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绘画表征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
2021-06-30黄益梅
黄益梅
当孩子们拿起画笔在宽松的氛围中作画时,他们有可能是想描绘自己对周围环境或接触外界时的所知所感;也可能是想呈现自身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愿望。需要成人仔细观察画面、认真聆听,才能明白孩子们内心的奇妙世界。本文是教师在观画时获悉幼儿的兴趣方向——树洞,通过对幼儿画面的解析、思考并实施策略,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同时借用绘画表征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一、观察画面,试用绘画表征发现幼儿的兴趣
在秋天的主题活动里,孩子们爱上了画大树。一天我在几个孩子的画面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画的树上都有一个相同的“洞洞”。通过交流得知,原来孩子们对之前散步时发现的树洞很感兴趣。于是,我问:“你们为什么要画树洞?”沅沅说:“因为树洞很好玩。”玥玥说:“对,洞里还有罗壳。”“树洞在哪里呢?”我继续追问。缪缪回答:“它在户外涂鸦区旁的大树上,有好多洞。”我说:“是真的吗?我也好想去看看树洞。”
分析:绘画作为幼儿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集体生活及课程的影响下,幼儿会对身边的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兴趣。在绘画时我发现幼儿呈现的画面虽不同,但某些细节会因幼儿相同的经历或认知出现相似的表达。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能从不同的画面里察觉个体相似,借以了解近期部分幼儿都对身边的哪些事物产生了群体好奇。通过对画面的解读和访谈,我确定树洞成功吸引了幼儿的注意。作为教师,应当能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敏锐地发现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于是我决定尊重幼儿的兴趣,和他们约定第二天上午再去近距离观察树洞。合理安排时间可以满足幼儿进一步探究的需要,教师的参与可以用自身探究的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
二、走近树洞,运用绘画表征积累探索发现
(一)探究树洞的深度
第二天上午,我们如约而至。孩子们先是在这棵树上数树洞,接着开始掏树洞。昕程想把手伸进树洞,可惜尝试了三次都失败了,其他孩子也没有成功。眼看着他们要放弃。我问孩子们:“只能用手到树洞里面取东西吗?”昕程转身捡起地上的枯树枝说:“可以用树枝,把它伸进去。”于是树洞的深度成了热议话题,孩子们提议测量树洞。潘钰说可以用皮尺,明泽说可以用积木,还有的孩子说用吸管。于是我提供一张记录表,请孩子们把他们心仪的测量工具画下来。(没有投放记录表时,孩子们拿取的工具有很多是重复的,种类不多)
分析:中班幼儿喜欢观察新鲜事物,但在探究过程中还不太能够主动使用工具。在发现幼儿探究活动受阻即将中止时,我通过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尝试将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联结,不断生成新的谈论话题和探究方法,从而推动探究进程。提供记录表可以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绘画表征,方便积累有趣的探索过程和发现,支持幼儿在自发的观察探究活动中感知树洞的结构特点。
(二)测量中的新发现
梳理完工具记录表后,孩子们选出了10件物品作为测量工具,分别是笔、积木、树枝、尺、扭扭棒、绳子、剪刀、树叶、吸管、饮料瓶。在测量中,孩子们发现了洞洞有长有短,运用工具的粗细与洞口大小有关,树洞的测量工具不能选择比树洞粗的,否则无法测量。经过多次探究,大家选出了最适合测量树洞的工具“扭扭棒”。
分析:孩子们在对树洞进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发现树洞的长短、粗细等不尽相同。对于测量工具的选择,我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放手让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是否适用则充满未知与挑战。投放记录表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用图画、符号尝试表征,记录自己的猜测与结果,最大限度地帮助幼儿在记录与交流互动中,逐步整理、构建、积累相关的经验。
三、再画树洞,借用绘画表征拓展幼儿的认知
(一)户外画树洞
测量活动告一段落,但关于树洞的话题还在继续,其他树上会有树洞吗?树洞都有哪些形状?为什么大树上会有树洞?带着疑问,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又到户外去观察树洞,很多孩子用画笔画下自己发现的树洞以及对树洞的猜想。
分析:从作品结合记录可见,孩子们对树洞的形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能运用线条、形状等简单的图示描绘自己发现的树洞形状,并能展开一定的想象,有的像球、有的像香肠、有的像面条……其中圆形树洞居多。对比多幅画面,我还发现大多数幼儿会将树洞画在树干中间。而生活中树洞的位置是不一的,分布于树干、树枝、树根部位。结合观察与访谈,我发现原来树干上的树洞恰好接近儿童的视角,在与树洞可互动的范围内。所以这是造成幼儿对树洞位置会有相同呈现的原因之一。
(二)树洞摄影展
围绕树洞的位置,我将幼儿与家长提供的树洞照片进行筛选,打印后在走廊上开展“树洞摄影展”,吸引幼儿前来欣赏、谈论,在观察比较中他们发现树洞位置的秘密。俊超说:“这是我找的树洞,它是爱心形状。”沅沅说:“我还爬到树上找到了一个树洞。”老师说:“沅沅,你找到的树洞在大树的哪个位置?”沅沅回答:“它在大树的树枝上面,很高,我要爬到树上才能看到。”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孩子们发现树洞除了位置不同,開口方向也不同。尤其是沅沅带来的洞口朝上的照片,孩子们最感兴趣。顺应孩子的兴趣,我也上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园林工人已经对几种常见的树洞进行了命名,于是孩子们对树洞的位置新发现进行了绘画表征。
分析:教师通过观察、倾听儿童的绘画表征,去发现能纳入幼儿视线范围的物体,从中获取相关线索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并以此为前提实施干预和指导,帮助幼儿拓展对树洞形状、位置等认知,有效助推幼儿的深度学习。85B84264-B065-4501-B6D1-16683D056D0B
四、解密树洞,借用绘画表征读懂幼儿的思维方式
(一)猜测树洞成因
对于树洞成因,孩子们再次进行了绘画表征。他们的绘画充满了想象,能从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思维。结合画面,孩子们这样说:“我觉得是一个坏人在树上砍了一个洞,大树太可怜了。”“我觉得是蚂蚁爬到树上咬的洞。”“我知道,是啄木鸟给大树捉虫子,啄木鸟的嘴巴啄的。”“应该是没有水,太干了,就有了一个树洞。”
(二)破解树洞成因
树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孩子们主动向幼儿园的树木养护人唐爷爷请教树洞的成因。回到家里,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共同获悉树洞的真正成因:动物啃咬、人为干预、自然因素等。
分析:通过对比幼儿的绘画表征,我发现他们对树洞成因的猜测从单一到多维。前期猜测需要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进行大胆想象,受自身认知的局限。后期幼儿通过向树木养护人请教,和父母一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结合绘画表征记录与访谈的形式逐一验证自己的猜想,进一步获取树洞形成的真正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能始终追随幼儿,借用绘画表征的解析来支持幼儿的大胆想象和联想,引导幼儿在交流分享中尝试整理、概括各自的探究发现,提升思维能力。表征是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幼儿通过对树洞形状、位置、成因等进行绘画表征,正是其所获取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由此可见,幼儿的绘画表征行为能够体现其思维,读懂幼儿的绘画表征就能读懂幼儿的思维方式。
五、畅想树洞,借用绘画表征走进幼儿的童心世界
有关树洞的话题愈演愈热,图书区里有孩子问:“老师,你会讲树洞的故事吗,我想听树洞的故事。”于是,我将绘本《树洞讲故事》《树洞里的家》推荐给孩子们阅读,并提供水粉颜料、画笔,鼓励他们发挥想象,用画笔续编故事情节。
欣诚的作品呈现的是“一只小虫子在帮妈妈干活,累了找到一个树洞在里面休息,它还吃了好吃的冰激凌”。整个画面黑漆漆的,线条呈凌乱状,当他谈论黑色时并没有表现出常人以为的害怕和讨厌。而是说:“要在树洞里装一个灯,打开灯树洞里就会有颜色了。”听了他的话,我再仔细看,原来在黑色的下面确实是有颜色的。教师借助绘画了解到的是:欣诚知道人在黑暗下只能看到黑色,打开灯有了光,世界才会有颜色。看过绘本《树洞里的家》,孩子们对住到树洞里充满期待:“我真想住到树洞里。”“我们也可以把自己变小,这样就可以钻进树洞里了。”孩子们继续用画笔在纸上展开表征,画面中呈现出妈妈在树洞里锻炼、爸爸在树洞里看电视、我在刷牙等温馨的生活场景。
分析:绘画是幼儿反映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认知、愿望的一种方式。我们不能光从绘画技能或成人的角度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在“树洞讲故事”活动中,孩子们将自己的认知、态度等通过绘画迁移到小动物身上。在“树洞里的家”活动中,孩子们将自己的真实生活代入想象,表现出自己对家人、朋友的关爱之情,表达自己对树洞的科学认知,表示自己对色彩的搭配观点。这些都需要成人以幼儿的绘画作品为媒介,在耐心倾听中用心揣摩,在细心观察中用眼捡漏,透过声音进入幼儿的内心世界。在对作品的解读中客观了解幼儿的所感、所想,在对细节的把握中间接察觉到幼儿的所知、所思,最终真正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优化指导策略,有效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
六、寄情树洞,借用绘画表征理解幼儿的情感需求
儿童的绘画表征除了表达认知,还有来自他的内心渴望与需要。对于树洞,孩子们的内心是如何看待的?我抛出共鸣话题,鼓励幼儿大胆表征树洞出现后大树的内心感受。萱萱的画表现出:“大树很难过,我来做鬼脸逗他玩。”一诺的画表现出:“阳光晒啊晒,把大树晒得暖和和的,大树就不疼了。”一伊的画表现出:“我和爸爸给大树打针,大树哭了。我对他说要勇敢才会长高。”明泽的画中呈现:“我看到大树上有个洞,就把自己没吃过的棒棒糖给他吃, 还给他贴创可贴,大树会开心。”
分析:孩子们的画充满着浓浓的关爱之意,让人动容。通过画面可以看到孩子们能够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自己生病、受伤时渴望被人关心、有人陪伴的感受投射到大树身上。心情变好的方法有很多,如能收到最爱的食物,希望看到喜欢的颜色,拥有晴好的天气等。同时,结合画面细节能感受到孩子们最真挚的情感,他们知道要勇敢面对伤痛,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美食和別人分享,懂得探望、陪伴需要关心的同伴。
在案例“你好,树洞”中,教师正是以绘画表征为抓手,通过对画面的解析发现、接纳、识别幼儿的兴趣,从而提供支持性策略,支持幼儿基于事实和运用逻辑对树洞进行科学探究,从形状、深度、成因、内在等方面进行关于树洞的深度学习。作为教师要能认真对待幼儿的绘画作品,走近幼儿身边去看一看画上的内容,去听一听画中的故事,去探一探画下的原因,才能走进幼儿内心看到其不断重复表达的思维、想法和感受,了解幼儿的情感与需求,最终更加科学地陪伴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85B84264-B065-4501-B6D1-16683D056D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