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2021-06-30申陈晨
申陈晨
摘 要: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耗竭现象,是由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低三个维度构成的心理状态。对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成就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视角来看,职业倦怠根本原因与工作与薪水不匹配、压力大、社会认可度较低、发展路径不畅通有直接关系。要消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就要关注辅导员身心安全,保障基本物质需求,围绕培养和发展环节构建长效机制,从而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其职业胜任力。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需要層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4.040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在高校现存的环境中,辅导员的重要性与其在学校的地位不符,主要原因是学校对辅导员使用多投入少,不能满足辅导员的需求,使辅导员群体出现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低成就感、去中心化,在工作过程中状态不佳、效率不高、敷衍了事、易躁易怒等负面情绪,在处理学生事务时机械式完成、缺乏情感共鸣。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的基本内涵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著作《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高到低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以及生理需要。生理需求是人们从事社会工作最基本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具体到高校辅导员的工资补贴、身心健康等。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追求稳定、去除焦躁忧虑,具体到高校辅导员的生活、工作稳定的需要。社交需求体现在个体希望与同事、朋友建立友好关系,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尊重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表现为最大可能的去发挥个人能力与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即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还指出,这些需求都是相互依存,相互重叠的。而这项理论中指出,人类更高层次的需要是源于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2.1 辅导员生理上的需求与现实失衡
辅导员是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双重身份拥有者,但从高校现存状态中可以看出来,无论是以哪个身份进行考核晋升,辅导员在与教师、行政人员评比时都处于劣势地位。在评奖评优的过程中,由于工作成果难以量化,使得大部分优秀辅导员并没有实质上的奖励。并且高校对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职责划分不清晰,使得辅导员与班主任、其他学生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模糊,因此学院领导、其他组织结构、学生有事情第一时间找辅导员处理,致使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繁重、压力大。学校的要求以及辅导员职责性质致使辅导员工作与休息时间模糊,比如说辅导员需要24小时时时刻刻在线,方便第一时间去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可见,辅导员收入低,工作量大等原因导致辅导员生理需求的不平衡,因此许多辅导员视这份工作为进入高校的“敲门砖”以及求生手段,并没有职业信念,由此职业倦怠越发浓烈。
2.2 辅导员的安全需求缺乏保障
高校辅导员对安全需求主要体现在身心状况上。近年来,国家发布一系列相关文件规定,辅导员与所带学生比例为1∶200,但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增高,高校学生数不断增长,许多高校很难保证这个师生比,为了节约经济、管理成本,有些高校出现1∶400的师生比率,这无疑是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量。而大多数学校在招聘时只要求辅导员的学历、政治面貌以及学生干部经历,对辅导员的专业没有任何要求,这意味着大部分辅导员缺乏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理论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以及心理咨询等职责工作。并且辅导员受“多头领导”工作任务繁重以及其职责性质要求时时刻刻在工作岗位上。这一系列原因或多或少地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以及学习强度,导致了辅导员的身心状况堪忧、安全需求得不到保障。
2.3 辅导员社交需要与不被认可的矛盾
辅导员作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其育人价值被低估,付出换来的是低回报及低认可。在思想价值引领以及传授科学知识文化中,专任教师的评价指标、教育效果清晰明了,但是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重、涉及范围广,致使其工作成果难以量化,高校缺乏具体的考核评价制度,就算辅导员表现优异,也得不到具体奖励以及晋升。并且辅导员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模糊化,缺少时间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并且辅导员作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却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这使得辅导员与其他岗位的同事交流不够,这都致使辅导员缺乏归属感。
2.4 辅导员的尊重需求不被重视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相关常规事务管理的重要力量,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无以取代的作用。然而从学校层面来看,对辅导员的培养发展投入的精力较少,对其定位不够明确,缺乏科学的奖惩和评价机制,并且也缺少对辅导员的培训。而在高校环境中,辅导员的地位不高,部分专职教师、行政人员可以随意“差遣”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不支持、不理解。从社会层面看,高校教师是教学育人和科研发展的砥柱中流,令人尊重,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社会人士包括家长,都不清楚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对其角色模糊;因此在社会、学校、同事等多方面的职业认同度低的情况下容易致使辅导员产生沮丧感以及职业倦怠。
2.5 辅导员自我实现需求的路径不清晰
每个职业都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公众、所在单位以及工作对象的肯定。并且人们期望在工作中有所建树,取得个人重大发展,从而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辅导员群体也不例外,而要实现辅导员的自我价值,就要建立一定的制度去保障辅导员的晋升发展之路。但众多高校对辅导员的培养发展投入的精力较少,缺乏科学的奖惩和评价机制,缺乏独立成体系的晋升机制,使得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致使辅导员的发展空间、成就感以及自我价值感不足,阻碍了辅导员自我价值的实现。
3 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建议与对策
3.1 提高辅导员薪酬待遇
高等院校应该明确辅导员在岗期间应享有的各种待遇,认真规划辅导员的报酬结构,从而去建立一整套合乎情理的薪酬制度。例如,建立一套独有的辅导员发展体系,其待遇、职称发展体系应对应高校教师职称体系;提高辅导员的薪酬制度的奖励措施,确保业务突出、工作能力好的辅导员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和发展;高校需根据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发放辅导员加班补助、电话费补助等补助津贴,确保其投入时间与回报成正比。以此在物质需要方面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减少其职业倦怠。
3.2 关注辅导员身心安全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辅导员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在不断完善高校大环境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辅导员的身心健康问题,学校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对辅导员进行定期体检并教育个人加强健康保健意识;第二,学校可以通过发放健身福利卡,加强运动器材的建设等来促使辅导员加强体育锻炼,并积极推广举办形式各异的健身活动;第三,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学院领导加强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开办辅导员心理咨询室等方式及时疏导辅导员负面情绪,并减轻其心理压力。
3.3 注重人文关怀,提升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其育人能力和政治素质对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成效有重大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现在已经有学校在进行辅导员招聘的时候对学科专业有所要求,但是大多数高校仍然对辅导员招聘要求不涉及学科专业,有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专业背景偏少,其他专业辅导员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上岗培训”。因此,一方面,辅导员需要通过自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并且把原有的学科背景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相结合,在学生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才能,赢得爱和归属。另一方面,要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能力,高校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培训体系。构建岗前集中培训、岗内定期培训、职业规范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辅导员攻读博士研究生等职业培训体系。比如定期开展理论培训方面的讲座,并让优秀辅导员在讲座上传授相关工作经验、需要加强注意的事项等,加强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增加辅导员的理论知识学习;打造辅导员的学习交流论坛,以小组形式让辅导员之间进行工作案例交流,以项目活动形式推动工作的摸索。
3.4 提升辅导员的地位与话语权
高校要提高辅导员地位与话语权。首先,学校管理者应满足辅导员的尊重需要,因地制宜,出台对辅导员的考核管理办法以及职责的细化分工,只有明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辅导员才不会被多头领导,各职能部门才不会有事便找辅导员,才能使辅导员的地位有所提升。其次,高校要建立辅导员与家长、社会沟通的长效机制,并突出辅导员在育人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并要家长、社会对辅导员的工作给予中肯合理的评价与意见。最后,高校要充分肯定辅导员的话语权,对辅导员提出的建议要听进去并认真斟酌是否采纳。
3.5 注重辅导员能力建设,实现自我价值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高校党委应注重辅导员队伍发展,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切实增强辅导员职业满意度,实现辅导员角色的自我价值。首先,高校要建立长效培训进修制度。构建岗前集中培训、岗内定期培训和骨干培训的职业培训体系。也要根据辅导员的个人发展需要、工作中需要加强的职业技能、未来主攻方向等进行综合考量,将培训方向精细化,确定职业规范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辅导员攻读博士研究生等不同的培训内容。其次,高校尊重辅导员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双重身份。学院应该为辅导员组建专题课程组,如大学生就业指导,经济政治与哲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设计,加强辅导员作为教师的育人工作。并把辅导员作为后备干部选拔的来源,有效拓宽其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Z].
[2]李小宁,李慧敏,罗兰.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分析与对策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88-90.
[3]A.H.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J].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
[4]龐娜.需求层次理论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文学教育(中),2014,(05):72.
[5]张宏亮,柯柏玲,戴湘竹.基于卡方检验法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3):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