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构建国学特色教育体系研究
2021-06-30张永梅
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对整个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影响。要从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构建国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文本传承到精神传承的跨越等方面入手,构建国学特色教育体系,夯实学前教育的发展基础,确保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国学特色;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并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学前教育的质量对整个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影响。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应“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值此背景下,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具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培养具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的幼儿园教师,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构建国学经典传承“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国学特色应该是中国学前教育的基础底色。国学经典有利于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易经》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强调了在童蒙时代培养正直无邪品质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首先要接受国学经典的教育熏陶。
构建国学特色教育体系,首先要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新机制。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建立学校与地方政府、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新机制,深度融合、合作共赢,成立专门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省、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专家、研究员,幼儿园园长等为专业建設委员会委员,与专业教师协同教研,共同研制国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他们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场授课、做讲座。并与国学特色实习基地幼儿园一起研讨幼儿园国学特色课程构架,合作开展能够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学特色活动。如“老游戏玩起来——童谣游戏创编”活动,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编,然后在实习环节进行实践等等。还可以和幼儿园合作开发国学特色课程资源,如建立“幼儿园国学教育精品案例”资源库,合作编写国学特色教材等活动。
二、构建彰显国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学经典是“经世致用之学,生命之学”要力求从人文精神、文化品格,艺术修养、审美意趣、职业技能等层面进行多维建构,古今结合,融会贯通。以达到涵养人格、锻炼技能、提高培养成效的目的。
(一)研制国学特色课程体系
国学特色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学前教育行业需求,及高职院校专业认证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要遵循模块化整体构建的原则,优化形成“五大模块”课程体系。这五大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公共选修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既要能够较好的对应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和特长,注重实践训练外,更要注重课程体系的国学特色,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课程建设的基础底色。课程模块之间,互为补充,相互支撑,多学科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的教育功底,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中传承文明、润泽心灵、滋养人生。如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设置《大学语文》《书法》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中注重中国舞课程的讲授,《美术与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中注重中国画技法的讲授,在专业核心课程《幼儿游戏与指导》中讲授中华传统老游戏,在专业选修和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一系列国学特色课程如:《蒙学导读》《国学精粹》《吟诵》《中华礼仪》《最美古诗词》《姓氏文化》《趣味汉字》等课程。使这些课程既成为课程体系中非常有特色的部分,又能够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打好教育基础,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更好发展,为幼儿园国学教育助力。
(二)倡导经典诵读成为校园的新风尚
构建国学特色教育体系一定要注重经典诵读。可以编制《雅言传文明 经典诵人生》中华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结合《国学精粹》《蒙学导读》《大学语文》《最美古诗词》等课程,引导学生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润泽美好心灵。由教师精选篇目,并要求全体学生背诵过关。为了激发兴趣,巩固学习效果,还可以采用“课堂飞花令”“古诗新唱”“吟诵”“课前诵”“古诗文诵读大赛”“古诗文默写”等形式,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释古通今,传承文化,知礼守礼,明德至善,使学校变成学生们经典诵读的舞台,吟诗作赋的殿堂。
(三)开展多维建构,提高培养成效
1.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
国学特色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环境创设与校园文化的熏陶。要注重环境创设,楼宇文化建设。可以选择《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名句名篇,《大学》《中庸》中的核心精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体现,古今教育家名言等等,张贴于楼道、走廊、教室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引领学生认识楼宇文化,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时可以由礼仪生进行讲解,使学生从一入学就浸润在国学经典、中华文化之中,明古今之变,究教育之道,让中华文化独到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成为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精神血脉。
2.成立文化艺术社团,举办文化艺术节
可成立太极社、拉花社、民间故事社、棋艺社、百科知识社等,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可能,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培养兴趣和展示才能的空间。结合时令、节日、纪念日等,举办不同主题的文化节,如“二十四节气”文化展、“春耕节”“落叶文化节”“重阳节敬老活动”“清明节祭奠先烈活动”等,还可以以汇报演出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性展演。如举办古诗词吟诵展演、国学礼仪展演等。多方位、多角度给学生提供学习传承国学经典的机会。
3.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
(1)举办国学系列讲座。邀请专家进校园,开展国学系列讲座,开阔师生眼界、提升专业水平。
(2)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可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如国学精粹中的民俗文化入校园。以河北省为例,可以开展井陉拉花入校园、耿村故事入校园。
井陉拉花是河北省井陉县传统舞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成立井陉拉花社团,邀请井陉拉花传承人,利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进行传授和指导。通过井陉拉花的学习,使学生身心得到锻炼,深入体会到民俗文化的要义,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
耿村民间故事是河北省藁城市传统民间文学,同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组织学生到耿村聆听故事,让学生走进民俗,体会民间文化。还可以让学生们跟随这些故事家们学习讲故事的精髓与技巧,学习创编故事。在听故事、讲故事、创编故事中感受故事中渗透的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哲学和民间文学等方面的文化常识,感悟民间故事中淳朴的审美观和價值观。
还可以引进国学精粹中的太极文化进校园。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文化中内涵最浓厚、文化渊源最久远的活动之一。为践行太极文化可举办太极拳讲座、带领学生学习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扇。使太极武术精神渗透到学生的个人修养中,让学生深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及传统文化的养身观和审美观。
三、实现从文本传承到精神传承的跨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国学经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学前教育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要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开展多门课程融合的实践教学,实现从文本传承到精神传承的跨越。如:结合《国学精粹》《教师礼仪》课程学习,综合教师口语、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学习,开展“国学礼仪表演”活动。结合《蒙学导读》课程学习,综合开展“新时代新女性自律图鉴”展示等等。在活动中引领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更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国学是教育的基础,每一个教育者都要能与时俱进,借助天时地利人和之利,扬长避短,使学生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的热爱之情。学前教育专业构建国学特色教育体系的意义是深远的,前景将是无限广阔的。
参考文献:
[1]梁健.国学教育“四三二一”模式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国学教育的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8(6):61-64.
[2]陈晓.国学教育体系在学前专业的建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7):10-11.
作者简介:张永梅(1975— ),女,汉族,河北行唐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