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CT与MRI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
2021-07-01王强
王 强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中医医院医学影像科 山东 滨州 251800)
脊柱结核是骨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全身骨关节结核中发病率占首位。一般来说好发于儿童以及青少年,其中主要发病部位有胸段、颈椎以及腰椎等,临床中脊柱结核患者常常表现为疼痛、低热、疲倦、消瘦、盗汗、食欲不振与贫血等相关临床症状,这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1]。近年来,临床中脊柱结核的发病率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在发病早期时患者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而等到疾病不断发展后,甚至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截瘫现象。因此脊柱结核早期诊断对于患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能够及时让患者得到治疗,可阻止疾病的发展。临床中常常会利用CT、MRI影像技术来为脊柱结核患者实施诊断[2-3]。为了对比这两种诊断技术在脊柱结核中的具体诊断价值,本文对68例脊柱结核患者均实施CT、MRI影像技术诊断,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于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68例诊断为脊柱结核的患者,为所有患者均实施CT与MRI影像诊断,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1.27±2.44)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2.57±1.26)年。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知晓并且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患者表现的临床症状符合脊柱结核的相关诊断标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的患者;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不配合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为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实施CT、MRI影像诊断,其中CT诊断:首先准备好西门子64排螺旋CT,并且设定相关参数,对患者的患病部位进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以及表面成像等方式进行连续扫描,然后将扫描获得的图像进行收集,并且将其进行图像重组,观察多平面重建的矢状位以及冠状位,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给予患者增强扫描。
MRI影像诊断:准备好0.2T永磁磁共振机,同样首先设定相应的参数,并注射20 mL的对比剂,对患者进行SE序列扫描,其中包括对患者病灶部位的矢状面、轴状面以及冠状面等进行扫描,同时对病灶部位进行增强扫描。
为了确保本次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共由2名资历深厚的医生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诊断技术在椎旁脓肿、椎间盘破坏、死骨钙化、韧带下扩散、脊膜强化以及附件受侵中的诊断准确率,同时对比两种诊断技术对于椎体结核破坏范围。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t和(±s± 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χ2和率(%)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技术在椎旁脓肿、椎间盘破坏、死骨钙化、韧带下扩散、脊膜强化以及附件受侵中的诊断准确率
在椎旁脓肿、椎间盘破坏中两种诊断技术的准确率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在死骨钙化中诊断准确率要高于MRI影像诊断,而MRI影像诊断在韧带下扩散、脊膜强化以及附件受侵中诊断准确率要高于CT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技术在椎旁脓肿、椎间盘破坏、死骨钙化、韧带下扩散、脊膜强化以及附件受侵中的诊断准确率[n(%)]
2.2 两种诊断技术的椎体结核破坏范围
MRI影像诊断的椎体结核破坏范围要高于CT诊断的椎体结核破坏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诊断技术的椎体结核破坏范围(±s)
表2 两种诊断技术的椎体结核破坏范围(±s)
组别 例数 椎体结核破坏范围CT诊断 68 63.26±8.58 MRI影像诊断 68 78.44±9.63 t 9.705 P 0.001
3 讨论
脊柱结核是继发于肺结核、消化道结核或淋巴结核等,经血液循环途径导致的疾病。就目前来说,我国的脊柱结核发病率较高,同时这种疾病还是全身骨关节结核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患者一旦患上脊柱结核以后,其脊柱内的结核杆菌还会随着血液进行传播[4]。临床中患者主要表现为疼痛、低热、疲倦、消瘦等症状,这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干扰。一般来说,在患病早期时,对患者脊柱附近的损伤较少,因此这时如果得到有效的诊断,就可以通过有效的治疗及时阻断疾病的发展,最终能够减少这种疾病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5]。
临床中在为脊柱结核患者实施诊断时,常常会运用X线、CT、MRI影像等技术。虽然X线技术具有经济便捷的优点,但是由于X线的分辨率不足,因此将其用于脊柱结核疾病的诊断中,取得的诊断效果不是很好,有可能会耽误患者的疾病治疗[6]。CT技术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技术,其中在为疑似脊柱结核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扫描的脊柱结构以及其组织情况,就能够有效判断其是否患有脊柱结核。其中在扫描过程中,通过利用CT技术能够清晰观察到被检者的骨质钙化、椎旁脓肿以及脊髓受压等情况。除此之外,还可以观察到患者的骨质硬化、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等,通过结合观察到的信息,以此来确定诊断结果[7]。虽然CT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得到较好的诊断效果,但是这种技术对于软组织的诊断存在较大缺陷,这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同时CT技术也没有办法观察被检者的椎间隙情况。MRI影像具有高分辨率以及多方位成像的优点,其中将其用于脊柱结核疾病的诊断中,还可以对其软组织异常情况进行多方位的观察,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患者椎间盘的炎性变化[8]。除此之外,通过MRI影像还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患者的骨髓水肿、骨质破坏以及韧带下扩散等情况,能够取得较好的诊断价值。然而MRI影像在钙化病症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同时MRI影像对于椎体结核破坏范围相比于CT技术更大。临床中在为疑似脊柱结核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通过利用CT技术能够在诊断椎旁脓肿、椎间盘破坏及死骨钙化中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而MRI影像技术在诊断椎旁脓肿、椎间盘破坏、韧带下扩散、脊膜强化及附件受侵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9]。因此在具体为疑似脊柱结核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其具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这样能够有效保障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从而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及时降低脊柱结核疾病对患者造成的损害[10]。在本次研究中,CT技术与MRI影像技术在椎旁脓肿、椎间盘破坏中的诊断准确率相差不大,CT技术在死骨钙化中的诊断准确率相比于MRI影像技术更高,MRI影像技术在韧带下扩散、脊膜强化及附件受侵中的诊断准确率相比于CT技术来说更高。
综上所述,CT与MRI影像技术均可以用于脊柱结核的诊断中,并且两种诊断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劣势,为了得到更高的诊断准确率,在具体诊断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诊断技术,也可以将两者进行结合诊断,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