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乳癌和常规胸部乳腺癌HES1、HER2表达差异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21-07-01宋天豹王建军孙小虎王保信陈绍华李国明吕建男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胸部淋巴结病理

宋天豹,王建军,孙小虎,王保信,陈绍华,李国明,吕建男

副乳癌(accessory breast cancer,ABC)系指正常乳腺以外出现乳腺组织,占女性乳腺疾病的1%~2%,占副乳症的1%~5%,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疾病[1],ABC病人以腋下肿块(多为腋窝下或腋前无痛性肿物)为首发症状,由于腋窝处血液和淋巴结丰富易出现早期转移,临床发现时多已处于晚期,因此ABC生存率明显低于常规胸部乳腺癌(mammary cancer,MC)[2]。与常规胸部乳腺一样,副乳也受内分泌影响,可出现与常规胸部乳腺同样的良恶性肿瘤(如小叶增生、导管扩张及纤维腺瘤等),易与乳腺外肿瘤相混淆[3]。目前磁共振成像扫描在ABC诊断中价值尚不明确,但研究[4]证实超声引导下细针吸取细胞学或粗针穿刺活检有助于ABC的早期诊断,因此临床中可从分子水平上探究ABC与常规胸部MC的有效诊断方案。转录因子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airy and enhancer of split1,HES1)是细胞分化、细胞周期调控的重要因子,在肿瘤疾病中呈高表达[5],其在ABC中表达情况国内尚未见报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是决定MC分子分型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其在常规胸部MC组织中表达的研究[6]较多见,但有关其在ABC与常规胸部MC中表达差异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旨在探讨ABC和常规胸部MC HES1、HER2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期为ABC诊治提供参考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确诊的ABC病人(ABC组)和常规胸部MC病人(MC组),各30例。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诊治及随访资料。其中ABC组女28例,男2例;年龄30~69岁;腋窝下或腋前ABC 29例、腹股沟处ABC 1例。MC组均为女性,年龄28~72岁。

纳入标准:(1)符合ABC或MC诊断标准[7],术后病理证实有明确的ABC或常规胸部MC;(2)年龄≥18岁,症状可见有或无肿块疼痛、肿胀、泌乳、溢液、破溃等;(3)接受手术治疗;(4)临床资料完善;(5)入组前未接受ABC、常规MC放化疗药物治疗。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脏器恶性肿瘤;(2)入选前已进行过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或其他综合治疗;(3)入院时已发生远处转移而无法手术;(4)相关资料欠缺。

1.2 治疗方法 ABC组行ABC扩大区段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1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1例,乳腺癌根治术6例,ABC区段切除术3例;MC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0例,乳腺癌根治术6例,保乳术4例。术后均严格参照相关指南进行术后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2组术后病人的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均参照MC治疗指南[7]进行。术后随访2组病人复发情况。

1.3 HES1、HER2表达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术前取ABC病人、MC病人癌组织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BC、常规MC组织中HES1、HER2表达。步骤:脱蜡水化后,37 ℃ 3%H2O2温箱孵育,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PBS液重复洗涤3次后柠檬酸缓冲液(pH值6.0)微波修复,室温冷却30 min;非免疫动物血清37 ℃温箱封闭,PBS液重复洗涤3次,滴加一抗、二抗,辣根过氧化酶标记链霉素亲和复合物,37 ℃温箱孵育后,DAB染色、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封片。由两位病理科医师采用双盲法,依据染色强度(阴性、弱性、适中、强性对应计0、1、2、3分)、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0%、>0%~10%、>10%~25%、>25%~50%、>50%对应计0、1、2、3、4分)评定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染色强度+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总分4~8分提示HES1或HER2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

2 结果

2.1 ABC和MC组织HES1、HER2阳性表达率比较 2组病人HES1和HER2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4、表1)。

表1 HES1、HER2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n;百分率(%)]

2.2 不同病理特征病人HES1阳性表达情况 ABC组和MC组病人HES1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是否淋巴结转移、三阴乳腺癌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BC组HES1阳性表达率在是否复发病人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间HES1阳性表达在淋巴结转移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病理特征病人HER2阳性表达情况 ABC病人HER2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是否三阴乳腺癌及复发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MC病人HER2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是否淋巴结转移、三阴乳腺癌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组间HER2阳性表达在病理类型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不同病理特征病人HES1阳性表达情况(n)

3 讨论

虽ABC发病率较低,但与常规MC病人相比,早期ABC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且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初步诊断易误诊为乳腺腋尾部癌、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隐性乳腺癌等,此外ABC位置较为特殊,其在钼靶上难以完全显示,临床当中尚缺乏行之有效的ABC早期诊断手段。随着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在乳腺癌诊断中的研究日益广泛[8]。HES1属于碱性螺旋-环-螺旋基因转录抑制因子之一,有抑制组织细胞特征性分化的作用,可直接影响细胞分化以及增殖、细胞凋亡。研究[9]表明,HES1可阻碍神经干细胞以及小肠前体细胞分化,确保其保持未分化状态。国内外学者[10-11]研究证实HES1在卵巢癌、结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病人预后密切相关。HER2基因属于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主要定位于染色体17q12-21.32,其可激活下游酪氨酸激酶使之磷酸化,有效调节肿瘤细胞增殖。研究[6]证实,HER2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往往预示着复发转移风险高、预后差。鉴于此,分析ABC病人HES1、HER2表达与常规胸部MC病人的差异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将有望为ABC术前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既往报道[12-13]显示,HES1作为肿瘤细胞关键转录因子,其异常表达与肿瘤疾病发生、细胞分化、肿瘤恶性程度、肿瘤干细胞的成瘤性等生理及病理变化紧密相关;HER2表达与乳腺癌病人淋巴结转移、肿块大小、病理学分级间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ABC与MC组织中HES1、HER2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差异,而ABC组/MC组组内HES1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三阴乳腺癌病理特征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浸润性导管癌、三阴乳腺癌具更高的阳性表达率,可能是由于浸润性导管癌、三阴乳腺癌恶性程度更高,且随临床分期增高,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浸润转移范围也更大,故而浸润性导管癌、三阴乳腺癌、临床分期高、组织学分级越高,以及合并淋巴结转移的ABC、常规胸部MC病人癌组织中HES1、HER2阳性表达率更高[14]。本研究结果显示,ABC组、MC组组间HES1阳性表达率在是否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显著,表明HES1阳性表达率与ABC和MC病理特征密切相关;ABC病人HES1阳性表达率越高,其组织学分级越高和临床分期越晚,因HES1表达与ABC的侵袭能力有明显相关性,其可通过异常调控ABC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从而有效促进癌细胞增殖及转移,表现为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晚,与早期李晓瑛等[15]研究指出的在乳腺癌病人中HES1阳性表达与TNM分期显著正相关的结论类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ABC组内HER2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三阴乳腺癌、复发病理特征间差异显著,而MC组内HER2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三阴乳腺癌病理特征间差异显著,提示ABC病人术前HER2阳性表达率越高,浸润性导管癌、三阴乳腺癌及复发可能性越高,而MC病人HER2阳性表达率越高,三阴乳腺癌风险越高,与早期学者[16]研究指出的乳腺癌病人中HER2表达与乳腺癌病理类型、三阴乳腺癌及复发密切相关的结论基本相符。2组组间HER2阳性表达率在病理类型分布上差异显著,提示或可通过不同病理类型病人HER2阳性表达率对两种乳腺癌进行鉴别。HER2其受体蛋白可通过同源或异源二聚体方式发生偶联,有效激活下游酪氨酸激酶使其磷酸化,促进肿瘤增殖,在肿瘤病理类型、恶性程度及预后中有一定预测价值[17]。

综上,术前ABC病人与MC病人HES1、HER2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差异,但术前HES1、HER2阳性表达率在预测ABC病人、MC病人病理特征方面可能有一定积极作用,可为临床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胸部淋巴结病理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胸部肿瘤放疗后椎体对99Tcm-MDP的摄取表现及分析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人体胸部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胸部Castleman病1例报道
精细解剖保护甲状旁腺技术在甲状腺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