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的策略
2021-06-30黄玲
黄玲
摘 要:多文本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围绕议题进行共同阅读、讨论,通过多视角的读议实践,达成一定的共同认知,提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阅读教学过程。巧设议题,精选文本;不同方式,呈现文本;渗透策略,提升能力。学生一般经历“自读、共议、共享、达成共识”的学习流程,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比较性阅读中,在质疑与发现中达成共识,完成建构,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 课堂教学 策略
一、巧设议题 精选文本
文本的选择和组合是多文本阅读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多文本阅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多文本阅读文本的关联性(文体、作者、表达方式、阅读策略、人文主题等)组织文本。多文本阅读所选的一组文章,要具有“同类”的特点,也要能多侧面、多形式地呈现出“异质”的特点。多文本由联系点可以衍生出组文的一个或几个中心议题。议题要适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要具有可讨论性、开放性,促进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多元价值的形成。
教学时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快速阅读文本并进行基本的概括归纳、分析比较,在繁多的文本信息中提取和筛选有效的信息进行质疑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认知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低年级以“猜猜我是谁”为议题的多文本阅读课,选取《螃蟹》《鼓》《啄木鸟》《蜗牛》等几首诗歌,设计中心议题:怎样猜?猜的依据?你猜的妙招?让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顺势点拨:为什么我们能够猜出谜底,就是因为作者用文字说出了事物的颜色、样子、动作、声音、作用等特点。这样学生头脑中就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只有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让别人听得清楚、想得明白。
统编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是双线组元,人文主题非常明显。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珍爱我们的家园”,教材把关于珍爱家园的几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三黑和土地》《青山不老》《在希望的田野上》放在一起,我们可以以“珍爱我们的家园”为议题,补充一些课外的文本,比如《瑞士人的环保》《大自然的迷局》《留下一片绿洲》等,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我们的家园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珍爱家园?在多文本阅读中思考人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议题为“遇见百变的狼”的多文本阅读教学中,选取的文本是《会摇尾巴的狼》《狼》《母狼的智慧》《鹿和狼》。让学生利用阅读单,用默读、跳读、快速浏览的方法从文中提取信息,梳理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文本中狼的特点。通过对比阅读,了解狼的多面性,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全面地看待问题。
二、不同方式 呈现文本
1.先读一篇习方法,再读多篇练能力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寓言故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守株待兔》是第二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则有意思的小古文,表现了宋国农夫的愚蠢可笑。为了学生能更多地接触小古文,初步掌握阅读小古文的方法,就可以进行议题为《小古文中明道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阅读《守株待兔》总结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拓展阅读《郑人買履》《掩耳盗铃》,进行小古文阅读强化训练,并了解文中寓意。
在“关键句中找观点”的多文本阅读教学中,先让学生读第一个文本《瑞士人的环保》。让学生寻找关键句——“瑞士人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瑞士人对环境的自觉爱护意识已深入到他们的骨髓里。”这句话既是关键句,也是文章的观点,让学生明白观点就在关键句里。再让学生用抓关键句的方法读《海岸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和《瓦尔登湖》这两篇文章,思考这两篇文章表达的观点。进而明白:读一篇文章,找到关键句就可以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2.先读一组再读一组,比较分析有所悟
低年级多文本阅读教学中,要发现儿歌、绘本等文本材料表达方式的秘密,可运用这种呈现方式。学生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初读几篇后重读统整,不断提高思辨能力
充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提高思辨能力。以“勇气是什么”的多文本阅读课,先让学生读一篇儿童诗《夜色》,接着读《魔奇魔奇树》《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初步了解内容后再重读这三篇文章,思考:他们有没有就这样一直害怕下去,如果没有,说说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思考“他们是怎样变得不怕了”,进而明白勇气到底指什么。
三、渗透策略 提升能力
1.在进行多文本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去尝试多种多样的方式阅读。例如,精读、略读、浏览、跳读等方式,训练学生默读、快速浏览等能力。
在“细节描写的魅力”为议题的多文本阅读教学中,选取了《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诺贝尔》《挑山工》四篇文章。四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都有精彩的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 在阅读中精读一段,体会细节之妙,再自主运用略读、浏览、跳读等方式阅读选文材料,揣摩细节描写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精神表达的作用,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2.“还读于生”,鼓励质疑、讨论。多文本阅读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要让学生在默读自悟中思考,在每个材料阅读后,围绕议题质疑讨论、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问题设计以阅读整体为基础,问题要有可比性。常见的比较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等。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问题,进行集体建构,达成共识。
同一题材但是观点、情感、表达方式并不一定相同。如果不把多个文本放在一起,这种差异学生是不容易发现的。关于“过年”这个题材,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热闹的年,而梁实秋的《过年》确是没有兴致的感觉。发现不同之后,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找到背后的原因。同一题材文本出现差异,是因为每个作者的经历、观点、表达方式不同。学生要能运用“比异”这种阅读策略来发现这些不同。
《江上》《山中问答》《桃花溪》《次北固山下》,这四首诗中都提到了山水。在以“古诗中的山水”为议题的多文本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用查找资料理解、比较阅读等学习古诗的方法,初步体会古诗词中典故的妙用。运用表格对比阅读,体会“山有情”“水有情”,远的是山,近的是水,心中是一幅山水相映的风景画,古人用诗歌把自己心中的风景描绘出来,进而体会到诗歌是表达感情的高级方式。
无论何种形式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认知水平。多文本阅读立足课内、沟通课外,要实现学生阅读的立体化、多元化,在选取文本时更要做到以“本”为本。“本”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教师要熟悉和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的具体要求,领会教材编写顺序和各年级的阅读梯度,做到组文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既不脱纲又不超纲。要遵循低年级以绘本、儿歌、童谣为主,中年级以简短的童话、神话故事为主,高年级以古典诗词、经典名著为主的组文原则。
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经历“自读、共议、共享、达成共识”的学习流程,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比较性阅读中,在质疑与发现中达成共识,完成建构,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晓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初探》《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第7期。
[2] 于文玲《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基础教育论坛》2019年第06期。
[3] 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200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