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审视社会建构论
2021-06-30王辉
王辉
摘 要: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随着现代心理学向后现代心理学不断过渡,经验实证主义也慢慢转向了社会建构论。可以说,社会建构论的崛起挑战了长期占据主流的科学主义范式,其对心理学科领域的影响是普遍而广泛的。本文从哲学渊源、发展历程、基本主张、社会建构论与内在主观经验等角度对社会建构论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刻画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社会建构论框架,从而能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审视社会建构论。结合学者对内在主观经验的探讨,现代心理学的经验实证主义和后现代心理学的社会建构论还要并驾齐驱,互相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哲学渊源;内在主观经验(ISE)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4.050
自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之后,各式各样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开始应运而生。在西方,科学主义取向像大江大河一样奔腾汹涌,占据着心理学的主流地位,人文主义取向则像小溪一样缓缓流淌,虽声势不大但生生不息。而在我国,科学主义取向的量化研究也一直强势地压制着人文主义取向的质性研究。然而,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随着现代心理学向后现代心理学的不断过渡,经验实证主义也慢慢地转向社会建构论。可以说,社会建构论的崛起挑战了长期占据主流的科学主义范式,其对心理学科的影响是普遍而广泛的。本文从哲学渊源、发展历程、基本主张、社会建构论与内在主观经验等角度对社会建构论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刻画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社会建构论框架,从而能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审视社会建构论。另外,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内在主观经验的探讨,本文认为,现代心理学的经验实证主义和后现代心理学的社会建构论还要并驾齐驱,互相补充和完善。
1 社会建构论形成的哲学渊源
事实上,与社会建构论形成所涉及的渊源颇多,例如库恩的范式论、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等。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从哲学中脱胎出来的,从母胎中寻觅来源及踪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社会建构论的产生。因此本文将对社会建构论的哲学渊源进行论述,其它相关的渊源在此处将暂不被提及。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两句话是社会建构论非常重要的哲学基础,可以说,简洁明了地概括了社会建构论的哲学思想来源。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马克思原理中及其有代表性的观点,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就会有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我们所学习到的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和所接受的经验,这些又取决于一定的社会背景。正是因为社会实体对社会抽象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就决定了建构的来源应来自于社会实体本身。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猿猴就是群体而居;自古以来,人类也都是家族(家庭)聚居。可见,人类是群体性动物,没有人能够脱离群体生活。一旦生活在群体中,我们就会与其他人或者团体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众多的心理互动也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脱离社会背景对个体的心灵进行探究是不可取的。马克思这两句话蕴含的力量促使社会建构论这颗种子开始孕育。
2 社会建构论的发展历程
社会建构论的发展历程是坎坷但又是幸运的。说它的发展历程是坎坷,是因为这颗种子最初是在干旱的土地上孕育起来的,之所以说是干旱的土地,是因为那个时期心理学的发展遭遇到了危机。在科学实证主义的引领之下,大部分心理学家都把目光指向个体的内部,寻求社会行为的内部动机,忽略了外部文化因素的探讨,即使社会心理学也没能幸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社会群体的心理现象,更加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因素,因而这场危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表现得最为激烈。说它的发展历程是幸运的,是因为在这场危机之后,自然而然就要应运而生一种新的理论来解决危机——而社会建构论这颗种子得以有了发芽生长的机会。
当然,心理学科之外的一些外部事件也成了很好的雨水和肥料,滋养和孕育着社会建构论的发展,这些外部事件包括逻辑实证主义作为一种科学哲学的衰败、费也阿本德的《反对方法》否定了经验实证方法的特权地位、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揭示了主观和非理性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等。1985年,美国心理学家格根(K.Gergen)发表了被称为20世纪心理学里程碑的《现代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论运动》一文,这篇文章向主流心理学界介绍了社会建构论,并且建议以社会建构论取代实证主义而作为心理学知识的元理论。此篇文章标志着西方心理学中社会建构论的正式形成。
3 社会建构论的基本主张
在对现代心理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社会建构论的主张慢慢提炼与显露出来,所以它是反科学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个人主义的。在对现代心理学的观点进行解构的同时,它又重建了自己的主张。
(1)知识是社会的建构。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和真理是存在一个客观实体的,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发现知识和真理。社会建构论认为这种看法是非常荒谬的,知识和真理并不是坐在那里等着我们来发现它,我们要做的是创造和发明知识。社会建构论否认经验主义的这样一种信念,即理论与实在有着一致关系。我们没有办法把所谓“真实世界”的事件放在这一边,而把对它们的表征放在另一边,然后观察两者怎样匹配。我们从教材里学到的东西,有一部分是从前人精华的智慧那里继承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学者和专家根据当下的社会文化和情况加进去的。也就是说,社会文化在变化,我们学到的知识就是变化和发展的,所以说知识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建构来的。
(2)语言是社会的建构。我们以前一直认为甚至还在认为的是语言是一门中性的工具,它的作用仅仅是帮助我们传递信息。但我们似乎很少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在由语言构成的话语中,我们为什么使用这个词语而不用另一个呢?为什么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地区代表的意思可以不一样呢?其实我们只要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语言并不是中性的,我们在使用它的同时已经利用社会文化對它施加色彩了。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总会产生一批又一批的“新鲜词汇”,这些词汇就是时代的建构和产物。我们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带有社会文化的印记,甚至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语言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而不是“反映性”。
(3)心理是社会的建构。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格、态度、情绪、认知等是一种内在的实在,我们通过研究这些精神实在来研究人的心理。但是社会建构论站在反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角度来看,对心理现象的研究不能局限在个体的内部世界,而要着眼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网络,所有的关系都是人际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所谓的实在、精神实体只不过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建构。
4 社会建构论与内在主观经验(ISE)
如果说社会建构论着眼于个体所处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背景,那么持有内在主观经验的学者则着眼于个体内部的真实感受与想法。因此,在心理咨询领域,持有社会建构论和内在主观经验的学者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论战。
2005年,学者Hansen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完全强调人际关系中构建的现实,是一种理论上的断头台,为了集体主义而砍掉个体的头”的论调。他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传统的关注咨询对象的内在主观经验(ISE)的重视已经明显减少,而内部主观感觉正是将该领域与其他心理健康学科区分开来的关键。他的论调也存在一定的道理,是不是我们对社会历史背景关注过多,就会就像当初忽略社会背景文化那般忽略来访者自己内部的主观感受呢?况且当一个比较焦躁、急需帮助的来访者来到咨询室之后,我们真的不先关注他本人的主观情况吗,反而去谈他所处的社会文化吗?即使社会文化对来访者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远水救不了近火,还是要先关注来访者当下的感受和情绪等内在主观经验。
对于这一论调,2007年,国外Barry University的James Rudes 和 Jeffrey T. Guterman两位学者在《咨询与发展》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来回复Hansen。首先,他们对Hansen的论调表示理解。西方社会对个人主义的重视是对社会建构主义更大的抵制根源。尽管社会建构论有很多优点,但对于咨询师来说却是一个难以模式化的转变,因为西方文化将这种价值观置于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其它自我概念之上,这些概念与构成这个框架的关系过程截然相反。其次,他们也表明,可以让这些不同范式的支持者继续在不同的世界中实践他们的观念。两位学者指出,他们期望社会建构主义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继续为咨询服务,他们也希望人道主义和内部主观经验会继续在咨询中受到重视。
那如何将社会建构主义与内部主观经验更好地结合呢?两位学者建议社会建构主义者考虑在他们的工作中更加强调人文主义。这可能采取的形式是发展社会建构主义者的思想,包括人文价值观,如个人自由、个人能动性、自我责任以及内部主观经验。
5 对社会建构论的辩证看待
虽然社会建构论在心理学领域正在蓬勃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不少质疑与批判。批评声和质疑声主要集中在社会建构论的认识论基础是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尚且存在较远的距离。如果我们说实在是社会建构的,那么存不存在什么东西是不被社会建构的呢?社会建构出来的观点有很多,那么我们又怎么衡量真理的标准呢?如果说心理也是建构出来的,那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关系中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诸如此类的问题,目前确实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建构论从心理学危机中脱颖而出,不仅助推了心理学的发展之路,而且它的出现提醒我们不要走上个人倾向之路,忽视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提醒我们不要把人当成物体那样研究,要关注人的发展性与活力性。社会建构论从另一个角度看心理学,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加多元和完善。所以说,我们要学会用哲学中的观点——发展与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建构论。用辩证的眼光去看社会建构论,即不盲目推崇,也不盲目抵制,能够认识到社会建构论的优势与短板。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建构论,即对它未来的发展抱有美好的期待,对它的发展赋予积极的看法,能够在心理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独特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
[2]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咨询和临床心理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6,(6):47-53.
[3]Hibberd,F.Unfolding Social Constructionism[M].Springer: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Inc.,pp.x-2,2005.
[4]Shotter J., Lannamann J W.The situation of social construction-ism .Its“imprisonment”within the ritual of theory-criticism-and-debate[J].Theory & Psychology,2002,(12):590.
[5]杨莉萍.析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的四个层面[J].心理科学进展,2004,(6):951-959.
[6]葉浩生.社会建构论与西方心理学的后现代取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1):43-48.
[7]Hansen, J.T. The devaluation of inner subjective experiences by the counseling profession: A plea to reclaim the essence of the profession[J].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2005,(83):406-415.
[8]James Rudes,Jeffrey T. GutermanThe Value of Social Constructionism for the Counseling Profession: A Reply to Hansen[J].Practice & Theory,2007,(85):387-392.
[9]Gergen, K.J. Postmodernism as a humanism[J].Humanistic Psychologist,1995,(23):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