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博物馆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与创新路径

2021-06-30路亚北吴昊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5期
关键词: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路亚北 吴昊

[摘要]面对高职思政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应探索地方博物馆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并利用其丰富的资源扩大思政教育体系、专业的人员构成优化思政教育队伍、独特的场馆条件升级思政教育方法。但是,受当前博物馆对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认知度不够、高职院校协同社会实践资源的系统性不足、大学生对博物馆社教功能的知晓率不高等问题所限,博物馆与高职院校融合开展思政教育的成效尚不明显。对此,建议完善以实境课堂为载体的教育平台,引领以志愿者为核心的教育对象,开发以教师、教材、教法为重点的教学资源,以促进博物馆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博物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路亚北(1971- ),男,江苏盐城人,常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吴昊(1986- ),男,江苏无锡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江苏  常州  213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文物科研课题“基于社会治理建设的博物馆成人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SK16)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0-0096-05

博物馆作为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主要展示场所,在社会教育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与高职院校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不仅是履行其社会教育职能的必然要求,更是多元融合践行“四个自信”的有力尝试。本文将以厘清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本质为前提,以博物馆与高职院校融合开展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为依据,并以其现状与问题为导向,提出发挥其独特融合育人作用的创新路径,从而为系统探索和规模推进两者融合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博物馆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对持续不断开展思政教育改革提出新要求。加强合力做好主体协同,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是实施思政改革创新的重要渠道和保障。这既要求学校内部各级各部门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又要求学校与各类社会组织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协同实施文化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作为社会服务和产教融合属性鲜明的类型化高校,尤其需要通过向外借力来形成内外合力,不断丰富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思政“供给侧”,探索形成高职思政改革创新的新渠道、新平台、新动力。

博物馆通过履行“陈列、收藏、保管、研究和教育职能”①,联系历史与未来,是文化传承的枢纽。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社会结构和时代价值等多维度的变迁发展,借助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场馆优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健全完善,逐渐形成了集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实践教育、服务教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定位。党的十九大以来,坚定“四个自信”上升为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并把文化自信置于“四个自信”的基础性地位,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牢固树立起以思想育人、文化育人为核心的育人本质。面向各阶层社会公众广泛兴起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中华历史及传统文化教育,构成了当前地方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主流。因此,在校内外合力构建“大思政”体系的语境下,博物馆与高职院校融合开展思政教育既具有逻辑的一致性,也具有现实的合理性。以此为前提,充分发掘博物馆的资源、人员和场所条件,将地方博物馆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两者融合,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1.丰富的资源运用有利于扩大思政教育体系。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覆盖的范围将发展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工匠精神和职业规范为重要构成的思政综合素質教育体系。博物馆的资源条件、功能定位,决定了其思想和文化育人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高度的覆盖性。例如,综合博物馆及不同类型行业博物馆开展的基于实践教育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百科知识教育、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百科百业教育等,不仅包含了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还覆盖了科技、职业、行业等综合素质教育。将博物馆的丰富资源应用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覆盖高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的思政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②,助力形成更适用于高职教育的“理实一体”教学基础条件。

2.专业的人员构成有利于优化思政教育队伍。新时代,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育队伍是落实思政改革创新任务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已普遍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并落实了以思政教师队伍为核心、各级各部门广泛参与的思政教育队伍。但囿于专业设置、办学实际和历史原因,数量众多的高职院校仍缺乏建设高水平思政教育队伍的完善体系,较大程度地制约了高职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深度与广度。将博物馆的研究员、专业讲解员纳入高职思政教育队伍,同时依托馆藏资源协同开展教育研究,不仅有利于高职思政教学任务的落实,更有利于提升高职整体思政教育队伍的政治意识、理论视野、人文素养和教育思维,是切实提高高职思政教育队伍综合素质的有力支撑。

3.独特的场馆条件有利于升级思政教育方法。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不足,是制约高职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的重要原因。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决定其对宣传讲解的针对性、生动性、参与性要求较高,如切合观众所需的教育主题,丰富直观的实体展示,情景化的展厅环境和主题式、案例式、互动式、游戏式的内容讲解等,这些是高职升级思政教材教法的重要参考和渠道。一方面,可借鉴这些方法,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语把深刻的思想政治知识点说清楚、讲透彻,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共情;另一方面,可利用这些渠道,与博物馆共建实境课堂,从而通过践行多元融合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满意度,充分提升高职思政课的质量和魅力。

二、地方博物馆与高职院校融合开展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赋予了博物馆与高职院校融合开展思政教育的新使命。在此背景下,近年来,一些地方博物馆与高职院校探索开展了融合式思政教育。以常州博物馆为例,其分别与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探索开展了博物馆知识进校园、志愿者征集培育等活动,特别是发挥常州职业教育的特色优势,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共建实境课堂等创新举措。但总体来说,博物馆与高职院校融合开展思政教育还是个别性、非系统的,尤其在推进过程中,在博物馆、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三个层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博物馆对接高职思政教育的认知度不够。党的十九大以来,地方博物馆尤其是综合性博物馆虽对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构建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有了一定认识,但囿于长期以来的工作定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属于红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职责范畴的惯性思维,尚未结合自身馆藏条件和功能定位,将长期开展的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等宣讲教育与“大思政”体系下的文化育人要求紧密对应,形成全面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的社会教育体系。另外,对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及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尚未形成服务于高职人才成长的社会教育专门体系。这制约了博物馆与高职院校共同构建既融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于一体,又凸显职业属性教育特色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2.高职院校协同社会实践资源的系统性不足。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改革创新的最显著问题是思政教育的抬头率、点头率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学生对思政教育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认知不到位,但更大程度上在于思政教育不能始终联系学生实际、围绕学生所需、解答学生之思。这其中,实践资源的融合创新性、系统性不足是重要因素。体现到与博物馆的“实践教育”合作层面,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体系整体规划与建设时,还未普遍将博物馆纳入 “大思政”建设格局,这不利于构建基于“理实一体”教学基础条件的全面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协同实践育人体系。

3.高职学生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知晓度不高。尽管近年来随着全民文化意识的不断普及和博物馆自身建设的不断完善,高职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和满意度不断提高,但大学生群体尤其是高职学生,对博物馆及其所承担的教育功能的知晓度却较低。博物馆急需通过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协同合作,吸引更多高职学生知晓、融入博物馆的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功能。

三、地方博物馆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

之所以出现上述不足,根源在于地方博物馆、高职院校与高职学生的协同性和协调性不够。因此,进一步探索地方博物馆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须在厘清地方博物馆性质、定位的前提下,以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遵循,以其时代价值为依据,以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完善以实境课堂为载体的教育平台,引领以志愿者为核心的教育对象,开发以教师、教材、教法为重点的教学资源,构建“资源—平台—对象”相衔接的融合式教育体系,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1.搭建教育平台:建设资源、人员、场所共通的实境课堂。深化实践教育,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是运用社会力量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形式。实境课堂作为行走课堂的创新类型,有助于教育对象在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中被感染、触动、震撼,提升参与感和代入感。以常州博物馆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实境课堂为例,自该课堂建成后,该学院利用博物馆进行思政课现场教学的频次明显增加,教学效果满意度明显提高。但总体来说,实境课堂建设的系统性欠缺,开展的形式、渠道仍较为单一,合作的平台作用未全面发挥。探索博物馆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徑,应首先完善合作平台体系,使双方资源、人员和场所共通。

第一,建成规模化双向互动平台。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现有的实境课堂为基础,逐步在地方博物馆健全实境课堂,并细分、明确不同课堂的教育功能定位,以实现博物馆实践教育层面的高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思政教育体系全覆盖。另一方面,探索博物馆在高职院校建设形成集知识讲座、博物课堂、校园巡展为一体的行走课堂。

第二,打造特色化合作品牌项目。充分利用地方博物馆的自身特色,着力打造主题式、沉浸式、案例式、互动式的实境课堂品牌。一是把展览现场变情境课堂,如依托常州博物馆史前常州、延陵季子、齐梁故里、中吴要辅、儒风蔚然等展厅环境,布置现场课堂环境,提升思政教育的代入感、参与感。二是把展品素材变鲜活教材,如将常州博物馆陈列的部分珍贵文物复制件作为实体课件,纳入“理实一体”教学,提升思政教材的生动性、鲜活性。三是把展示讲解变互动教学,如将常州博物馆对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事迹的生动讲解和互动展示融入教学设计,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化率、转化率。在思政教育效果提升的同时,形成高职院校进行思政改革地方实践教育的特色品牌。

第三,建立常态化建设保障机制。出台建设与运行标准,明确实境课堂的基本目标、开展内容、规模条件、年度开展次数、考核要求及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学校和博物馆双方于资金保障、人员与场所安排等方面的义务与责任,确保实境课堂能对接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要求、对接高职学生的教育特征和实践育人的基本规律。

2.引领教育对象:完善遴选、培育、示范一体的志愿者体系。遴选培养大学生志愿者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思政主题教育主动性的重要举措。学生志愿者不仅能为博物馆提供各种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推动博物馆服务社会,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知晓度,更能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参与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过程中将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发挥榜样示范带头作用,引领同龄人提升理想信念与综合素养。进一步探索博物馆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可将志愿者队伍予以系统化打造,重点加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加强高职院校层面的组织遴选。高职院校一方面应加强博物馆志愿者体系在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体制机制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组织,在协同地方博物馆扩大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数量与规模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志愿者组织遴选的责任部门,细化完善组织遴选标准和与学分(素质分)相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并着力加强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工作的宣传,使学生群体认识志愿者、了解志愿者、争当志愿者。

第二,加强博物馆层面的培育培养。地方博物馆应紧密对接发挥社会力量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将大学生志愿者建设进一步纳入“大思政”工作体系。一方面,创新实践培育方式,使志愿者在学习培训、义务讲解、引导服务、社会教育服务和策划设计的过程中提升理想信念和综合修养。可以通过探索开展“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大型临时活动的“项目制”等形式,在不断规范服务标准、丰富服务内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志愿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志愿者自觉、主动地提升综合素养,锤炼志愿者精神。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优秀志愿者的激励力度,使志愿者信心满怀、不断提升自我。

第三,加强志愿者层面的示范引领。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高职思政教育的先进群体,是充分发挥“朋辈教育效应”的理想样本。高职院校和博物馆应协同加强对志愿者群体的引导,如鼓励其参加班会主题演讲,邀请同学参加博物馆展览、志愿者计划,通过现身说法激发榜样力量,带动更多同学明确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共同成长。

3.优化教育内容:开发教师、教材、教法融合的教学资源。系统升级思政教育的教师、教材、教法,全方位开发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是高职院校协同社会力量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将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优势、专业人员优势和场馆条件优势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材、教师、教法改革,是解决思政教育问题、凸显博物馆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时代价值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说,应着力在以下三个层面予以加强。

第一,融合博物馆人员与高职思政队伍。一方面,高职校要进一步扩充思政兼职队伍,聘用博物馆专业馆员、讲解员等成为思政兼职教师,利用双方共建共通的实境课堂,确定其教学方案和教学安排,发挥好博物馆馆员在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上的独特作用。另一方面,博物馆应探索建立有效机制,常态化吸纳高职思政教师进入博物馆开展学术研究和思想文化相关教育实践活动建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打造学校与博物馆互动的人员轮岗项目,使双方人员共同成长。

第二,融合博物馆资源与高职思政教材。以“理实一体化”思政教育内容为目标,打造融理论知识、网络课程、实体课件、实践教材于一体的教材,形成校、馆优质教育资源有机融合的课程资源库。一是在思政理论课中围绕“理想信念教育”项目群、“公民品格塑造”项目群等模块,开发依托博物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独特资源的教材。二是在课程思政中,探索博物馆文化资源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如在专业课中讲述近现代常州名人创业故事,弘扬爱国主义和职业精神,组织英语专业学生开展“常州文化”的英语志愿讲解等,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常州历史,提升文化素养,厚植家国情怀。

第三,融合博物馆活动与高职思政教法。以知行合一、视野开阔、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为原则,借鉴博物馆思想、人文教育的主题式、沉浸式活动。例如,将常州博物馆开展的历史文化送展进校园、寻访常州文化先贤等活动与思政教育相关环节相结合,利用博物馆内的展厅、展品、展示,开展现场式、案例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形成理论宣讲、实践育人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使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明显增强。

公共博物馆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合,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挖掘和利用”③,共同建设实境课堂、共同打造互动项目、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培养志愿队伍,是在充分论证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响应党和国家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的新尝试。未来在“大思政”格局下,围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博物馆还可在网络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探索。在网络育人方面,博物馆可以利用馆藏资源的电子化展示渠道与新媒体技术环境,与高职校探索共建基于思政课程的人文素养网络博雅课程和基于课程思政的文博知识网络选修课程,并开展网络文化阵地共建。在服务育人方面,博物馆与高职院校合作,可以在建设红色文化社会培训基地过程中,通过共同建设高水平培训队伍、提供精细化培训保障,将良好的职业素养化为思政要素进行传递,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注释]

①田慧雯.浅谈拓展基层博物馆(纪念馆)宣传教育功能的意义和开展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0(6):224.

②邹艳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价值结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2):27.

③林艺琳.高校博物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J].文学教育,2018(5):113.

猜你喜欢

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博物馆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