快患肢愈合的目的[6-7]。近年来,基于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背景下,导致该病症患病数量日益增多,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大多数股骨颈骨折患者大多存在外伤史,其中典型症状为屈髋屈膝与患侧肢体外旋畸形,大部分患者入院就医时,主要表现为无法独立行走、髋部存在疼痛感等,由于股骨颈骨折的解剖位置比较特殊,再加上关节功能较为独特,相较于全身其他骨折,其术后骨折不愈合率相对较高,并且由于股骨头存在血供特点,故而易导致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增加患者术后致残风险[8-9]。现阶段中,临床对于股骨颈骨折术后合并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方法比较多,主要包括MRI、X线片检查等,本次研究中,通过分析X线检查与MRI检查在股骨颈骨折术后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发现相较于X线检查,MRI术后不同时间段检出率较高,且病变进展期时发现股骨头坏死时间较早,虽然X线具有检查费用低、操作简便、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能够将髋关节结构与邻近结构充分显示出来,但是在早期X线检查大多没有阳性发现,且不能及时将骨坏死灶检查出来,故而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而MRI则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充分显示出股骨头的形状及坏死区结构等,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与分型,应用意义较高。
综上所述,在早期诊断股骨颈骨折术后合并股骨头坏死时,以MRI与X线检查均可得出一定检出率,但相较于X线检查,MRI检查可有效提高临床早期检出率,尽早发现股骨头坏死病灶,适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