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旧沥青调和性能研究

2021-06-29聂涛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试验研究道路工程

聂涛

摘 要:本文选用70号基质沥青和SBS改性瀝青对路面回收的老化沥青进行调和,研究了调和沥青的组成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基质沥青与改性沥青对老化沥青调和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相比于基质沥青调和沥青,改性沥青调和沥青的温度敏感性更低,高温稳定性更好;旧沥青在调和沥青中起到了改善高温性能,提高其路用等级的作用。通过比较针入度和软化点的计算值与实测值,验证了调和沥青计算公式的适应性,并提出修正方式。

关键词:道路工程;调和沥青;试验研究;理论计算;流变学分析

0 引言

为了验证调和沥青的指标变化规律,本文从材料复合理论的角度,以旧沥青和新沥青为基质组分,研究两组分含量和新沥青类型与调和沥青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对规范中提出的调和沥青针入度和软化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

1 原材料

基质沥青采用壳牌70号A级沥青。改性沥青采用壳牌SBS(I-D)沥青。旧沥青从广东某高速沥青路面旧料回收而来。

2 试验方法

基质沥青与旧沥青调和,记作调和沥青1,比例分别为80:20,75:25和70:30。改性沥青与旧沥青调和时,记作调和沥青2,比例分别为90:10,85:15和80:20。按照试验规程[7],分别检测调和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135℃黏度等指标,并采用调和沥青复合公式对针入度和软化点进行计算,验证公式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公式(1)和公式(2)分别为调和沥青针入度和软化点计算公式[1]:

(式1)

式中Pmix,Pold和Pnew分别为调和沥青、老化沥青和新沥青的25℃针入度,单位为0.1 mm,ɑ为调和沥青中新沥青的比例。

(式2)

式中Tmix,Told和Tnew分别为调和沥青、老化沥青和新沥青的软化点,单位为℃,ɑ为调和沥青中新沥青的比例。

3 结果与讨论

3.1 调和沥青常规指标分析

对两类调和沥青做基本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1)两种新沥青与旧沥青按比例混合后,调和沥青的各项指标在数值上表现出明显的叠加作用,调和沥青所有指标均在新沥青和旧沥青指标之间。

(2)随着调和沥青中旧沥青添加比例增高,两类调合沥青不同温度下的针入度和延度均降低,调和沥青1体系的软化点和135℃动力粘度逐渐变大,而调和沥青2体系的软化点和135℃动力粘度逐渐减低。

3.2 调和沥青复合公式计算

按照调和沥青计算公式计算两种调和沥青针入度和软化点,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

针入度和软化点计算公式对调和沥青1体系适用,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最大相对误差为4.76%。对于调和沥青2体系,软化点计算值与实测值偏差大,最大相对误差达到了14.03%,复合公式不适用;针入度偏差呈现出较好规律性,参考文献报道[8],可采用修正因子对复合公式进行修正,如公式(3)所示,各符号含义与公式(1)相同。本文中,修正因子A=3。

(式3)

3.3 流变性能分析

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测定调和沥青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复数模量(G*)和车辙因子(G*/sinθ)。研究表明,沥青动态剪切试验得到的复数模量G*与温度T满足公式(4)所示关系[9]。根据公式(4)计算各调和沥青的复数模量指数(GTS),研究其高温稳定性。

(式4)

式中,G*为复数模量,单位为Pa;T为测试温度,单位为K;C为常数;GTS为复数模量指数,其绝对值越大,材料力学特性随温度变化明显。

根据表1和表2中的结果,不同组成的调和沥青复数模量与温度的双对数回归直线的相关系数R2接近于1,拟合效果好。相比于调和沥青1的体系,调和沥青2的GTS数值绝对值更小,说明采用改性沥青时,调和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和稳定性更好。

沥青的高温稳定性采用沥青车辙因子(G*/sinθ)表征,该数值越大,沥青高温抗变形能力越强。调和沥青车辙因子试验结果见图1。

从上述图表中看出,所有调和沥青的车辙因子均随旧沥青掺加比例的提高而增大,基质沥青高温等级为PG64,添加旧沥青后,所有调和沥青的高温等级均可达到PG70。采用改性沥青调和旧沥青时,改性沥青和所有调和沥青的高温等级均可达到PG82。

4 结论

本研究根据不同比例的70号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对旧沥青进行调和,通过常规性能和流变性能对调和沥青进行性能评价。主要结论如下:

(1)调和沥青的各项指标在数值上表现出明显的加权叠加作用。

(2)改性沥青作为新沥青时,采用调和沥青软化点计算公式得到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差较大,最大相对误差达到14.03%,针入度计算公式可采用修正因子修正。

(3)GTS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改性沥青调和旧沥青时,调和沥青的温度敏感性更低,高温稳定性更好。

(4)车辙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旧沥青的加入对调和沥青的高温性能有改善作用,调和沥青的路用等级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晓明,赵永利.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王前东.调和沥青SBS改性效果研究[J].中外公路,2012(32):268-272.

[3]JTG/T 5521-2019,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S].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2019.

[4]曹青霞,魏定邦,张国宏,等.调和沥青的红外光谱与DSR相关性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7(26):61-66.

[5]陈守明,陈显,邹异红,等.混合沥青法制备调和沥青的性能研究[J].石化技术与应用,2011(29):151-155.

[6]吕伟民,李立寒.几种聚合物改性沥青性能的比较[J]. 石油沥青,1998(3):6.

[7]JTG 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8]方杨,黄建跃,林志远,等.改性沥青制备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的试验研究[J].公路,2015(6):277-280.

[9]徐恕,李海莲,魏朋,等.基于复数模量指数法的橡胶沥青生产工艺参数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6(11):93-96.

猜你喜欢

试验研究道路工程
单电机调节无级变速器试验研究
加筋土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弯槽段冰塞形成临界条件的试验研究
浅析道路施工现场的组织与管理
探讨道路工程路面水稳层的施工与质量控制
刍议在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施工中质量的控制对策
浅析道路工程中运用的GPS技术
控制棒驱动机构传动件耐磨性研究
广西石灰岩集料特性调研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辉县段水泥改性膨胀土工程特性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