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美的语言塑造美的课堂

2021-06-30盛孝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堂语言小学教育小学语文

盛孝东

摘 要:采用规范、优美的教学语言不仅仅反映了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素质,更对培养小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起着关键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探究语文教学的语言特色,学会运用兼具文学美和童趣的教学语言,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语言活力,提高教学水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关键词:小学教育 小学语文 课堂语言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小学生年龄小,对于学科的理解完全来自教师对课堂的塑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运用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启蒙作用,而语言艺术运用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准的高低。本文就教学实践,认为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语言规范性,坚持知识为上

小学生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语言运用能力,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規范语言习惯的基础。语文学科的设置就是为了满足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语言教学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奠基。在长达六年的学习周期当中,教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方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采用什么语言,以什么方式传授语言知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语言艺术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运用规范化的语言来传授知识,对于语音、普通话、词汇和语法基础方面的教学语言,要在保证其完全正确的情况下做到熟练运用,对于课文、古代诗词、作文教学等更要体现语文专业性质的教学内容,要能为学生阐述含义,提供示范,不断提升语文课堂的专业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文教育。

例如,在一、二年级的语文课程中,语音的认读拼写占据相当重要的部分,教师必须能够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授语音知识,而现实的情况是不少教师常常将平舌音和卷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混淆,将吃饭的“chi”读成“ci”,将音乐的“yin”读成“ying”;有些教师在教学当中将口语化的读音带进课堂,更有甚者直接采用方言教学,使学生对语音的认读拼写产生歧义,不利于他们在上中学甚至步入社会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形式都是不规范的典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熟练地掌握并使用国家规定的通用普通话,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在课文教学的过程当中,面对一些不确定读音的生字,许多教师往往一带而过,这会误导学生该字的读音和写法,缺乏教学的严谨性,是极不负责的行为,教师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备课的时候就对生字生词做出正确的查阅。此外,要想做到高水准规范性的使用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还必须满足发音清晰、语句流畅、音调和谐等要求。

二、发展语言文学性,体现语文之美

小学语文主要由字词认读、课文理解、古诗词背诵理解以及简单的古文阅读构成,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任务除了帮助学生纠正认读和含义理解之外,还要能够运用具有文学性的语言,为学生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教师应该主动为学生传递文学美,汲取我国从古到今文学名篇中的语言精华运用到课堂中,将积累的文学功底转化成为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使课堂教学焕发魅力,打破语文课堂在大众认知里枯燥乏味的印象,从而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对古代诗词音韵的了解,为学生今后的中学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促使其感知语文之美,爱上语文,爱上文学。

古代诗词都很讲究意境。所谓意境是很难用大白话讲清楚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在教学中精心组织语言,斟酌语言所创设的环境,用语言为学生还原诗境。诗意教学是语文学科专业性特征的集中体现,语文教学语言的文学美,亦是语文教学专业性特征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要保证自己对文学持有热爱的态度,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在文学美的享受中亲近文学,这样学生们才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文学的力量,而优美形象的文学性语言,就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的桥梁。六年级上册选自《诗经》的《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教师单就字面的意思去讲述的话,学生的理解可能就是单纯的景物,比如杨柳、雨雪等等,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诗歌的语境和诗歌背后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为学生呈现出来,“依依”和“霏霏”两个叠音词不仅形容杨柳和雨雪,来表现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漫天大雪纷飞,更形容作者在春天出征时,对家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在冬天返乡时,路途艰难,无限哀伤之情。这样就为学生打造诗歌的环境,将学生带入到环境当中学习,使学生更加了解诗歌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

三、探究语言贴切性,联系实际生活

在小学教育阶段,应选择学生能够接受和愿意学习的教学语言,做到教学和生活相互贴合,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亲切的教学语言,能够让学生比较容易进入与语言相关的课文语境,也能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掌握和吸收。语文教师应当在对教材充分理解的情况下,采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形象丰富的表现手法,以儿童熟知的方式丰富儿童的认知,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对待年龄比较小的低年级学生,教师应当利用他们对形象思维的习惯,用浅显易懂的口语讲述教学内容;而对于年龄比较大的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教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的教学方式,用更为优美、更为亲切的语言,创设合理的语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够使儿童在易于接受的心理下学习课文,且能够为学生将语文带入其他学科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条件。

教学语言贴近生活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关于生活常识的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等等。这些谚语具有文学性质,同时也充满生活气息,甚至有些是学生受用一生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当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能够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启发联想和观察能力,与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生活心得,帮助学生树立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好习惯。

四、增强语言趣味性,沟通学生心理

小学学段与其他学段不同,大多数的小学生没有主动投入学习的意识,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虽然对事物的认知比较浅显,但是他们对于事物的好奇心明显高于其他学段的学生,并且有比较强的探究能力。语文的教学语言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在适宜的场所和时机下,巧妙运用富有趣味的语言,展现课堂张力。教师应以童趣性语言感召,综合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将带有童趣性和哲思性的教学语言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在课堂的欢声笑语当中,紧跟教师节奏,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从多方面的角度理解课文,刷新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将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在思想和心理深处爱上语文,获得知识,取得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小壁虎借尾巴》就是一则充满趣味性的小故事,壁虎掉了尾巴又重新恢复,长出一段新的尾巴,本来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生物现象,置于特定的课文环境当中,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教师在课堂中也应该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当中轻松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在教师幽默风趣的讲述当中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和表现力,在课堂上用肢体语言表演这一则小故事,孩子们跟随着小壁虎的脚步,一路了解了小鱼、黄牛、燕子等动物的尾巴的功能,同时也向小壁虎学习了善于求助、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童话并不是家长或者教师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而是通过简单有趣的篇幅为儿童传达极清简又极深刻的哲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也不单单只是教授语音认读和字词的拼写,而是应该用贴近学生的、富有童趣的语言阐述道理和事实。

一节轻松舒展、音调和谐的课,带给学生们的不只是课本上想要传达出来的知识,更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其作用也是长期而有益的。小学语文教师运用具有语文特色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灵活使用生动形象的引导性语言、概括性语言、过渡性语言和带有文学气息的语言,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度,延长学生注意力和对学科的喜爱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文字语言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兴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语文设计》2014年第10期。

[2] 西道加《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2期。

[3] 周婕鑫《小学语文教师的话语分析——基于教育理论的实践之效》,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猜你喜欢

课堂语言小学教育小学语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语言
试论体育教学中语言的巧妙运用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