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校园欺凌现象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2021-06-29吴静静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现象校园因素

吴静静

近年来,校园欺凌作为一种特殊的攻击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发生于校园的角落。而这种现象对参与的三方: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都造成了消极且不可磨灭的影响,危害着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随着这种现象的持续发生,教育部门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重视和关注也随之转向了校园。为了杜绝和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预防措施以及干预政策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下文将简述关于校园欺凌的一些看法。

一、高中校园欺凌的主要现象

(一)主要形式

高中校园欺凌主要可以分三种形式,身体上、语言上和关系上的欺凌,以下阐述具体的表现形式。

1.打架。这个程度的欺凌现象比较常见,占据了调查情况的四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年轻气盛的学生,以义气、不公为名,大打出手;或是开玩笑引发斗殴;或是直接欺辱弱小。

2.敲诈。部分学生以某种名义,以暴力手段威胁,向弱势群体索要财物。

3.歧视。这种欺凌现象不是直接作用于身体上,而是给被欺凌者心灵上的打击,一般情况下是由多个人组成欺凌者,歧视弱势群体。

4.间接欺凌。欺凌者以谣言、排挤等形式,孤立被欺凌者,满足心中的一时之快,甚至欺凌者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欺凌者一方。

(二)明顯的因素

1.在一些没有外力监控之地,如楼梯拐角等校园角落,学生聚集在一起,情绪容易感情化,谋划相关的欺凌事宜。

2.部分学校还会出现学生团体欺凌事件。学生三五成群,组成帮派、团体,构成群体欺凌学生的基础。当内部成员被外人欺负,便可以一起去报仇,当内部成员欺凌外人,其他成员也可以去帮忙。谓之“义气”。

3.学校一些学生与校外“混混”结合,共同欺凌学生。这类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一些学生将不公情绪化,想要对某些学生进行教训或报复,而产生的校园欺凌事件。

4.高中学生在父母眼中已经是小大人的年龄,家长对他们的看管也会松懈,加上学生对成人世界的渴望,导致学生在着装上不服从学校的管理,这些人也成了校园欺凌团体的主要候选人。

二、高中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

(一)体质原因

因为每个学生所处环境和个人身体的不同,高中时期往往会因为简单的因素,造成学生强弱的对比。一些身体强壮且比同龄人早熟的学生,往往会出现自傲甚至自大的想法,因此也容易成为欺凌者。而一些因为身体羸弱或是想法卑微的学生,在班级里面不合群,缺乏班里的社交关系,在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时也容易妥协,容易成为被欺凌者[1]。

(二)心理原因

高中生正处在身心成长的转折性阶段。他们将褪去幼稚,迈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对挫折的抵抗能力也很弱,且他们会以自我为中心,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容易以过激的行为来保障自己。

(三)思想原因

高中阶段没有过多地强调守法的重要性。一些违规乱纪的学生其法治意识更为薄弱,加上校园的放纵。导致他们更加崇尚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四)家庭因素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被欺凌者绝大部分的家里对家庭教育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太重视。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太忙,有的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对于孩子在学校的遭遇并不知情。家长们的普遍想法是,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是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关心不够造成的,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没有过多考虑。

(五)学校方面

缺乏预防机制。校方多在欺凌事件发生时才介入其中,处理方法也是给欺凌者处分,然后通知双方的家长进行协商处理。不会仔细地调查欺凌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没有预防机制,不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六)其他原因

高中生对于人或物的看法比较直接,外貌、成绩等也会成为校园欺凌的原因。还有来自校园的同伴、团体的压力,也是一些学生走向欺凌其他同学的因素。

三、高中校园欺凌的干预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

学校必须将校园欺凌事件予以重视。加大对此类事件预防措施的宣传。

1.从学校、班级及家庭三方面进行校园欺凌现象预防措施的宣传,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法制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2.开展专题讲座,邀请派出所、司法机关的同志为学生普及校园欺凌事件的影响及后果,让学生了解到校园欺凌的危害,也让旁观者不再沉默[2]。

(二)完善校园欺凌防范机制

防患于未然,要求学生、老师及全体教职工都要对校园欺凌现象予以重视,发现苗头时要对其进行劝解,不要等到事态严重才进行纠正。在欺凌事件中,老师要担负起安慰、劝诫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工作,要拯救每一位陷入迷途、走向歪道的学生。以关怀来积极地为抵抗校园欺凌现象做贡献。

四、结语

校园欺凌现象对很多学生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为了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学校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认为其只是小孩子玩笑的想法也应该转变。学校应该积极地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艳丽,陆桂芝.校园欺凌行为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适应与问题行为及干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7(5):62-68,97.

[2]陈小萍,钱海娟,高敏.群体互动视角下校园欺凌现象分析及干预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19(8):1277-1280.

猜你喜欢

现象校园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猜谜语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