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

2021-06-30金佳张武科陈彬潘静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金佳 张武科 陈彬 潘静

作者简介: 1.金佳,女,浙江杭州人,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神经管理学、神经营销学研究;2.张武科,男,浙江宁波人,博士,宁波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决策心理、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3.陈彬,男,浙江温州人,宁波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为决策研究;4.潘静,女,湖南岳阳人,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消费者行为研究.

摘 要: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发挥关键性作用。本文对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高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政策存在不足,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内在动机的培养。文章以自我决定理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进行解释,将创新创业内在动机的激励划分为受控动机、自主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三个维度,探究了各个维度的激励机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内在动机及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受控动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自主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够正向影响创新创业意愿。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师范大学;治理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3-0057-09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拥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创业人才对于赢得发展先机、掌握发展主动权至关重要。大学生是推动国家知识、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未来实践者,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以及培养独立思考、合作精神等综合能力。而高校作为科技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任重道远。

虽然各大高校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颁行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并同时强调为适应经济新常态,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改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使高校学生素质得到充分全面自由的发展[1]。

激励机制是指将通过激励对象,使其行为纳入规定范围内,进而对其施加影响而使之产生对目标的认同感,激发其内在动机,进而实现目标的过程[2]。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激励其创新创业的热情与信心。完善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能够帮助大学生探索自我潜能,锻炼思维能力,同时也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竞争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创新创业思想萌发较早,很早之前就提出了创业激励理论,北美一些国家率先进行了创新创业研究和实践。比如哈佛大学在1948年就推出了研究生创业课程[3],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创业专业[4],斯坦福大学与硅谷许多尖端公司之间密切的联系为了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路径,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得到了更好的拓展[5]。受到北美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欧洲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也开始进行创新创业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形式包括创新创业讲座和创业教育和培训项目。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的许多高校都有完善的激励机制,而美国激励机制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就已初步完善,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创新创业课程方面,美国各高校不再提供单一课程,而是结合市场营销、金融、竞争分析和商业计劃制定的综合课程。不仅如此,美国创业课程也常常和传统的商业课程、科技课程联系起来不同专业之间交流激发更大的创新。第二,在创业专业设立方面,部分院校实施了本科生、MBA、工程、医学等分学科领域的创业专业设置。第三,在创新创业大赛方面,各高校实行校际商业计划竞赛,这比校园内商业计划大赛更具可行性[6]。总之,从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出现早、发展迅速、激励机制形式多等特点可以看出,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其进行自主创业,大学生已不再依靠高校提供的激励机制来培养其创新创业兴趣,而是把创新创业当作自身应有的基本素质。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国内的学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有很多,但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部分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研究还仅停留表面,难以系统化解决问题,且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内在动机。例如,王鑫(2018)着眼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现状,从问题入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提出了相应建议[7]。肖怿等(2016)通过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应从增强激励机制的持续性、优化激励要素配置、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三方面来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8]。还有一些研究结合相关需求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例如,黄慧子(2014)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高校提供的激励措施并不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没能完全激发出来,以此结合综合激励理论提出高校应该以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来综合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与低层次需求[9]。而沈健(2018)则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出发,认为通过满足、唤醒和引导大学生的需求,可以更好地实现激励机制的引导、规范和制约功能[10]。

此外,目前国内外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成果相对缺乏。但已有国外学者从受控动机、自主动机以及基本心理需要这三方面将自我决定理论应用于非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动机研究中。上述三个方面涵盖了国内学者利用其他需求理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研究的范畴。基于此,本文利用自我决定理论,对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动机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对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提出更加合理的建议。

三、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激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有助于推动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与逐步深入,也是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因创新创业工作开展起步较晚,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上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例如,部分高校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列入学生学分考核,从而达到学生踊跃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但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监管措施不到位,许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甚至滥竽充数,疲于思考,仅在活动结束后上交实践报告就敷衍了事。除此之外,部分高校虽然创建了创新创业孵化园,但并没有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起到实际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应付教育体系建设检查的“面子工程”。这种实践活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状,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也难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起到锻炼和提高作用。

(二)墨守成规,缺乏创新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激励机制较为传统,依然停留在操作与技能方面,未能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制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体系,无法做到基础教学到实践教学的有效过渡与逐步深入。这一点在师资力量上体现地最为明显:一方面,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大部分缺乏企业管理和创业经验,使得他们在进行创新创业指导时往往会出现“理论大于实践”的情况;另一方面,高校聘请企业高管作为兼职教师,但这部分人员却缺乏理论知识的保障,理论与实践无法实现有效的融合,因此无法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效果。

(三)宣传不足,缺少氛围

创新创业氛围尚不浓厚。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的意识还很薄弱,激励仅仅是口号式的,即使有所行动,大多也是诸如讲座这种非交互式的指导,无法在校内形成实质的尊重、宣扬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学生在缺乏创新创业氛围中,难以激发其创新创业兴趣,也无法实现对创新创业的全面认识,最终只会“知难而退”。比如,部分在校生会认为创新创业活动更适合创新性高和能力强的学生参加,而一般的学生只要掌握好专业课程便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即可,没必要在创新创业课程上多花费时间和精力。

四、自我决定理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

激发创新创业的内在动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在解释内外部动机关系时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11],该理论探究了内在动机的来源以及内在动机与外部动机之间的关联[12]。

(一)自我决定理论对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

內部动机往往会使个体对自身感兴趣的活动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11]。在自我决定理论框架中,内部动机被分为三种类型:学习型、完成型和体验刺激型内在动机。学习型是指个体由于好奇心兴趣,在探索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获得喜悦与满足的动机类型。完成型是指个体有着完成某项目标或者任务相关的动机类型。体验刺激型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是源于来自于体验活动本身的刺激感[12]。

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三种内部动机类型都会对个体的参与意愿产生影响。个体的社会参与经验与兴趣爱好、对行业或者产品的了解程度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型内在动机。当个体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结果高度重视,并在取得优异成绩后拥有上升感与自我超越感,说明个体具有较强的完成型内在动机,而具有体验刺激型内在动机的个体希望体验创新创业活动过程存在的挑战以及与对手博弈的刺激。

2.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并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例如,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是为了获得学分、金钱等奖励,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由于个体会对外部规则产生不同的行为自主性,因此自我决定理论按照其自主程度将外部动机分为四种调节类型: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13]。

3.无动机

无动机缺乏自我决定意识。个体由于没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驱使,因而对活动的参与缺乏毫无兴趣、漠不关心,是最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类型。大学生如果不关心创新创业对自身内部成长的意义、漠视活动参与带来的奖励与荣誉,会使得创新创业活动很难深入持续开展。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无动机是一个自我决定程度的连续体,由低到高分别为无动机、外部动机的各个子类、内部动机的各个子类,如图1所示[11]。

(二)外部动机内部化的调节机制

动机内部化是指个体逐渐认同、接受外部规范,形成主动性动机的过程。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影响外部动机内部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特征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11]。由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外部环境因素,这里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外部环境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内在动机。

个体具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competence)、自主(autonomy)和关系(relatedness),三种需要对内部动机的产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1],环境对动机内化的影响主要通过对这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而实现。

胜任需要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中体验到自己能够胜任该活动的需要。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大学生得到的肯定和表扬能够较好地满足他们的胜任感,使他们具有相信自己能力的信念;自主需要是指个体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能够按照自身的意愿进行选择的需要。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对自身发展有意义的创业项目,并认为自身的行为产生是自愿的;关系需要是指个体在群体环境中希望拥有归属感。在团队活动中,与同学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日后的合作交流,个人归属感可以通过关爱友好的团队氛围来实现[19]。

当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使个体的胜任、自主和关系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个体的心理机能能够得到更大的激发,形成自我决定行为,并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创业活动带来的提升感与喜悦感[20]。

综上所述,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个体内在动机对个体有着积极影响,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上,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积极地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高校可以从与学生的内在动机水平密切相关的心理需要满足入手,探究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决定机制的作用。

五、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

(一)高校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我们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并从外部动机内部化的调节机制出发,通过满足学生的胜任(competence)、自主(autonomy)和关系(relatedness)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来促进外在动机的内化[21],培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在动机。综上,我们构建了高校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二)研究假设

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受控动机包括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他们更多的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参与,如课程需要、学分要求等。马斌在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强行要求学生去听创新创业讲座意义并不大,并不能达到实际效果[22]。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有形的奖励、指令、外部压力和强加的目标都会削弱内在动机,因为它们会导致外部感知的因果轨迹发生改变[11]。基于上述讨论,提出假设:

H1: 大学生受控动机对其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自主动机分为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和内部调节三个阶段,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价值认同、内化以及其本身对创新创业的兴趣[11]。黄慧子对全国各大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创业的主要动机是想要获得自己价值,获得社会的肯定和地位[9]。基于上述讨论,提出假设:

H2: 大学生自主动机正向影响其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满足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可以产生更积极的行为结果。金冬梅等人在关于高校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中指出,当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其内在动机被激发,外在动机也被内化。当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在动机时,其学习行为便是自我决定的,是积极主动的[23]。基于上述讨论,提出假设:

H3: 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正向影响其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

六、实证分析

(一)量表设计与数据收集

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本文的实证研究方式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入调研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整个调查问卷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部分[24],包括性别、年级、学校类型、专业等,用以明了被调查者背景。

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所在大学创新创业活动的举办以及对学生的激励情况[9]p25。

第三部分为被调查者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24,26,27]。

第四部分是针对自我决定理论设计的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测量量表[28-32]。量表包括3 个二阶维度和9个一阶维度,每个一阶维度都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组陈述都有“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 种赞成程度,并分别给予5—1分。具体见附件。

问卷调查时间为2019 年11 月,选择全国各地区的多所高校进行,其中,267所本科院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问卷通过微信进行发放,调查对象通过扫描问卷二维码填写,共收集有效问卷269份。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描述统计见表1。

第二部分是关于院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的举办情况与鼓励措施。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反映其所在高校有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开设创新创业讲座或竞赛以及相关实践活动。在鼓励措施方面,249名被调查者反映其所在院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相关支持措施中,获得创新创业学分或奖金这一措施最普遍,专业指导与技术咨询方面的支持措施却很少。另外,有20名被调查者反映其所在院校没有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关的支持;当其被问到最需要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支持措施,他们大都希望学校提供专业指导与技术咨询。由此可见,各高校在这方面对于学生需求的满足还不够。

第三部分是关于个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02名参与过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中多数表示以后还会继续参加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只有17名学生表示他们不再参加学校组织的类似活动,并且被调查者表示创新创业活动能够开阔自己眼界,并且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167名未参与过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未来计划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有75名,低于不计划参与的92名,而制约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兴趣不高,以及考虑自身能力的不足。具体如表2所示。

(二)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通常是通过内在信度来测定,用克朗巴哈系数α来进行判别,α系数值越高,代表量表测量的结果越稳定,具有可靠性。根据前人学者研究标准,当α>0.9时,表明非常可信,α> 0.7时,表明很可信,当0.5 < α < 0.7時,表示信度可接受,当α < 0.5时,应该对量表进行修改[33]。

利用SPSS 软件对269 份问卷的第四部分创新创业意愿情况进行整体的信度分析,得到的克朗巴哈系数α= 0.911,内部信度理想。然后分别对问卷的三个维度即受控动机、自主动机、基本心理需要进行信度测量,自主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α系数均大于0.8,这表明这两个维度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受控动机的α系数刚好大于0.5,量表信度可以接受。导致该维度信度不那么良好的原因可能是问卷中设置有反向问项。

(三)回归分析

第四部份问卷一共包含3 个二阶维度和9个一阶维度,通过SPSS对收集问卷的数据进行处理,将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和内部动机三者得分加总平均得自主性动机;将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两者得分加总平均得控制性动机,最后将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三者得分加总平均得基本心理需要,进而研究受控动机、自主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这3个维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影响,因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其中创新创业意愿为因变量Y。受控动机为自变量X1、自主动机为自变量X2、基本心里需要为自变量X3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模型汇总表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度调整R2= 0.615,说明模型的拟合很好。DW值= 1.985接近于2,说明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通常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也不会存在高阶序列相关。

从表4可以看出,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

从表5中可以看出,受控动机维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1的T检验,说明这个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假设1成立。自主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说明自主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能够显著的影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并且其回归系数大于零,所以自主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够正向的影响创新创业意愿,假设2和假设3成立。

(四)结果讨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大学生的自主动机以及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对其创新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大学生的受控动机对其创新创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验证了文章中提出的所有研究假设。这一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自我决定理论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中的适用性,对高校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七、启示

综上,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中,促使组织的目标、活动的意义与学生自我价值观的整合是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关键,只有学生的外部行为趋于内部调节,学生才会对创新创业活动有更高的主动性。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了解学生自主需求,激发内部动机

1.正确使用外部激励方式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内部需要,提高其参与创新创业学习的自主性,并通过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的双重作用,激发其创新创业的内部动机。有研究提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之间是共存的,外部动机可能对内部动机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对内部动机产生积极作用[34]。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需要采取正确的外部激励方式。例如,透明、公平、合理的外部激励,不会削弱学生个人的自主感。而控制性较强的、不公平的外部激励,则会减弱自主感,从而减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动机。

2.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相关知识学习。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讨论、创业模拟等方式展开创新创业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使他们在创新创业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做一名有蓬勃生机的“思想者”,激发其创新创业活力。

(二)科学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胜任力

1.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往往对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领域表现出更加活跃的思维、更强的自信心和行动自主性。创新创业的培养方式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特长与优势,制定科学可行的创新创业目标。

2.重视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思想与道德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胜任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尊重每一个对创新创业满怀热情的学生,不论学生成绩、性格、家庭的好坏,都应该尊重每一个大学生的个人愿望。学校可通过科学考核评选出创新创业积极分子,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精神鼓励与口头表扬,并在院系或者校内进行宣传肯定。

(三)和谐的氛围,增强成员归属感

研究表明,教师的自主支持程度与学生的自主决定呈正相关,教师自主支持水平越高,学生的学业能力与社会接纳能力越强,且学习成绩也越好[35]。老师应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的信任需求。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遇到瓶颈时给予帮助与指导,支持关心每一个学生,这些行为都有利于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学校内部应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活动氛围,通过公众号推送或者学校网站宣传,营造开明、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同时,在创新创业团队活动的开展中,指导老师需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团队产生归属感,通过任务合理分工,使每位活动参与者了解团队成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团队工作进展。

(四)整合创新创业意义和学生自我目标,形成内部动力

1.正确指导

在创新创业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普及时代背景、创新创业理论等方式促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学习的现实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大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创造机会、发掘自身潜能、进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促使他们将创新创业的目标与日后的自我发展目标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和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

2.目标激励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成功目标,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路径。创新创业过程可以带来荣誉与财富,但其中也伴随着很多苦难,因此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得创新创业目标的制定与心理预期达最优匹配,通过满足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使外部动机不断内部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见[EB/OL].(2015-05-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苏勇.当代西方管理学流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04-307.

[3]Katz,J.A.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876–1999[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2):283-300.

[4]Twaalfhoven,B.and Prats J.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its Fund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European the United State[Z/OL].http://www.hha.dk/man/cmsdocs/WP/2006/2006-02_ENG.pdf.

[5]Eric W.Pfeiffer.What MIT learned from Stanford [EB/OL].(1997-08-25)https://www.forbe s.com/asap/1997/0825/059.html

[6]Charney,A.and Libecap G.D.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 evaluation of the Berger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1985-1999[EB/OL].(2000-05-23)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262343

[7]王鑫.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问题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243-244.

[8]肖懌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2016(1):45-46.

[9]黄慧子.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10]沈健,蔡振春,王荣德.需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0(12):12-16.

[11]Deci,E.L.,R.M.Ryan.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M].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Press,1985:437-448.

[12]ELLIOT,A.J.,M.A.CHURCH.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motiv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7,72(1): 218-232.

[13]Petri,H.L.,J.M.Govern.Motivation: 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 [J].PsycCRITIQUES,1996,41(5): 516-517.

[14]Ryan,R.M.and E.L.Deci.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 68-78.

[15]Ryan,R.M.and J.P.Connell.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 and internalization: Examining reasons for acting in two domai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89,57(5): 749-761.

[16]Deci,E.L.and R.M.Ryan.Facilitating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cross life's domains[J].Canadian Psychology,2008,49(1): 14-23.

[17]Williams,G.C.,et al.Motivational predictors of weight loss and weight-loss maintena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6,70(1):115-126.

[18]赵燕梅,张正堂,刘宁,丁明智.自我决定理论的新发展述评[J].管理学报,2016,13(07):1095-1104.

[19]WATERMAN,A.S.Two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Contrasts of Personal Expressiveness (Eudaimonia) and Hedonic Enjoy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3,64(4):678-691.

[20]李湘玲.自我决定理论在大学生创业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25):36-38.

[21]韩丽.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高校读者阅读意愿影响因素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4):22-28.

[22]马斌.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23]金冬梅,张富芹,曹梦瑛,温志毅.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下高校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主动性探究[J].决策与信息,2019(12):89-95.

[24]林湘羽.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学院,2016.

[25]童晓玲,冯艳飞.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04):628-632.

[26]陈玉娟.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都市家教月刊,2013(8):157-157.

[27]魏旭.山东省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7.

[28]王新才,謝鑫.阅读行为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实施阅读学分制的动力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35(01):72-78.

[29]SCHUTTE,N.S.,J.M.Malouff.Dimensions of Reading Motivation: Development of an Adult Reading Motivation Scale[J].Reading Psychology,2007,28(5):469-489.

[30]LEE,BYEONG-KI.A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Tool Development of Reading Motivation Using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5,49(3):311-332.

[31]陈晓莉.大学生阅读动机问卷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

[32]姚林群.阅读能力表现:要素、水平与指标[J].教育发展研究,2012,36(15):35-39.

[33]Hinkin T.R.A Brief Tutorial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asures for Use in Survey Questionnaires[EB/OL].(2011-05-17)https://studysites.sagepub.com/gray/Website%20material/Journals/orm_hinkin.pdf

[34]张剑,郭德俊.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05):545-550.

[35]SOENENS,B.,M.VANSTEENKISTE.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3 life domains: The role of parentsand teachersautonomy support[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5,34(6): 589-604.

猜你喜欢

治理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