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界碑
2021-06-30
白哈巴村西侧有一条河叫阿克哈巴河,它自北向西缓缓流淌。这条流经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河流,远远看去,如同一股洁净的奶水。它缓缓流入丛林,就像慈祥的母亲在哺育着阿尔泰的崇山峻岭。
1998年8月,中哈联合勘界小組开进了阿克哈巴河河源,对中哈边界争议地区开始实地勘察。这个地方除了那仁夏牧场外,别的地方都是无人区,平时基本上无人进入。为了使勘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中哈勘界小组决定从白哈巴村请一名向导。村民别里思汗听到这个消息后,主动找到外办人员,声称自己对阿克哈巴河河源一带很熟悉,愿意带大家进去。外办人员见他看上去年龄很大,就问他今年多大岁数了。他嘿嘿一笑说:“我今年才40岁。我嘛,经常在山里头待着,所以看上去年龄比较大,实际上小着哩。”外办人员便爽快地答应了。到了哈巴河河源,别里思汗果然对这一带很熟悉,他引导大家翻山越岭,准确无误。大家对这位哈萨克族大叔赞叹不已。
勘界组在河边上安营扎寨,开始作业。这一带潮湿,许多人都感到不适。晚上,从别里思汗的帐篷里传出咳嗽声,一声紧似一声,偶尔还听到痛苦的呻吟声。大家以为别里思汗感冒了,给他送去了药。
勘界工作开始后,别里思汗与哈方的一名勘界员闲聊,聊着聊着,结果发现两人的祖先是同一部落的。两人谈得很投机,都自认为是雄鹰。后来,随着勘界工作的深入发展,两人又充当起了翻译和信息传递员的角色。
到了夜晚,大家仍听见别里思汗不停地咳嗽。
后半夜,天下起了大雨,浓密的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一片混响,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大家听见帐篷外传来几声马的嘶鸣声,接着又有一些嘈杂的响动。他们出门一看,只见别里思汗双手紧紧地牵着一匹马。那匹马被雨淋得很烦躁,想挣开他,但别里思汗紧紧攥住缰绳不放。雨水噼噼啪啪地落下,别里思汗的头发已经完全湿了,一缕缕粘在额头上,更衬托出他的沧桑与老迈。他的背有些佝偻,攥着缰绳的手显得很吃力。那匹马一直在挣扎,他攥着缰绳,跟着它在原地打转。
大家上前帮他把马拉住,牵回那个简易马棚内。别里思汗看马被关住了,才松了口气。他转身往回走的时候,又咳嗽了起来。
那天晚上,他咳嗽了一整夜。第二天,大家才发现,他把自己的被褥盖在了那个马棚上。那匹马没有再淋到雨,在马棚内安卧了一个晚上。
中哈勘界组很快就将这块争议地区划定好了。从阿克哈巴河河源开始,中哈边界线正式向北延伸,两国军人在这里立下了中哈1号界碑。
别里思汗和哈方的那位勘界员认为1号界碑立得很有意义,他们商定,一块儿去1号界碑旁合影留念。
平时,要去1号界碑,必须过阿克哈巴河。有一棵树横倒在河面上,大家顺着树拉了一根绳子,人要过去时,拉着绳子从树上便可走到对岸。
别里思汗走到河中间,突然咳嗽起来。他用手抓住绳子,停了下来。不一会儿,他咳得更凶了,脸色骤变,浑身颤抖不已。他一手捂着胸口,准备挣扎着走到对岸去。然而,他刚一迈脚,身子就晃了起来。紧接着,只见他从树上咚地掉进了河中。落水的一瞬,他没有松开那根绳子,同时,又用右手抓住了一根树枝。但河水很急,他被冲得左右摇晃,像一只快要被急浪打沉的小舟。
哈方勘界员被眼前发生的这一幕惊呆了。他大声叫喊,附近的人都赶了过来。翻译陈疆华沿着那棵树走过去,准备拉别里思汗上来。然而,就在他刚走到别里思汗跟前时,别里思汗被一个浪头冲得松开了那只抓住树枝的手,另一只手仍抓着那根绳子,那根绳子被拉出一道圆弧,在水中上下浮动。别里思汗随着波浪上下起浮,一个大浪打来,他被冲走了。
大家眼看着他的脑袋在水中时隐时现,并被冲向下游,都急切地喊着他的名字。陈疆华跑回岸上,和大家一起拨开树丛,向下游追去。
那位哈方勘界员边跑边对大家说:“咱们得快一点,他有病,而且已经60多岁了。”
大家听了这话,都愣住了。谁都知道,他40岁。
哈方勘界员又说:“为了能够给你们带路,他隐瞒了自己的年龄。这一带只有他熟悉,如果他不来,村子里就没有人能够再来了;而他不隐瞒年龄,你们肯定不会让他来的。”
大家都明白了,谁也不再说什么,只顾加紧脚步往前赶。
跑出树林,前面的河床一目了然,但河水中早已没有了别里思汗的影子。
哈方勘界员悲痛地大声叫了起来:“别里思汗,别里思汗……”哗哗流淌的河水很快将他的喊叫声淹没了。
大家一直向下寻找,到下游20公里的地方,才找到别里思汗的遗体。
中哈勘界人员都很难过,各自在自己的国土上为别里思汗立了一个墓碑。
两个墓碑就这样隔着阿克哈巴河遥遥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