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调查到实施:一个布依山村的研究型乡村设计

2021-06-30周政旭ZHOUZhengxu

世界建筑 2021年6期
关键词:布依村寨人居

周政旭/ZHOU Zhengxu

1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多样、文化多元一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众多植根不同地域、承载多元民族文化的聚落,它们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保护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乡村风貌”。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深刻的变革,传统聚落作为重要的人类住居形式与文化遗产类型,其受到的挑战与压力尤其巨大。在尊重当地特色、文化习俗、风土环境,充分研究其传统营建规律的基础上,总结理论、方法、智慧并加以创造性发展,以适应当前需要,方能实现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3]。

西南地区地处内陆、幅员辽阔,地区内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和高海拔地区占绝对主导地位。西南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主要聚居的地区之一,区域内聚集了36 个世居民族,众多的村寨保留了突出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特色[4-5],全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有约1/3 的村寨位于西南地区,具有突出的文化、历史价值。但当前,大量西南民族村寨面临严峻挑战,“建设性破坏”多有发生,民族地域特色逐渐消亡,应灾韧性不断减弱,人居品质有待提升,迫切需要加强西南民族村寨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的研究实践。

自2015年起,在清华大学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对黔中地区一系列的布依村寨开展了调查研究,后续在其中的代表村落——高荡村开展持续的乡村规划设计与共同营造工作。本文试图以此为案例,剖析西南一类典型民族村寨的内在营建规律,构建村寨保护更新的研究型实践工作流程,并且探索适应性的村寨人居改善技术体系。

2 背景

白水河谷地带位于贵州省中部,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河谷地貌区,是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发源于六盘水市的白水河及其支流穿越喀斯特峰丛,在安顺市镇宁、关岭等地形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喀斯特河谷地带,地貌与河流冲积共同作用形成一条宽约1km、长约30km 的河谷平坝,为开展稻作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坝两侧山脉连绵耸峙,形如两堵天然屏障,河谷中央亦有数座喀斯特锥峰凸出于平坝之上。

布依族很早就在白水河谷地带定居耕作,形成了民族地方特色的聚居群落。根据当地“布依四十八大寨”的说法,普遍认为20 世纪中期已形成48 个布依族的大寨子。这些村寨通常位于山脚地带,沿河谷呈规律分布。村寨背山面水,山上林木葱郁,河谷平坝普遍种植水稻,寨内建筑几乎全以石头筑成,整体空间格局与建筑风貌保存较为完整。

1 村寨全景(摄影:许昊皓)

高荡村是白水河谷地区布依村寨的典型代表。村寨选址于白水河谷地带一处小型喀斯特盆地,布依语称“瓮座”,取“群峰上托着一口锅”象形之意。村寨四周群山围绕,寨前小盆地地势平坦,取山泉水灌溉而成小片稻田,村寨传统空间格局清晰。村寨保存着富于民族地方特色的民居、寨门等建筑,广场、街巷等格局仍十分清晰。同时村寨体现出很强的防御特色,百余年前修筑的防御堡垒,分别位于村中锥峰与后山峰顶,遗址明晰可见。民居基础、墙体与屋顶均由就地取材的岩石营建,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形态简朴。

近年来,和区域其他布依村寨一样,高荡村的聚落空间格局和民族地方特色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空心村现象愈发严重,稻田湿地与山林等生态要素被侵占蚕食,传统村寨格局与风貌被破坏,民居安全性与舒适性亟需改善、传统的民族文化与历史遗产亦面临被遗忘危险等。

2 调查测绘与专题研究(图片来源:山村志研究团队)

3 过程

自2015 年起,针对高荡村的持续工作大致可分为调查研究、建立共识与设计实施3 个阶段。

3.1 调查研究(2015-2016)

踏勘白水河谷地区的30 余座布依村寨,从中选取8 个典型村寨,从河谷、村寨与环境、村寨布局与特色空间、民居建筑等层次开展系统调研,绘制档案图集。随后,结合地方志、民族志等材料,从聚落选址、生态环境、村寨形态、防御系统、特色民居等方面开展多学科专题研究。

调查研究发现[6],以高荡村为代表的白水河布依村寨,形成了“山-水-林-田-村”整体空间格局。这样的选址考量和布局特点,是当地民众在喀斯特山地地区的生存压力之下,遵循自然规律、不断适应环境、营建家园的结果。布依村寨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白水河谷地带的布依聚落是山水基底与传统文化相互耦合的结果,体现了朴素的生态文明观,承载了具备鲜明地方特色的布依历史文化,彰显出山地聚落的人居智慧。

3.2 建立共识(2016-2018)

通过在召开村民讨论会、布依文化学者座谈、地方官员座谈等方式,并且在村寨当地召开学术研讨会与推介会,促进村民、地方官员、以及地方其他民众加强对布依文化与布依村寨建成遗产的价值认同。

3.3 设计实施(2019 至今)

与村民讨论未来的乡村生活与未来希望的乡村景观,和各种建成环境创造性再利用方式。其中不断修改完善山村振兴计划,并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展现村寨发展愿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的实施步骤,通过村民技能培训与参与建设的方式,促进首批项目的实施,并藉此在村寨中形成建设示范。

4 内容

前述调查研究发现布依民族聚落营建蕴藏朴素生态文明理念,聚落经若干年演化、调适而成的空间形态是这一理念的物质呈现。重视整体、珍视土地、适应地形、顺应水势、规避灾害、就地取材、规模适度等,是这一理念在空间营建上的具体手段。本设计实践重点在于采取适应性技术,以促进人工-自然环境重新平衡,兼顾风貌保护与住房改善,并且通过对建成遗产的保护利用重塑场所精神、凝聚社区力量。

4.1 不断调整的“总图”

基于调查研究,在与村民的长期交流中提出了高荡山村的振兴方案。该方案包括修复小盆地中心的稻田湿地系统,保护周边山体的树林,制定村寨建成遗产保护更新设计,并且重点开展中心广场整治修复、示范性民居改造更新、位于后山山顶的大坉营盘遗址保护与展示等几个单项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形成了一套可持续的、长期的合作体系,促进村民的参与。该系统包括专家委员会、环境更新和保护指南等。两年以来的实践表明,这一总图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需要根据各利益相关方尤其是村民的需求,以及工程实施的可能性来不断调整规模、方式以及时序。

4.2 人工与自然:调适山林-村寨-稻田的均衡格局

历史上高荡村一直珍视土地,重视生态平衡,村寨建设严格控制规模,并布置在山脚地带。近年来,新建民居逐渐侵占了盆地中央的稻田,湿地系统和周边山林受到一定破坏。喀斯特地区生态敏感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为维护生态平衡,采取多种手段调适人工与自然的关系。划定村寨建设范围,逐渐腾退原稻田内的建设扩张,减轻盆地内的建设压力;严格保护周边山体的山林,部分区域推进“再野化”,提升生物多样性;逐渐修复盆地中央稻田湿地,营造生态湿地系统,加强环境自净能力并改善微气候。通过低影响方式恢复人工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关系,维持布依山村的“山-水-林-田-村”整体空间格局的均衡性。

4.3 传统与现代:延续居住的可能性

3 村民讨论(图片来源:山村志研究团队)

4 高荡保护发展“愿景”(图片来源:山村志研究团队)

5 民居改善更新鸟瞰(摄影:许昊皓)

运用适用性技术,先期改造5 栋民居,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提升居住安全性与舒适度,满足民众对于现代生活的需求。其中,将一处废弃的民居改造为服务于整个村落保护更新实践的工作室。重建倒塌的地基,加固木结构,增强外围护石墙的稳定性,以此加强民居的安全性;引进卫生设施,提供更为健康的环境设施;根据现代生活和娱乐需求,重新安排功能布局;提高围墙的热工和采光性能,并插入玻璃小屋以获得更好的冬季被动采暖,同时更好地展示布依族传统民居的内部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石材与木材,并且与传统工匠密切沟通,以确保风貌保护和居住改善的需求得到同时满足。

4.4 场所与精神:塑造广场、大坉和小坉的文化空间

村寨丰富的公共生活需要公共性的场所承载,村民文化自信的重塑同样需要标志性的空间彰显。位于传统村寨中心位置的广场过去就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仪式集会、议事沟通、闲聊休息等各种活动原本均在此广场举行。但随着村寨的扩展,广场的中心性大为减弱,原本完整且富于特色的广场四周界面趋于破碎。通过改善村寨核心区路径与节点系统,并且整治恢复广场界面围合性,使其再次成为村民日常活动的中心,承载了更加多元的山村公共生活。

位于后山山顶的大坉营盘,后村中小山峰顶部的小坉营盘,是百余年前村寨团结一致成功抵抗外敌的象征。目前仅余遗址,更面临其历史与文化为年轻一代忽视的危险。本次对大坉遗址进行了清理和保护,在附近设计了一个展示亭,展示当地山坉的历史和景观。后续还计划在现有大小坉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展示利用功能,以提高年轻一代的历史文化认同感。此外,还进一步修整从村寨中心广场爬升到大坉营盘遗址的历史路径,以此连接整个村寨的重要建成遗产。沿途设有3 个观景台,站在这些平台上,人们可以看到周围群山之上的白水河谷区域其他村寨的多处坉遗址。

5 结语

在高荡村的实践,可以总结为自调查研究开始,经过长期的价值凝聚与达成共识过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带动村民参与共同改善村寨人居环境,激发村民文化活力与村寨内生动力,最终促进村寨在传承民族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高荡村仅是一个案例,并且仍在继续之中,难免片面。西南地区成千上万的特色村寨仍需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以及更为系统的解决方案。但基于这项持续的研究型乡村设计实践,我们认为以下4 点对于其他的乡村人居改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一,乡村作为一种基本的居住形态[7-8],需要不断认识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与不变。作为一种比城市形成更早的人居形式,乡村往往具备乡土、田园、自然、传统等特征印象,承载着多元的文化价值,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乡村同样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民众的需求在变化,因而要建设更好的乡村人居以满足人们对于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人居营造的技术、材料、工具在变化,从而为建设更好的乡村人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路径和方法选择。同时,乡村也必须遵守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服务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恒常不变的规律。

6 民居改善更新立面(摄影:许昊皓)

7 山径及观景台(图片来源:山村志研究团队)

8 村寨中心广场及小坉周边(摄影:许昊皓)

第二,乡村设计作为一个新兴专业领域[9],需要以人居环境营造为基础,融汇多学科方法路径。乡村规模相对较小,但系统仍然十分复杂,因此,人居环境的改善需要融汇多个学科专业的知识方法,并最终落实于空间于环境之上。乡村设计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根本目的,乡村空间和环境是其主要对象,中观、微观则是其主要研究和实践的层次,可以规划、建筑、景观为核心建构基础知识与方法体系,同时融汇生态、农业、艺术、工程、社会等多个学科的方法路径。

第三,研究型乡村设计作为一套工作流程,“揭示规律-凝聚共识-适应技术-共同营造”有助于传承乡村特色,激发内生动力。山地乡村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有其自身规律,对规律的尊重、理解和坚持是科学合理营建的基础。以村民为主体、地方政府等多方共同参与,认识价值、形成共识、传承智慧,并运用适宜技术改善提升以适应当前发展,乡村才会保持生命力。

最后,乡村人居改善作为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不图一时成效,方能久久为功。□(致谢:这项研究型实践工作,得到吴良镛、吴唯佳、朱文一、张悦等教授的指导与支持。项目实施与安顺设计院的封基铖、胡杰、黄晓静等合作完成。山村志团队的贾子玉、王念、刘加维、高梦瑶、潘子妍、方茗、李佳蕙等同学分阶段参与,以及地方的同志不能一一述及,在此谨致谢忱。)

猜你喜欢

布依村寨人居
山水布依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布依少女
锅巴粥
请到布依茶乡来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达里雅布依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