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论课堂中的“过”与“对”

2021-06-30王文丽

关键词:形式目标语言

王文丽

摘要:观察我们的课堂,发现存在一些做“过了”的问题。凡事都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哪怕再美好、再正确的东西,也会走向它的反面。课堂上,目标过高,就低一些;过程过急,就缓一些;语言过炫,就素一些;形式过虚,就实一些。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过程;语言;形式

《论语·先进》有云:“过犹不及。”意思是:事情做得过了,就像做得不够一样。观察我们的课堂,发现也存在一些做“过了”的问题,如目标过高、过程过急、语言过炫、形式过虚。捕捉课堂中的这些“过”,以期共同寻求“对”之策。

一、目标过高,就低一些

一次,听一位新教师上一年级的《小企鵝和妈妈》一课,课文中讲到小企鹅从妈妈的褶皮里面钻出来,看到外面新奇的世界,忍不住对妈妈说:“这天,这天多么蓝哪!这地,这地多么白啊!”教师微笑着问学生:“谁知道小企鹅为什么这样讲话呢?”学生显然没有听懂教师在问什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不语。教师进一步启发:“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读完一遍,抬头看着教师,还是没人能回答。教师有点急了:“你们看,小企鹅是这样说的——哦,这天,这天多么……哦,这地,这地的颜色……谁听懂了?”她再一次向学生投去期盼的眼神。一个小姑娘端端正正地举起了手,教师欣喜地点名:“好!请你来回答。”小姑娘站起来,口齿清晰地大声说道:“老师,我觉得小企鹅之所以这样讲话,是因为它是结巴!”话音刚落,其他学生哄堂大笑,这位教师啼笑皆非,只好说:“哦,你是这么想的啊!……同学们,你们听老师讲,这是一种表达手法,叫‘反复。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小企鹅惊喜的心情。你们听懂了吗?”“听懂啦——”学生拉着长声回答,教师长长吁了一口气。下了课,这位教师走到我面前,不好意思地说:“王老师,我们班的孩子是不是太笨了?真是让您见笑了!”我打趣地说道:“哪里啊,你们班的孩子一点都不笨,才二年级,就会用‘之所以……是因为……来说话。不是他们笨,是你太聪明了!你知道得太多了!”她愣了,有点不明就里。“有人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可是今天你这碗水舀得多了点儿,学生喝不下去,咱们得慢慢来。你说呢?”她红着脸认真地点了点头。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1年3月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两次。一次是听教师上二年级的《雨后》一课,一会儿讲第1自然段是群像描写,一会儿说第2自然段是人物特写,还告诉学生“写作时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是很好的表达手法”……向二年级学生传递这些“高大上”的写作知识,他们能够消化吗?难怪课初兴致盎然、争相举手的学生,到最后竟两眼发呆、低头抠手,不再回应。还有一次是听教师执教四年级的《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教材导读明确提出让学生讲讲故事,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但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读课文、谈感受、讲故事,而是花了很大气力带着学生研究“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一脸懵。

把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忽视学生的年段特点,就是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是教了半天,仍然教不会。目标过高,就降低一些。所谓的低,不是不达标,而是要恰到好处。做到这点,先要紧扣课标,找到教学的落脚点。课标是一个标杆,教师所教的课文是达成这个标杆的载体。教师要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切实把握课文特点。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很多,但如果面面俱到,就是“看起来什么都教了,结果什么都没教好”,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掘出文本核心的教学价值。另外,要关注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他们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对学生曾经掌握了什么和将要掌握什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过程过急,就缓一些

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提问:“读了课文,你对叶圣陶老先生有了怎样的认识?”一个学生说:“我觉得他特别喜欢肖复兴,还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另一个学生说:“他特别有学问,能把肖复兴获奖的作文修改了那么多处。”这时,一个戴眼镜的女生使劲地举着手,屁股离开了椅子,身子向前倾,嘴里发出“嗯嗯”的声音,表明她特别想和大家交流。被邀请发言后,她说:“我觉得叶老先生特别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你想啊,他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的大作家了,作者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chuán)的学生……”“停,停,”教师打断了她:“这个字应该读zhuàn,你坐下吧!”女生似乎还有话说,但终究没有说出口,带着一脸遗憾坐下了。教师随即开启下一个话题,我的心里却极不平静。一个四年级学生就知道“名不见经传”这个词语,而且用得非常准确,这是多么值得赞美和鼓励的事情。她一定是个热爱阅读的女孩,一定在某种语境中见过这个词语,且明白它大致的意思。假如教师不急着去走教学流程,而是把这个“错”当作教学资源,给学生讲一讲为什么在这里应该读“zhuàn”而不读“chuán”,课堂一定会因这一放缓的进程而更精彩、更动人!

有教师问我:“王老师,您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或者是面对您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特别出乎意料,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我说:“学生向老师发问是常有的事情,我的原则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然,要尽可能平素多知一些,力求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假如这问题让我一时不知所措,我就‘让问题飞一会儿,找到机会再来解答。”我这么说,也这么做。

一次,我讲《迎接绿色》。课文第2至第4自然段讲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如同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门虽设而常关”。教学这部分内容,我问学生:“读了这几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甲说:“压抑。”乙说:“烦闷。”丙说:“视觉污染。”丁说:“我觉得这样的地方风水不好。”听课的老师们笑起来,我也懵了,一时无以应对。沉默片刻,我说:“好吧,暂且我们就认为这里是‘风水不好,等学完了课文我们再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

百家讲坛课文学完了,学生懂得了是因为一株丝瓜的出现把邻居们联系在了一起,大家有的拆鸟笼、有的买铁丝、有的递竹竿,共同在迎接绿色……由此说开去,学生逐渐将话题延伸到了丝瓜以外,认识到“这是一道自然的风景,也是一道人间的风景”。此时,我想到了前面学生提到的“风水不好”这个话题。机会来了!我话锋一转,问学生:“刚上课的时候有同学说生活在这里压抑、烦闷,风水不好。现在你们明白了吗?现在大家还认为这里风水不好吗?”很快就有学生回应:“好的风水要靠人去营造,人与人和谐相处就是最好的风水。”又有学生接着说:“人心的风水才是真正的风水。”此时,我心释然,台下教师亦掌声回应。

所以,当问题迎面而来的时候,别急,缓一些,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缓一些,不是要停下来,而是要脑子里装着“学生”“过程”“发展”三个词镇定前行,跟问题约好“下個路口见”。“心里有学生”,即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只是关注自己怎样教,更要关注学生怎样学,要善于顺学而教、因势利导。“心里有过程”,就是要设计出有层次、有空间的问题,给足学生学习时间,让他们真切地经历言语实践和思维过程,要相信知识是“讲”会的、更是“学”会的,能力是“教”会的、更是“练”会的。“心里有发展”,即让学生学有所获,但收获又不止于当下。教师要呵护儿童的好奇心,不断地引发质疑和探究。对于学生出乎意料而又富有创造性的答案,教师应该给予热情而真挚的反馈,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交流过程。如此,学生获得的发展才会全面而深远。

我常常和教师讲,不要期待着课堂上你提出一个问题,就能很快看到小手林立,总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梳理的时间;不要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无法应对,便仓促而过,就要这个问题“飞一会儿”,“回头再见”。学会等待,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的能够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

三、语言过炫,就素一些

听一位名教师上课,她向在场的教师和学生介绍自己时说:“我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受到琴棋书画的熏陶。我能背诵几百首诗词歌赋,因此要求自己的语言也必须具有美感”……于是,接下来在她的课堂上,我听到了这位教师对学生的如下评价:“领异标新二月花,你的发言真独特。”“横看成岭侧成峰,你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你的发言像水,荡涤着我们心灵的尘埃。”“你的发言像火,点燃了我们心中智慧的火焰。”“你的发言像金子,闪烁着熠熠的光芒。”……同去听课的年轻教师不禁发出啧啧赞叹,见我没什么反应,问我觉得怎么样。我想了想回答:“这老师是有‘过错的。”年轻教师不解。我说:“就语文课而言,教师的确应该做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但优秀教师的语言总是有一种自然、朴素、真诚之美,不炫耀、不做作,那种优雅的举止、睿智的哲思和文学的气息都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是刻意‘说出来的。过于追求语言的美,堆砌词藻,反而容易让语言变得空洞无物,把课堂变成了秀场。”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刻意追求的艺术,不是艺术;刻意学习的艺术,不成艺术。当一个教师的学、识、才、情等齐备之时,才是教学艺术臻于成熟之日。”为造气氛故意作秀,为取悦听课教师而忽略学生感受,这些做法实在是不恰当的。

真正的教学艺术,说白了就是走心,“过口不过心”谓之调侃,“过心经由口”才有可能称之为艺术。课堂上,语言过炫,就素一些。所谓的“素”,是洗尽铅华的一种姿态,不张扬、不炫耀,乐于把自己隐在幕后,让学生置身于课堂的正中央。让语言素一些,需把握三个原则。第一,用真诚的态度与学生讲话,讲真心的话。学生的心,其实是一杆秤。学生虽然年纪小,但定能听出来教师的话是有感而发还是卖弄炫技。第二,不弄玄虚,不玩深沉,说学生能听懂的话。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平。天赋异禀的学生固然有,但我们的教学并非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第三,言之有物,导之有向,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话。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用来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需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以此引导学生的思维。

四、形式过虚,就实一些

有时,课堂上“过”错的产生,是源于追求过高,希冀完美;有时,是源于教师不关注教学的实质内容,而过于关注外在的虚的形式。

一位青年教师要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抽到的课题是一年级的《小池》,她请我看看她的教学设计,想听听我的意见,最好能够帮助设计出亮点。我拗不过她的真诚,答应了。她给我展示她做的课件,泉水、荷花、荷叶、蜻蜓……各种图片,目不暇接。她很虚心地说:“图片太多了,您帮我看看,选哪几张比较好?”我问:“这节课你打算教什么?”她迟疑了一下:“教古诗不都是教那些东西吗?了解背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感受诗境……这些图片能够帮助学生达成这些目标啊!”我说:“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说话、写话……”她不置可否:“我平时是这样做的,可是要参赛,这样上课没有亮点啊!精美的课件总可以给课堂加分吧!”这是一例。无独有偶,又一次下校听课。发现讲课的教师基本功扎实:板书美观、朗读动情、语言极有感染力,但坐在我身边的一个小男孩听讲却不认真,明明教师讲的是第17课,他却漫不经心地在翻看第18课。我忍不住问他:“你怎么不认真听呢?难道老师讲得不好吗?”他皱着眉头,很严肃地对我说:“今天没有平时讲得好。平时他从来不用PPT,也不放音乐、动画什么的,我觉得他今天有点忙不过来了……”我忍不住笑了。童言无忌,却一语中的。

教师本来可以凭借一张口、一根粉笔、一本书就讲好语文课,却偏因为有人来听课要使用PPT,播放音乐、动画,结果顾此失彼。教学媒介过于丰富,手段过于复杂,对自己本身拥有的学科特质过于不自信,导致教师违背了“初心”——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

黄永玉在《速写因缘》里记录了一个故事:徐悲鸿做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时候,提议所有的教授、讲师都要先画一画素描。一次,徐院长来看黄先生素描,就和模特闲聊起来:“您以前是干什么活计的呀?”“厨子,大厨房的厨子。”“噢,厨房大师傅啊!了不得!那您能办什么酒席啊?”模特从容地说:“办酒席不难,难的是炒青菜。”徐院长听了这话,肃然起敬。他转向黄先生说:“这话说得好啊!近乎道矣!是啊,炒青菜才是真功夫,和素描、速写一样啊!”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不是也是同理呢?不需要形式上有多么炫,拿出厨子炒青菜的本领,把看似最简单的事情做得有味道,应该就是课上最大的亮点了吧!课堂形式应追求“实”。首先,教师要用好教材所给予的一切学习资源,包括单元导语、课文、课后思考题、阅读链接,甚至课文插图。要弄清楚每个板块的教学价值、厘清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打造出“拳头产品”。其次,教和学的策略要简单。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无非是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议一议……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提升。简单的才是好操作的,好操作的才是好掌握的。再次,教师要把自己修炼成一本书,应该让学生从这本书里读到极其丰富的内容:仁爱之心、花鸟虫鱼、日月山河……当教师以这样一种朴素而厚重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无须任何装饰和点缀,自己就成了最好的“语文”。

总之,过了也是一种错。凡事都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哪怕再美好、再正确的东西,也会走向它的反面。课堂教学应该适可而止,适度而为。有人说,这好难。但正是难,才显出它的宝贵,不是吗?

参考文献:

[1] 王艳琼.师授有术 生学有树——通过艺术启发打造高效课堂[J].贵州教育,2014(6).

[2] 黄永玉.速写因缘[EB/OL].[20210117].http://www.douban.com/note/708257181/.

猜你喜欢

形式目标语言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