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进展

2021-07-01

绿色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发文文旅学者

陈 燕

(新疆大学 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1 引言

旅游产业自身具有综合性、劳动密集性等特点,因此,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文化产业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在旅游需求变化多样、企业竞争激烈等环境下,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彼此实现共赢的最快捷径。同时,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引导着旅游产业与多产业融合发展。当前,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受到产业融合研究结果的制约,导致其内容较为单一、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为了对旅游产业融合领域的现有研究做出更为细致的分析,本文试图对国内学者于2007~2020年间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与内容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研究目标,本文将数据来源集中于CNKI中的核心期刊,通过数据收集与筛选,最终得到312篇有效样本文献。

2 旅游产业融合文献描述性统计分析

2.1 国内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产出发文量分析

从研究样本的发文量统计来看,我国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发文量较少,但总体趋势线呈逐渐上升的态势。国内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于2007年开始出现,在2011年显著增加,这是因为2011年国家旅游局倡导旅游业与各产业融合发展,以期对国家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这一举措推动了各地加快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也拓宽了学者的研究方向。从图1可以发现,2020年旅游产业融合核心期刊的发文数量为55篇,达到最高值。

图1 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发文量年度分布

2.2 国内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产出发文机构分析

从出现频次来看,吉首大学商学院出现次数最多为8次,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金陵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系、河海大学商学院以及云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出现频次都为4次,其他高校与机构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核心期刊发文数量都集中在2~3次,说明各大高校与机构的发文数量都较少。各研究机构间的关联性较少,如海南大学旅游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学院和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等研究机构仍处于独立研究阶段,只有金陵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河海大学商学院组成了核心研究团队,构成了少数发文机构合作网络。

2.3 国内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产出发文作者分析

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发文量多数为2篇,并且大多数学者处于独立研究阶段,只有少数学者之间有合作,例如来自吉首大学商学院的张海燕和王忠云学者、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张玉蓉和鲁皓学者、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的姚云贵和尹光华学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发文量相比较多的是金陵科技学院的严伟学者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琪延学者,发文量均为4篇。

3 旅游产业融合文献内容分析

利用CiteSpace绘制旅游产业融合关键词知识图谱,此方法在企业绩效研究与环境经济研究等领域被广泛使用[1,2]。从图2中可以看到,该图谱共包含了57个节点和163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1021,反映出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较密切。

图2 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

3.1 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

旅游产业融合是产业融合的一个分支。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研究较多,但却没有形成明确并统一的概念。杨颖最早提出由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旅游者需求不同等因素共同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走向融合,导致产业间原先的边界变得不清楚,从而通过产业融合实现双赢[3]。此后许多学者做出了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定义,虽然都有所差异,但可以总结为在产业环境变化的条件下,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最终形成新业态的过程。

3.2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

国内学者对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分析。曹世武等学者从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分析,得出旅游主体即旅游者需求与企业追逐利益、外部环境即科技进步与产业环境等共同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4];高凌江和夏杰长分析得出的推动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与曹世武等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并且将旅游主体即旅游者称为拉动力、旅游企业称为内在驱动力、技术创新和市场环境分别为推动力和支撑力[5];姜永常在学者们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推动旅游产业融合的因素还包括产业集群[6]。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对于旅游产业融合动力研究,学者们的观点基本达到一致,认为是旅游者需求、企业竞争、科技进步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共同推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

3.3 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

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研究主要结合具体产业展开。袁俊对深圳市文旅产业融合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产业融合形成旅游新产品,如特色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演艺等。文旅产业链延伸形成文化产业景点,如网络园区景点化和影视基地等。文旅产业联动形成新型旅游营销模式,如演艺营销模式等[7];龚艳则对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模式进行研究,得出旅游产业主动与金融业进行融合、旅游产业与金融业相互进行融合、旅游产业与金融业内部重新组合进行融合三种模式[8];方永恒等人对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形成的融合模式进行研究,发现有休闲主题游、体育节庆游、体育休闲观光游等[9]。通过以上分析发现过国内学者对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都有不同的见解,观点的一致性较低,尚未得到学者广泛认可的结论,缺乏研究的普适性。

3.4 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

对融合路径进行分析是旅游产业融合高效发展的重要手段。肖建勇和郑向敏提出旅游产业融合在产品设计阶段发生产业与功能融合,生产管理阶段进行技术融合,市场开拓阶段进行市场融合[10];霍艳莲提出文旅产业融合。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放松行业间的过度约束,提出有利政策。其次,从技术、产品和营销入手,加大融合力度。再次,发挥市场在文旅融合中的关键作用。最后,重视人才培养是促进文旅融合必不可少的关键路径[11];黄益军等人提出文旅教体融合的主要机制包括产业激励机制、消费引导机制与技术创新机制[12]。

3.5 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

国内学者多用定量分析法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程度进行评价。王琦延等从产业关联视角分析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形成农业旅游新业态,并用各部门联系平衡表分析了北京旅游业与农业的关联度[13];严伟采用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实证研究了江苏和全国的旅游产业融合度[14];华萍则通过计算河南省金融业和旅游业融合的关联度对旅游收入、游客人数、景区数量等于金融业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15];翁钢民等建立文旅产业评价体系与耦合协调模型,测量文旅产业融合的程度[16]。夏杰长等构建VAR模型对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17];方世敏等人则用产业粘度代表农旅产业融合程度,并利用最优熵值法模型分别测度我国两大“母亲河”形成经济带的农旅产业融合系统的产业粘度,并分析两经济带农旅融合程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演化特征[18]。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动力、模式、路径和评价五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分析发现目前学者对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融合研究的数量较多,相比而言,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的研究较少,比例不均衡,未来可以对其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进行更多深入的研究,例如工业旅游、林业与旅游业的融合、金融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等。

目前学者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定性研究占比较大,定量研究占比较少。未来需要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机构与学者之间应加强对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合作,进行跨学科研究,从综合多元的视角展开研究,将旅游产业融合研究与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融合,以创新研究视角。

关于产业间融合动力机制的研究,学者们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旅游者需求、企业竞争、科技进步以及市场环境等共同构成了旅游产业融合的推动力。但是关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学者的观点各有不同,差异较大,缺乏研究的普适性。

在旅游产业融合的测评方面,现有研究缺乏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今后应构建系统完整的研究体系,尝试构建旅游产业融合研究体系以及公正统一的测量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发文文旅学者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