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考
2021-06-30于海艳
于海艳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教育工作的创新是推动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方法。文章以小学语文课堂为基础,先对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创新要求进行简要分析,之后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创新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创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已经成为小学语文学科的主要目标。然而,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来看,仍有很多方面没有达到教育创新的要求,这让小学语文教育工作遇到了困境。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教师必须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的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教育服务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进步带来助力。
一、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创新要求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创新要求有很多,文章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1.教育理念创新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要想实现进步,教师就必须要先做好对自己教育理念的创新。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主体,并接受教师教学地位的改变。其次,教师要落实兴趣是主要学习动力的理念,并将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最后,教师要将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作为教育目标,不再以考试和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
2.教学行为创新
教学行为创新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围绕学生需求进行教学工作设计。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创新教育技术,如信息技术、课堂游戏化等。最后,教师要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朋友的角色与学生进行交流,一起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究性学习。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创新策略
课堂教学工作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在统筹分析课堂状态的基础上,完成对课堂教学工作的规划和设计。从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状态来看,教师想要实现教育创新,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创新课前导入,实现兴趣激发
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做好对此环节的创新,能够让课堂导入变得更有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状态也会因此有所提升。
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当中,课前导入多为朗读、问答为主,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起到复预习的作用,但学生并不能体会其中深意,这会导致学生因为兴趣缺失而出现学生动力不足和学习态度不端的问题出现。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通过借助一些创新性手段来丰富课前导入环节,让学生可以对尚未学习的语文知识感兴趣,并能够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工作做好铺垫。例如,在进行《画杨桃》一课的教学之前,笔者就专门将杨桃带入到班级中,让学生在课前导入环节进行“画杨桃”。之后,笔者会随机展示几名同学所画的杨桃(其中包含特定位置学生的作品),对于该生画出的五角星,有的学生说他没有认真画,有的学生则说他画的不好,这让该生感到委屈。这时,笔者引出课文内容,告诉他们在很久以前,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在画杨桃时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之后笔者提出了“为什么他们两个都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呢?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呢?”等问题,由此來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让他们与笔者一起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找出答案。
2.创新课堂教学,提升学生体验
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工作的关键,教师要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创新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提升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效果,以确保学生可以获得语文素养的有效构建。
相较于课前导入环节而言,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难度更大,因为教师要在不改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知识以区别以往的方式予以呈现,带给学生感官、认知方面的全新体验,提升他们的感知效果。在这种教学要求下,教师必须要做好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内容的统筹分析,才能够保证创新教育的科学有效。例如,在进行《观潮》一课的教学时,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进行学习,虽然这种方式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的体验感相对较差。在开展教育创新之后,可以选择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本课的知识教学,这可以让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以最直观的方式去欣赏钱塘江潮水涨落的过程,这种将视频与文本有机结合到一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同时他们还会在视频资料的支持下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这为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分析能力进步带来了助力。另外,因为信息技术的巧妙应用,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知识的学习乐趣,这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创新课堂训练,强化知识记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训练环节的创新,能够让语文知识的学习行为变得更为生动且具有趣味性,所以做好课堂训练的创新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关键内容,需要我们予以格外重视。
与前两者不同,课堂训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以及课堂教学效果所进行的一项互动学习环节,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堂状态的变化对训练予以调整,以确保训练内容与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相匹配,为他们的学习进步带来助力。例如,在进行《四季之美》的课堂教学时,备课阶段设计好的课堂训练是让学生以练笔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喜欢季节的热爱。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的表现都比较亢奋,课堂教学效果也远超出备课阶段的预想,于是笔者将原本的课堂练笔取消,转而以课堂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我最喜欢的季节”的课堂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喜欢同一季节的学生自动组成队伍,他们可以将自己对季节的喜爱充分表达出来,同时还需要在与其他队伍学生的交流中说服对方喜欢自己的季节。在这种模式下,课堂训练环节变得非常的热闹,学生之间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这让他们在更加喜欢自己喜欢的季节之外,还获得了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课堂训练环节由此获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4.创新课后作业,培养语文素养
课后作业是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需要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完成该任务,并让教师通过批改的方式来完成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了解。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后作业以抄写和背诵为主,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达到考察和学情调研目的,但形式相对枯燥,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和抵触心理。
近年来,新课改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减负,其中作业是最关键内容。然而,单纯减少作业量,只能给学生的生理状态减负,想要真正实现心理减负,还需要教师进行作业形式的改变,课后作业创新工作由此得以实施。例如,在进行《父爱之舟》一课的学习之后,笔者为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只有一项,就是回家后给爸爸捶捶肩、揉揉腿,跟爸爸说一句辛苦了。之后,我也不会追问学生是否完成了该作业,因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他们就一定会按我的要求去做,表面上看这是一次语文课后作业,实际上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挑战,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就在一念之间。又或者在进行《家乡的风俗》习作课教学之后,我虽然为学生布置了写作文的作业,但我要求他们先去通过查找书籍、上网搜索和询问家长等方式去了解家乡的风俗,然后选择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写作材料。在这种作业形式下,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家乡的风俗,同时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作为写作对象,这可以给予他们很高的作业自由度,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当学生产生这种观念时,他们对作业的态度会更积极,写出的作文质量也会显著提升,创新课后作业的目标由此得以实现。
总而言之,对当前的课堂教学工作予以创新是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所能够为小学语文课堂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效果的进步,更是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知识的趣味性价值要远高于知识的应用性价值,所以教师要能够通过教育创新将知识的趣味性体现出来,吸引学生更为主动地去进行知识学习和探究,由此来完成对他们的语文知识教育,让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感知、理解和应用,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霍姗姗《基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小学生》2021年第3期。
[2] 陆姗《探究小学语文创新式课堂教学策略》,《小学生》2021年第2期。
[3] 王一《“多彩”的語文教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科幻画报》2020年第12期。
[4] 郑笑《探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策略》,《新智慧》2020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