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之我见
2021-06-30顾引兰
顾引兰
[摘 要]地理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科目,主要知识由人文与自然两大方面构成。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与深入,对高中地理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与禁锢,积极同新课改接轨,带领学生高效学习,推动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8-0037-02
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不仅能够开阔眼界,还能够丰富体验,是提升他们综合素质的科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深入了解与探究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不断创新与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规划,课堂上真正做到随机应变,使其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一、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明确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则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与辅助者的角色,灵活采用一系列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快速接受与理解地理知识。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教学规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觉、踊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辅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难点、疑点与问题,真正突出其主体地位。
诸如,在进行“自然灾害的防避”教学时,教师事先分析学情:学生刚刚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对自然灾害也有了了解。课堂上教师可先询问:面对自然灾害,大家该如何应对?师生一起探讨防灾、减灾的基本措施,如社会行动方面,加强自然灾害研究,组织科技攻关,健全管理法规,开展教育,实施防灾、减灾工程,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加强国际或区域合作;公民参与方面,增强防灾避灾意识,学习自救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参与救灾的社会责任感,未成年人首要尽力维护自身安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考虑救助他人与财物;个人层面,牢记“学、听、备、察、报、避、断、 抗、救、保”等。之后,教师引领学生一起研究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避,使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掌握防避技巧。
二、巧妙融入信息技术,丰富学生视听体验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至多个传统行业,自然也包括教育领域,而且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加上各类学校多媒体设备已经基本配齐,这为课堂教学带来不少便利。针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教师需与时俱进,巧妙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呈现地理知识,为学生带来丰富的视觉与听觉体验,降低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其好奇心与求知欲被激发,提高其学习效率。
以教学“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为例,教师可先播放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片段:地球大气被木星吸引,与木星大气混合,人们通过引爆混合气体拯救地球。讲述:混合气体被引爆的原因是木星的氢气与地球大气的氧气混合在一起,那么地球大气中除含有氧气外,还有哪些成分?教师可在课件中出示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的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大气中各成分对地球的影响,指导他们对照教材内容,结合图片直观展现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中平流层中还存在一个臭氧层,分层依据则是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之后,教师可演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分步骤講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带领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几个环节,然后同样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指导他们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和风的形成,丰富其视觉体验。
三、科学引入生活资源,提升学生地理认知
地理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新课改理念十分关注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一方面可以拉近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带来一定的熟悉感与亲切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吸收与内化知识。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寻求所授内容同实际生活之间的衔接点,科学引入与知识主题相关的生活化资源,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提升他们的地理认知。
例如,在开展“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时,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了智利瓦尔帕莱索的建筑景观图(每一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问道:这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什么关联?引领学生联想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自由交流,由此引入生活化资源。接着,教师讲述地域文化的概念,同时在课件中展示两组当地景观图,分别为乡村与城市,学生对这些资料都较为熟悉,教师可要求学生列表比较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提示他们从建筑物密度、交通发达程度、主要产业形式、人口密度等方面进行比较。随后教师展示本地乡村与城市的民居景观图,指引学生说出两种民居的名称与特点,让其分析受哪些自然与历史因素的影响,指出所体现的地域文化,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四、发挥问题导向作用,活化学生地理思维
其实问题教学法在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上也常被运用,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创新提问方式、精选问题内容,尽量突出层次性、启发性与悬疑性,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思考与探讨中,活化他们的地理思维,使其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发挥出问题的导向作用,为学生指明学习与前进的方向,鼓励他们敢于表达个人观点与看法,使其逻辑思维能力与思考能力得以提升,构建高效课堂。
五、运用小组合作模式,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也是新课改下主推的一种学习模式,由于高中地理知识与初中相比显得更为深奥,以人文性地理知识为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要求更高,面对一些疑难点时,学生有时自己难以突破和解决,通过小组合作能够顺利扫清障碍。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将班内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使其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分析问题和完成任务,思维发生碰撞与交流,借此锻炼他们的自主、合作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先播放“中国最美乡村”的视频与本市宣传片,让学生感知不同聚落形式在规模、生产活动与建筑景观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观看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聚落的概念、区分聚落类型,比较两者的不同。接着,学生自读教材,找出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划分依据与结果,合作探讨:我国城市周边地区的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什么?并观察国内外乡村的图片,一起探究:乡村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内部空间结构是否相同?有什么发展变化?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对比小结乡村主要的功能区与内部空间结构。之后,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搜集本市不同功能区的景观图片,在地图上标出具体位置,分析各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及基本特征,合作探究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提升他们的协作意识与学习能力。
六、理论实践有机整合,实现学以致用目的
虽然高中地理知识以理论性为主,但是也有极强的实践性,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同样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固有的教材内容与课堂时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课内帮助学生学习与掌握理论方面的知识,再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使其观察、调查或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归纳结论或提出对策,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生物圈与植被”的教学时,教师以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环境为例导入新课:该地区位于我国北部,东西横跨经度约28°,东部边缘的大兴安岭山地森林茂盛,中部分布有大面积的肥美草原,西部则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这些植被分别具有哪些特点?教师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认识生物圈到由大气圈下层、岩石圈上层和整个水圈组成,与其一起分析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影响,让他们知道生物圈可以影响地表环境的形成与变化,调节与稳定地表环境。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常见植被类型的资料(森林、草原与荒漠)及相应的植被种类和特点,揭示分布规律,随后组织他们进行课外考察,调查本地植被分布情况,确定植被类型,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一些保护植被的措施,使其学会识别主要植被并增强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教学规划,灵活自如地融入信息技术、引入生活资源、发挥问题导向作用、运用小组合作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学好地理。
[ 参 考 文 献 ]
[1] 秘春景.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187-188.
[2] 李俊.新课改下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183-184.
[3] 杨倩.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活动化教学初探[J].文教资料,2020(6):212-213+233.
[4] 姜慧.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3):219.
[5] 康生煌.探析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85.
(责任编辑 谭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