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商业系统双闭环视角的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路径研究

2021-06-30邵笑冰于佳佳陆红娟

科技与经济 2021年3期
关键词:智造个性化制造业

邵笑冰 于佳佳 朱 军 陆红娟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南京 210042)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但随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受到剧烈冲击,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国际环境趋于不利,并正在形成与发达国家的正面竞争[1]。与此同时,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众多颠覆性创新以革命性方式对传统产业产生全面冲击[2],智能制造必然引领制造业发展模式的革新。中国制造业如何向智造升级,如何加强高端有效供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如何真正实现“互联网+制造”,这些问题急需找到突破方向和路径。

1 中国制造业发展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中国22个制造业大类行业的增加值均居世界前列,其中造船、汽车、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等数百种主要制造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完整产业体系、最完善产业配套的制造业大国和世界最主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3]。

1.1 从主要驱动力角度看中国制造业发展

李廉水教授从制造业发展驱动力角度将我国制造业发展历程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乡镇企业开启制造业复苏发展阶段,民营和外资企业催动制造业快速发展阶段,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规模迅猛扩张和深度国际化发展阶段,创新转型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全球价值提升阶段[4]。

1.1.1 乡镇企业开启制造业复苏发展阶段(1978—1991年)

改革开放前,中国制造业水平较低,除了制造业基础薄弱和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活力外,还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各方面的短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制造业转向以满足民生需求为重点。国有企业是这个阶段的主力军,同时基于搞活经济的导向,乡镇企业开始崛起并得到快速发展。199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8 138.2亿元,实现了年均13.21%的快速增长,同期乡镇企业生产总值以接近翻倍的速度增长[5]。

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中国制造业逐步挣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各生产要素在市场高效配置的作用下激发活力,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消费品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1.1.2 民营和外资企业催动制造业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1年)

在1992年邓小平南行谈话和十四大政策引导下,中国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一方面鼓励民企发展,另一方面给予三资企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来华开办工厂。这个时期跨国企业在全球重新布局产业链,中国制造的低成本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港台资本投资国内,建设了数量庞大的外资与合资企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此时,沿海地区借助政策优势和成本优势,取得了大量的代加工订单,逐渐成为并带动中国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在此阶段,高校扩招和降低人民币对外汇率,为工业化大生产储备了技术人才的同时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制造实现飞跃式发展。

此阶段,中国制造主体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制造除了形成“低成本”国际竞争力外,还实现了制造业装备的现代化。产业工人水平大幅提升、高端装备的大量投入,大幅地提升了生产效率,规模化经济开始逐步形成。

1.1.3 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规模迅猛扩张和深度国际化发展阶段(2002—2010年)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制造业迅速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按世界银行统计标准,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1.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国;而2010年该值达1.924万亿美元,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国[5]。此阶段,中国制造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汽车、工程机械和通信等产业发展尤为迅速,并拉动了对生产装备和原材料需求的增长,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

这个阶段,中国制造业在产品创新和品牌国际化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许多先进的制造企业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除了规模效应促进作用之外,信息化等科技手段的应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1.4 新发展理念创新转型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全球价值提升阶段(2011年—至今)

这一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主旋律,《中国制造2025》也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核电、高铁、特高压成为中国名片,中国在某些大型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随着“一带一路”和“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中国制造业将在全球经济和制造业发展中发挥推动和引领作用。

历经40多年的积淀,中国制造业已经为向中国智造转型储备了相当的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随着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中国制造业正在朝着智能化的阶段迈进。

1.2 从商业周期演变角度看中国制造业发展

从商业周期演变角度看,中国制造业产品发展也对应经历了产品为王、渠道为王和用户为王三个阶段,并正向个性化为特征的第四个阶段演进。

1.2.1 产品为王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指改革开放前期,中国制造处于产品稀缺阶段,此时对应的商业周期是“产品为王”。电视、空调、电风扇这类日常刚需品,“凭票供应”虽然逐渐退出,一货难求的状况仍然突出。消费者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选择价格适宜的产品。

1.2.2 渠道为王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民生,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也逐渐被激发和释放出来。面对日益丰富的商品,消费者关注点从产品和价格,开始转向品牌,更注重性价比。

应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制造企业开始注重营销和渠道建设,比如福建晋江系体育用品,普遍采用上央视打广告、下县城开店铺的模式。而家电制造企业大多与家电超市合作,将销售外包给后者。此时期制造企业更加关注渠道和销量,无论是晋江系的品牌店模式,还是家电企业的外包模式,都是在线下不断地开拓渠道。商业周期从“产品为王”转为“渠道为王”的时代。

1.2.3 用户为王阶段

互联网的信息透明化,使得线上购物在检索产品、体验反馈和分享推荐上更加便利。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线上购物大有取代线下购物之势。为了获得更多线上流量,各家产品都在补贴杀价、血拼流量,甚至发起团购、砍价和推荐奖励等促销手段,以此吸引顾客、打造粘性、提升复购率。

移动互联网是信息更加开放的时代,也是消费者崛起的“用户为王”时代。此时期品牌的定位——让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6],在占有率上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但众多新兴的小众品牌也乘势崛起。据统计,在2019、2020天猫双十一购物节美妆品牌榜上,除了雅诗兰黛、欧莱雅、兰蔻等一线品牌强势占据排行榜外,薇诺娜、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小众品牌也都挤进了前二十。这表明消费者逐渐从关注品牌转向追求“个性化”。

我们将制造业发展阶段、商业周期及其相关要素做一对比(如表1),不难看出每个周期的企业关注和消费者关注有所偏差,消费者的喜好决定制造企业的前途命运。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用户为王唤起了消费者的“个性”觉醒,也意味着商业周期即将演进到“个性时代”的第四阶段;企业如何实现“所想即所得”的新需求将左右着整个行业格局,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制造”升级为“智造”的基础上。

表1 不同周期的相关要素变化

2 基于商业系统角度的制造业发展周期分析

2.1 商业系统和商业模式

商业价值指事物在生产、交易、消费中的经济价值,通常以货币为单位来表示和测量[7]。因此按照商品从生产到使用的全流通过程,可以按照三段法把商业系统划分为: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分享价值。制造企业(M)生产产品即创造价值,中间贸易流通企业(B)就是传递价值,用户(C)因消费而分享传播即分享价值,也可能因此而获得会员折扣、会员等级、推荐积分等奖励。我们可以称此为“产供消”的商业系统。

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创造商业价值的模式创新,改变“产供消”商业系统的某个或全部环节,从而提高整个商业系统的价值。如平台型电商属于“产供消”商业系统中的价值链“供”,为上下游撮合交易,实现了帮上游“找人”—提高传递效率,帮下游“搜货”—降低交易成本[8];因为从线下搬到线上的传递价值的模式创新,提高了整个商业系统的价值,从而颠覆了传统的线下零售渠道。

制造企业、中间贸易流通企业、用户和市场四者之间通过“产品”串联,构建了商业系统的产供消闭环。“产供消”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模式创新,都将联动带动整个商业系统升级;而平台型电商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和头部聚集,“产供消”商业系统的升级触发点在哪里?从图1我们可以发现,从市场、用户、中间贸易流通企业、再到制造企业可以(反向)构建一个闭环,将“大数据”反哺至制造端。下文将以此为方向,结合家电行业的发展历程,在试图破解家电行业如何进行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制造业实现智能化升级的可行性路径。

图1 商业系统的双闭环

2.2 以家电行业为例剖析制造业发展周期

下面以我国家电行业为例,按照商业系统的价值三段法,观察分析其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家电行业就是属于产品为王的时代,制造企业是产业链的龙头,创造价值的“产”占据价值链的主导权。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家电消费需求激增,中国制造也能提供大量供给。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永乐电器等一批家电超市应景而生。家电产品的流通路径也因此有了较大改变:制造业负责生产,家电超市负责批发销售,甚至包括仓储物流和售后服务。家电超市增开实体店的同时,也通过各种促销活动不断吸引客流。制造企业则因为顾忌销售业绩,往往无法拒绝家电超市索要样品、赠品、降价、赞助费等要求,但也在不断地妥协中把行业的话语权拱手相让。家电超市-传递价值者,因为渠道红利而变成产业链的主导者,厂商之间进入了零和博弈时代。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成本更低、客户覆盖面更广,吸引了大量B端和C端卖方上网开店;同时也因为搜索比价方便、支付有保障、物流快速高效,培养了大批网购消费者,从而成就了像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互联网平台电商。互联网电商的“赢家通吃”效应,不断强化自我主导权的同时也颠覆了厂商与消费者的地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用户为王”时代已经到来。

在产品稀缺时代,产品创造了价值,产品自身就是红利。随着产品供给的增多,市场竞争的加剧,线下渠道在传递价值这一环节发挥高效作用,从而变成渠道红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线下渠道的红利逐渐变小,线上流量红利又变成商家必争之地。但无论是线下店铺的抢占位置、还是线上电商的争夺流量亦或者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都是为了更加贴近消费者。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在平台型电商火热PK背后,也反映出制造端的创新乏力;产品和服务竞争的日趋同质化,无法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匹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价值链是以“产品”为核心串联起“产供消”,而以“大数据”为核心串联起“消供产”的另一个链条一直未打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互联网电商在提高“产品”传递效率的同时,如能增加“大数据”的反向传递功能,形成商业系统的“产供消”和“消供产”的双闭环,并创新出C2B2M中台赋能式个性化智造模式来反哺制造业,从而提升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价值。

3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路径探析

目前,国内对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路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技术层面,以及技术应用层面,包括探究如何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来生产,以此提升产品性能;研究生产、管理过程的智能化,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下面将基于上文提出的商业系统双闭环结构,从商业系统的角度,探析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路径。

3.1 推动C2B2M中台赋能式个性化智造

从价值链的角度来说,制造企业要努力创增产品的价值,从而带动提升整条产业链的价值。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工艺这些都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但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大量的资源投入、基础研究、应用创新、人才储备以及实践积累。

那么,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能否找到产业升级的快速可行方案?

一方面,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尚未满足;而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电商之间竞争的加剧,互联网电商迫切需要从2B2C的交易撮合平台升级为S2B2C的赋能中台。这就为制造业升级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互联网电商作为链接上下游的关键者,可向下挖掘C端的价值,赋能给上游M端,协助其从大制造升级为个性化智造。从上游看是促进产供消一体化,从下游看是促成消费者个性化定制。至此互联网电商不再只是为产品做价值传递,同时也在为产品创新和产业链升级做增值,从而同时实现商业模式的自我革新。也唯有经此革新,才能改变厂商零和博弈的相爱相杀格局,走向共创共担共享的业态。这也是互联网电商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大工业革命把人类推入高速发展时期,也由此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物质需求,但其弊端是扼杀个性的标准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小众品牌崛起,已经给了我们启示,未来必将属于个性化时代。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使制造业产业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产品将充分体现用户端的需求和个性。由此我们可以大胆设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在不久的将来会进入物联网的智能时代,“所想即所得”的个性化智造不再是梦想。在中国制造发展进入智能时代之前,C2B2M中台赋能式个性化智造将是一个快速有效的过渡路径。

3.2 实现C2B2M中台赋能式个性化智造的关键环节

从发展战略来说,互联网电商首先要升级为中台,要以新的思路与方式构建,走向“大中台、小前台”战略模式。要让中台成果形成属于企业自身的特有业务层,连接上下游伙伴、内外部客户、设备资源系统、建立平衡的生态环境,支撑未来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在实现中台构建以后,还需要突破几个关键技术:搭建社群、大数据、云计算、协同智造。

互联网科技已经让网络社交变得容易,分享传播的裂变模式能快速匹配志趣相投者,微信、QQ以及钉钉这样的工具都能搭建社群,关键还在于社群维护和用户运营。其次是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从采集渠道汇集过来的大数据,需要通过云计算整理分析,完成精准画像并提炼出客户的个性需求,才能有效再赋能给制造端。我们也注意到,近几年出现了各种会员(社交)电商的新平台型模式,通过老会员向新会员的多次裂变,努力开发拼团式定制的模式。这种以社交聚人的方式挖掘共性需求,是向个性化定制的一种有益探索实践。

对制造端而言,要积极与互联网电商搭建协同智造的接口,多层次全方位地完善沟通机制。同时要实现快速响应,还必须在柔性化制造和组织架构匹配上进行改良。韩都衣舍的韩版服装定制化以及海尔的“人单合一”证明了智造的可行性。

最后,互联网电商除了做商业模式革新、技术提升外,还要主动联合制造企业积极推进生态建设。

3.3 智能化发展提升制造端附加值

2016年7月,上汽大通首度披露C2B(Customer To Business)战略,智能定制服务—“蜘蛛智选”。从发动机、变速箱、方向盘、轮毂轮胎、驱动形式,甚至包含车钥匙颜色的100多个定制配置选项,消费者以喜好实现自己设计、工厂生产独一无二的车。上汽大通根据C2B定制的用户信息和数据,分析出用户在选车、定制时的习惯与喜好,不断优化定制流程和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选配体验。“蜘蛛智选”打破了传统购车模式,给消费者带来更便捷和个性化的购车过程,同时也实现了销量连续同比增长。

“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而设计和销售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高。“蜘蛛智选”上线帮助上汽大通实现销量大增,如同韩都衣舍和海尔一样,这只是企业自身做了个性化智造的尝试,如果联动产业链上下游一起推进,我们大胆推测,制造端是有可能逆袭成为附加值的顶端。大量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产品出口,足以说明中国制造很强。但富士康代加工一部苹果iPhone6手机仅赚4~4.5美元,这样的事实也告诉我们不进行模式创新就无法颠覆现有的产业链格局。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将会倒置微笑曲线,虽然目前尚且不能从仅有的案例中推断出此结论,但是“互联网+制造”形成的智能制造是可以极大地提升制造端的附加值。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已经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结合天然巨大的消费市场,从大数据中提炼个性化做设计,在销售市场中打磨迭代,中国制造具备快速升级为中国智造的可能性。

中国制造升级的快速有效路径,首先从互联网电商的模式革命开始,从传递价值的渠道升级为链接C端赋能M端的中台;其次制造企业要升级技术和设备,并对组织进行匹配化改良,以实现个性化智造;最后是生态共建,协同实现产业链升级和产品创新。C2B2M的中台赋能式个性化智造,也为进入物联网的智能时代做好铺垫。

猜你喜欢

智造个性化制造业
蓝月谷“智造”幸福生活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山东智造”闪耀冬奥会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中国智造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3D打印智造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