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有效途径分析
2021-06-30淦克果
淦克果
(广州市黄埔区知识城中学 广东广州 51055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和普及,信息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互联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同时也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对教育的影响日益扩大。
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此后,教育部又先后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我国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指导方向。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而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就是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起步”和“应用”阶段,即“教育信息化1.0”,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二阶段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和“创新”阶段,即“教育信息化2.0”,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依照此思路,笔者在CNKI查询相关文献,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现状进行了分析。
通过以“主题”作为检索项,检索词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共检索出10881篇文献(时间:2000-01-01,2021-01-01),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出发表年度趋势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11年文献发表数量整体趋势向上增长,2011年达到峰值,往后关注度逐渐降低。
图1 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
同样,通过以“主题”作为检索项,检索词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共检索出316篇文献(时间:2000-01-01,2021-01-01),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出发表年度趋势图,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之前文献发表数量为0,这是因为2012年出台《规划》文件中才首次提到“深度融合”这一概念,所以2012年之前关于此概念的文献数量为0也不足为奇,2014年开始文献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可以看出,研究者开始逐渐从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转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往后“深度融合”在一定时期内将是研究的热点。
图2 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
与此同时,通过对检索的文献进行初步分析,其主要涉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环境搭建、教学资源建设、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基础性问题,其中关于理论研究的较多,而在中小学校实践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笔者认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要需要依据普通高中教学课程改革现状,认清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审视技术与教学的关系,理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内在关系,总结深度融合的新要求,积极实践,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指出新的方向。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途径分析
笔者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现状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总体目标致力于在“一条主线,两个核心,四大途径”的框架下(如图3所示),通过以信息技术为环境、为手段、为内容、为意识等四大途径,将教学各个要素、各个环节进行动态无缝连接,形成具有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体系及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模式。
图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总体框架
基于“一条主线,两个核心,四大途径”总体框架,其基本内容如下:
(一)构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质教学资源
落实解读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文件,深入研究文献,细化理论支撑的实践指导。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环境和手段,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依托,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为依据,以学校课堂教学为落脚,结合信息技术及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科的教学设计、实施策略、模式实施、以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在分析、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软硬件平台,提升构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质教学资源。
(二)开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重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最终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要充分融入教学,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教与学方法的深度融合。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及学科教学特点,重构教学设计,如利用微课实现翻转教学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呈现建立章节的结构图,实现 “单元设计”教学策略;以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为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和情境,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物理、化学等学科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研究等等。同时,重视教学评价,特别是形成性评价,借助数字化工具细化并记录学生课堂即时评价及课后评价,从而形成学生阶段性评价。通过重构教学设计及细化教学评价,打磨形成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优课”和“微课”。这一点既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实施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而且也改变了信息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称之为“数字土著”。数字土著是指在网络和数字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与上一代数字移民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从小接触网络及各种软硬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比较强,其行为习惯及思维方式逐步适应了信息化环境。因此,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要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依托,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学会新技术的使用,更要通过深度融合的机制提高学生计算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师研修机制
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既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接受者,又是实施信息技术的教育者,这种双重性决定教师除了应具备所教学科专业知识以满足专业教学要求,还应具备信息素养以满足未来社会学习者的一般要求。信息素养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新要素,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就要实现教师能力体系中学术、艺术与技术三个能力高度融合。其中,学术指学科知识,艺术指导教学方法,技术指ICT技术[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践探索将基于信息技术的“请进来,走出去”、校本培训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研修机制,旨在提升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能将信息技术中适合于教学的或与教学有关的意识渗透课堂教学中,从而推动高效课堂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综上所述,在“一条主线,两个核心,四大途径”总体框架下,通过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重构、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及探索教师研修机制等有效途径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当然,针对“深度融合”的研究要“深”而非“面广”。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认为:深度融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2]。因此,笔者建议以“开展教学重构”作为落脚点,结合本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出发,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层面,选择某一个面,如教学方法探索、创新学习环境的建构等深入开展研究,从而改造、颠覆教学方法,以达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要立足正式的课堂教学,要以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为依托,同时集一线优秀教师的群体智慧,围绕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变革,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和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