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

2021-06-30林悦宋超美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共同体课题

林悦 宋超美

为顺应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培养新时代体育教师的任务迫在眉睫,成立体育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是基于厦门市体育教师后备人才培养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厦门市自2013年创建第1届体育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以来,至今已结业3届。共同体每届3年,成员由来自不同学校的12~20位体育青年教师组成,成员培养采用专业引领、共同发展,打造名师、互促带动,自觉自愿、追求卓越的人才培育机制。笔者作为2届班主任和历届指导教师,在此与大家分享共同体构建与实施的经验。

一、体育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构建

(一)选拔机制

共同体成员的选拔须经过4个环节,即“学校、各教育行政区选拔推荐——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考核选拔——进入共同体试训营培训半年至一年——考核”,最终才能确定成员。其中第2环节选拔时的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片段教学、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4个方面,由厦门市学科带头人及专家型教师组成的评委组进行评分,按照考核分数从高到低录取一定人数,所以青年教师要想在选拔中脱颖而出,必须具有理论知识、技能和体能等多方面的储备。

(二)培育机制

1.专业引领,实现共同发展。共同体从成立之初就采用班主任负责制、名师指导制和成员班委制,即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学科专门指定的2名教师担任班主任,聘请具备市学科带头人及以上称号的名师作为指导教师,同时设有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小组长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及各项活动的协调、组织与宣传。值得注意的是,第3届共同体中的一些指导教师就来自前2届共同体,班主任也是曾经的成员,他们的参与为现在的共同体成员提供了身边可效仿的目标,有效地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而作为指导教师或班主任,他们会与成员同学习、同进步。

2.打造名师,发挥群体效应和名优效应。共同体成员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培训期间,共同体充分发挥群体效应,采取多项措施推动成员之间开展互相学习、博采众长、共同发展。如,成立读书共享学习小组、课题研讨小组、课堂教学互助小组等,并根据成员的不同运动项目和研究专长组建多元项目小组,完成技能上的互相学习、教学手段与方法上的互助及课题的合作研究等。同时,在全体成员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共同体立足名优效应发挥,鼓励成员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不断创新,并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播最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最终通过在师德规范上出榜样、课堂教学上出精品、教学比赛上出成绩、课题研究上出成果、管理岗位上出经验等,发挥辐射作用,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带动更多体育教师的发展与提高。

3.自觉自愿,追求专业发展。共同体培训采用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集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组织系列专题讲座、技能集训及开展示范课观摩活动等;个人自学则主要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及相关教育法规,撰写教学总结、教育教学反思、心得体会、教学论文,开展课题研究等,以此为完成专业成长目标而自觉地努力。

(三)考核与激励机制

1.动态考核机制。成员进入共同体之后实行动态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积极性。一是百分考核制,在为期3年的培养期内,每年实行百分制考核,分别是:出勤占20分,成员不可无故缺勤,每次缺勤扣2分;学习态度及上课表现占5分,由班主任负责记录;作业完成情况及质量占25分,未按时上交作业的扣5分,作业质量不高的视完成情况酌情扣分;学习笔记占10分,未做笔记扣2分,笔记质量不高的视完成情况酌情扣分;年度集中考核占40分,根据年终考核项目及要求,结合导师的打分按比例纳入分数,量化考核总分不达70分者将不再继续参加培训。二是末位淘汰制,对于参与研修培训出勤率不高、作业任务完成质量不高、表现不积极的成员进行末位淘汰。

2.多元激励机制。为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体从基本功、教学竞赛、论文撰写与课题研究等方面设置了多元化激励机制,成员在培期间,凡有获奖(论文、课题、五项基本功、课堂创新赛、教师技能大赛、微课比赛、优质课等)给予加分。其中课题研究方面,参与区级课题加2分、市级课题加3分,主持人加分翻倍;论文方面,入市级汇编加2分,每发表1篇CN级论文加3分;在教学竞赛中,获区级一等奖加2分、市级一等奖和省级三等奖加3分;开设区级及以上教学公开课,开设区级加2分、市级加3分、省级加4分,等等。由此,明确的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价要求为成员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打通了提升路径。

二、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培养实施策略

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素质全面提升的过程。通过3年的培养期,共同体成员拥有了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并能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共同体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推进实施。

(一)提升理论知识水平

共同体要求成员不仅要具备体育学科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水平,同时还要了解教育整体的政策法规,具备一定的心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与体育教育教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体育运动的问题等。共同体在培训过程中采用了“专业引导、研读分享、研学并重”三轮驱动的方式,推荐优秀的文献类、学科类、人文类书目,做到有书单、有领读者、有笔记、有心得、有分享、有争鸣。

1.专业引导。共同体要求成员订阅《中国学校体育》等权威杂志,学习季浏、毛振明、于素梅等学校体育领域專家的文章和观点;为成员推荐书目,要求成员每学期读完1~2本教育类书籍,通过阅读丰富理论基础。

2.研读分享。在每月1次的线上读书分享会上,定主题、定主讲、定任务,并以撰写读书心得、案例等方式强化、提升成员读写能力。

3.研学并重。培训期间,每学期安排2~3次教学设计、评课稿、案例分析的编写,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困惑组织开展研讨、同课异构、评课议课等活动,以此提升成员的写作能力,促进思维碰撞,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二)提升教学实施能力

1.提升备课能力。共同体要求成员每周写1份规范的课时计划,并发指导教师批阅;每月分组进行1次集体备课,针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效果预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展开全面分析与讨论,有效提升成员的备课能力。

2.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共同体主要采用2种方式提升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一是开设公开课,二是开展片段教学和模拟微课教学。公开课采用的是成员两两结对子的方式,先定主题再进行同课异构。片段教学和模拟微课教学则要求成员随机抽取教材,在30分钟内完成备课,并进行15分钟的片段教学展示和微课展示。其中,微课展示由6名共同体成员“担任”学生,以更好地呈现授课过程中的讲解与示范、教学手段、组织队形、队伍调动、指导与纠错等,这一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共同体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

(三)提升教学竞赛能力

厦门市考查教师教学能力的大赛主要有3项,分别是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青年教师五项基本功岗位练兵活动和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创新大赛。其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主要是从课程标准学习、片段教学、专项技能及基本技能、评课、课程答辩等方面展开;青年教师五项基本功岗位练兵活动主要是考核“两笔一画”及微课制作、白板操作、论文修改、课程理解、根据具体教材的主题单元(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理解、项目学习设计或单元教学设计、评价设计、教研活动设计等;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创新大赛比的是教学设计、规定主题的现场教学、教育理论知识、说播课、课程答辩等。这3项大赛的比赛内容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际进行灵活调整,这对成员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科研能力、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共同体要求成员积极参赛,通过比赛有效提升教学实践能力。自2013年第1届共同体成立以来,3项大赛的一、二、三等奖的获奖人数中共同体成员占比超过70%。

(四)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为全面提升成员教育科研能力,除了要求他们加强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之外,共同体还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聘请学科专家、高校教授开展论文的选题与撰写、课题申报及研究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讲座与指导;二是,要求积极撰写论文并参与每年的学科论文评比或向期刊投稿;三是,要求积极申报和参与区级及以上课题研究;四是,要求同伴之间开展相互研讨与交流,学习修改“问题论文”(共同体会提供一些质量较差的论文供成员进行查找问题并修改,以获得提升)和运用数据分析软件等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五)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融合可以帮助体育教师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探索教学改革。为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共同体专门聘请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给成员们进行微课制作及白板操作的培训,使所有成员学会运用不同软件制作微课,并熟练进行白板操作。为检验成员的掌握程度,共同体采用现场考核的方式,具体做法:由指导教师现场布置课题,成员自主创作课件,时间为2小时,然后利用白板进行15分钟的課件展示,并经指导教师与其他成员评价后再进行改进,以此有效提升共同体成员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系“厦门市第五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育研究’”(项目编号:Z55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共同体课题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