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021-06-30黄媚
黄媚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议题对群文进行集体建构的过程。基于群文阅读理念,引导学生探究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活动设计如下:片段阅读,初探“看客”的丑态;比较阅读,梳理“看客”的共同特征;整合资源,探究创作“看客”的意图;观照现实,批判当代社会的“看客”;读写结合,深化对“看客”的理解。
关键词:群文阅读;看客;鲁迅作品
笔者在教学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一课时,拓展阅读鲁迅的《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后发现,两书共编入鲁迅作品26篇,其中,13篇都有对“看客”的描述,但一线教学中却少有对“看客”的研究。于泽元教授说:“群文阅读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议题对群文进行集体建构的过程。”笔者尝试基于群文阅读理念,引导学生探究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一、片段阅读,初探“看客”的丑态
(一)概念界定
“看客”,也叫“旁观者”“围观者”,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吃瓜群众”。“看客”这个词曾出现在鲁迅的《呐喊》自序中。学生首先阅读相关片段(见图1),找出鲁迅对“看客”的概念界定,即“看客”在体格上也许是健全的,但在精神上却是愚弱的。
(二)总结特征
接下来,学生阅读《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的片段(见下页图2—图4),找出三段文字中的“看客”和他们的“看點”,并总结不同的“看客”看待不同的“被看之人”时的共同特征。
阅读文段后,学生总结:
图2文字中的“看客”即柳妈,她的“看点”是祥林嫂额头上的伤疤。她对祥林嫂的态度是不耐烦、奚落: “又”字说明柳妈不止一次听到祥林嫂诉说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苦楚,但她显然已经厌烦了这种无趣的诉说,直接打断了祥林嫂的诉苦;“我问你”的语气是质问式的、不尊重的,仿佛祥林嫂犯了错才被这么质询。
图3文字中的“看客”即酒客,他们的“看点”是孔乙己脸上的新伤疤。他们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嘲笑、讥讽:“叫道”是故意大声,生怕别人听不到,说明酒客是抱着取笑孔乙己的态度和他对话的;“一”“都”说明酒客们无一例外都在嘲笑孔乙己;而“又”“新”说明酒客们不是第一次嘲笑孔乙己。
图4文字中的“看客”即未庄的闲人,他们的“看点”是阿Q头上的癞头疮。他们对阿Q的态度是取笑、调侃:“假作吃惊”“保险灯”等表明这些“看客”对阿Q忌讳的事情反而更加兴奋,是故意惹恼阿Q,想看他出丑。
从上述“伤疤”事件中,学生可以总结出不同“看客”在态度上的共同特征,即冷漠麻木、空虚无聊、自私愚昧、无同情心、善恶不分等。
[设计意图:解读形象的前提是概念界定。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第一次使用“看客”的说法,因此,引用《呐喊》自序中有关“看客”的描述是对“看客”的溯源。“看客”对“被看之人”的态度、情感有相似之处,这是三段文本结构化组元的依据。另外,以《祝福》《孔乙己》等已知文本带动《阿Q正传》这一未知文本的学习,新旧知识的衔接便于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也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比较阅读,梳理“看客”的共同特征
(一)制作思维导图
学生由片段阅读过渡到全文阅读,对《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做全面对比分析。首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找出其中的“看客”,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例如,祥林嫂身边的“看客”有“我”、鲁镇的人(鲁四老爷、四婶、短工、柳妈、男人们、女人们、老女人们、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等);孔乙己身边的“看客”有“我”(温酒小伙计)、掌柜、酒客;阿Q身边的“看客”则是未庄的居民(酒客、喝彩的人们等)。
(二)填写表格
以上述分析结果为基础,学生小组对比不同作品中的“看客”,填写下页表1,并总结其共同特征。
结合表1可知,“看客”既有身份地位高的人,也有社会底层的人们,说明“看客”不分阶级。但是,最大的“看客”群体仍是与祥林嫂、孔乙己、阿Q处于同一阶层,同样被剥削、被压迫的劳苦大众。
鲁迅曾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为什么“看客”同为弱者,却更喜欢或者更擅长欺负比他们弱小的人呢?一方面,弱者期望以此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安慰感和快乐感;另一方面,因为“看客”们整体受到了封建思想的荼毒。
《祝福》里的“看客”擅长咀嚼悲哀和传播不幸,对祥林嫂完全没有同情,空虚无聊时就将她的寡妇身份和失夫失子的痛苦作为谈资;《孔乙己》里的“看客”喜欢嘲笑孔乙己,他偷书、添伤疤、断腿等事情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笑料;《阿Q正传》里的“看客”喜欢把玩别人的痛苦,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在“被看之人”死后,“看客”会遗忘这些不幸之人的痛苦,继而寻找下一个“看”的目标。“遗忘”这一特征也正好印证了“看客”们的冷酷无情和麻木不仁。
[设计意图:“看客”和“被看之人”由一对一的关系,发展到多对一的关系,体现了活动的延续性和进阶性。“看客”群体扩大、“看客”共同特征多样,需要教师提供支架帮助学生整合碎片化信息。另外,归纳“看客”在身份地位、兴趣爱好等关键方面的共同特征,有助于学生全面认知“看客”的本质。]
三、整合资源,探究创作 “看客”的意图
鲁迅先生创作“看客”的意图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图5所示的阅读资源,学生阅读后讨论。
结合对图5资源的分析可知,鲁迅将改变国民所有的不堪看作自己的责任,因而弃医从文,用直击人灵魂的笔触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但揭露和批判是为了拯救,鲁迅不仅希望通过文章唤醒已经麻木的百姓,更希望唤醒同自己一样还保持清醒或者还未被同化的年轻人,一起改造国民精神。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窗口,作品不可能脱离作者单独存在。“看客”是鲁迅作品中常见的人物群体,多部作品中有互文性表述。这体现了他对国民的深切关怀。本活动旨在实现从作品到作者的迁移,训练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理性思维。]
四、观照现实,批判当代社会的“看客”
分析完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结合两则材料(见图6),学生思考:中国当代社会还有“看客”吗?或者说,我们身边有“看客”吗?抑或我们自己做过“看客”吗?
正如卞之琳所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看客”,也都可能是“被看之人”,我们好似对“看”与“被看”无可逃避。如果避无可避,你会选择当“看客”吗?
[设计意图:本活动跳出作品的时空限制,引入现实情境资源,旨在关联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关注“看客”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延续或转变,批判性地思考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五、读写结合,深化对“看客”的理解
学生补充阅读鲁迅的《药》《示众》《明天》等作品,写一篇专门介绍鲁迅作品中“看客”的文章。
[设计意图:实现从阅读到表达、从输入到输出的教学能力目标,是此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为了将学生对“看客”的所感、所悟推向深处,这里将言语学习、情感体悟和思维训练融为一体,促使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看客”文化认知。这种以文字来呈现思维认知成果的尝试,更容易让学生拥有实在的获得感。]
总体来看,此教学设计围绕议题“解读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以《祝福》为基础,组合《孔乙己》《阿Q正传》等学生已学和未学篇目,在文本之间搭建了广阔的思维场域,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方法,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5个学习活动勾连紧密,由片段到全文、由过去到当下,通过读写结合共同促进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与“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提升。
本教学设计也存在可优化之处:其一,群文类型可以多样化,除却整篇文本和片段文本,教师还可以适时增加视频、图片等资源;其二,可鼓励学生撰写文学评价或抒发真情实感,后期可采取投稿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本文系广东省中山市2020年度重点项目“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群文阅读教学统整策略研究”(编号:A2020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