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上好心理课
2021-06-29林雅瑜
林雅瑜
心理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课程形式,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组织内容,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开展。心理课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形式之一,对于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心理课具体应该怎样上,才能是一堂有效的心理课,才能是一堂好的心理课,才能真正符合心理课的学科性质,实现上述的种种目标呢?
一堂心理活动课的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程度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学生的参与程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参与面,即参与学生的数量,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课堂参与的深入程度。心理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课的核心,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必须要通过参与活动获得,一堂好的心理课不仅要让全体学生都能融入和参与进来,而且要让学生深入地参与,参与程度越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越丰富,课程效果也就越好。因此,要上好心理课,就要充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提升课堂心理活动的参与面
1.选题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求
一个心理课的课题只有满足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调动学生集体参与的动力。对于学生而言,“如何有效分配学习时间”就是一个满足多数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课课题,因为,它是大多数学生都可能遇到的学习难题。但是,“如何应对家暴”这样一个课题就明显不适合心理课的课题。因为“家暴”问题,并不是一种常态、一种普遍性。这个课题只能说是比较个别化的一个话题,是一个需要通过个体心理咨询来解决,而不是通过课堂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并不适宜作为一堂心理课的课题。
因此,要让更多的学生充分参与进课堂,前提条件就是一定要根据大多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共同主题进行选题,要契合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要。
2.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大多数学生的兴趣
心理课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不同的年龄有其相应的心理特点和偏好,因此,活动形式的选择也要慎重和精准。例如,某堂小学心理课上,一名教师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学习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于是选用了一个博弈的游戏。但是由于该博弈活动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难度超出了很多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结果活动还没有开始,学生便因在理解活动规则上遭遇到了困难和挫败,而对活动失去了兴趣,活动也因此未能顺利开展,更不用说实现课程目标中的体验竞争与合作。可见,这样的活动虽然契合了课程的主题,但是活动形式上明显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因此,并不是适宜的活动。如果该活动由初中生或是高中生进行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课堂活动。
因此,要提升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首先,活动形式的选择要慎重而精准。
其次,选择的活动即使是一个适用于不同年龄的活动也要充分考虑如何体现它的不同年龄层次特点,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例如,绘本故事。事实上,绘本是适用于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教育教学载体,虽然很多人会误认为它仅仅适用于幼儿园、小学这样一些年龄较小的儿童群体。关于绘本故事的运用,重要的就在于,同样一个故事,我们如何根据不同年龄层次进行恰当的引导,以满足不同年龄的深度和兴趣。例如,《獾的礼物》绘本的运用就是一个典例。针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们可以借助这本绘本,和孩子们童话化式地探讨生死的话题。针对中小学学生群体我们则可以和他们一起理性地理解生死这样的自然现象,以及学习表达失落和对逝者的缅怀。针对成人,我们同样可以以此作为失落与哀伤团体的工作内容,甚至可以探讨超自然等超越生死的话题。因此,活动形式的选择,关键还在于充分考虑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
再次,提升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在活动形式上也要充分考虑动静结合,学生年龄越低越是如此。一堂心理课如果仅仅只有动,没有静,活动的体验没有办法沉淀和深入。只有静,没有动,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续集中,课堂参与的兴趣容易减弱。而且,要充分考虑动静配合时间,既要根据不同课程需要控制动静的时间,又要充分考虑动静之间的间隔。
例如,在“小橡树——感受‘校园冷暴力”这样一堂心理课中,我曾经尝试了两个版本的课程设计并进行课程实施。第一次的课程设计是将对冷暴力的感受和体验活动完全放在课程的前半部分,而把对现实冷暴力事件的思考与分享活动放到了课程的后半部分,即采用了“静—动”的活动形式。结果在课程实施中发现,由于前半部分静的环节时间过长,学生在体验的最后已经显得有些烦躁,且难以再进入体验的状态,进而影响了课程后半部分思考与分享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而第二次课程实施,当我把课程设计调整为“静—动—静—动”这样的形式时,我发现正好实现了动静的配合,很好地将学生的专注力集中在课堂活动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
因此,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活动形式上还需动静结合,动静相宜。
3.形成网状、放射状的课堂互动及沟通状态
形成沟通网络是团体心理辅导中影响团体动力重要的结构性要素之一。一堂心理课,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堂团体心理辅导课。课堂活动中,只有学生间形成一种网状、放射状的互动及沟通状态,才可实现更大的学生参与面,以及促进班级团体的动力流动。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面,教师需要将问题辐射和延展到尽可能多的学生身上。一方面可以多邀请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邀请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想法和感受回应形成互动沟通关系。例如,可以以此邀请学生:“对于某某某的想法,你有怎样的看法呢?”“你有没有和他相类似的经验可以和我们一起分享?”“如果你是他的话,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样处理呢?”……
团体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资源可用,当课堂互动形成网络状态的时候,更多人的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问题的深入程度不言而喻。可见,形成网状、放射状的课堂互动及沟通状态,不仅提升了课堂心理活动参与的面,还提升了课堂心理活动参与的深入程度。
二、提升课堂心理活动参与的深入程度
1.课程内容要聚焦
所谓的课程内容要聚焦,指的是一堂心理课,它要解决的问题必须非常具体且明确到非常小的一个点上。一堂心理课的时间十分有限,只有将课程内容聚焦在具体的点上开展工作,才能让学生更充分地去体验和感受,更深入地理解和接受,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参与。以主题“对校园冷暴力说‘不”为例。笔者为这一课题总共设计了三个课时,每个课时聚焦一个具体的课程内容。第一课时“‘感受校园冷暴力”,课程内容聚焦在对校园冷暴力的感受上,引导学生通过身体与心理的体验,在态度上对冷暴力说“不”。第二课时“面对校园冷暴力如何自助”,第三课时“面对校园冷暴力如何助人”,分别聚焦于自助与助人的技巧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应对策略的思考与讨论,学会从行为上对冷暴力说“不”。课程实践结果证明,这样的三课时设置,很好地对一个大的课程目标进行了分解,从不同角度聚焦,在实现小目标的基础上,很好地达到了大目标。
再如,我听过的一堂针对高中生的片段教学课“鱼和熊掌的抉择——决策平衡单的运用”。从标题上,我们就可清楚地看到,这节课中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即如何运用决策平衡单。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放在了如何将决策平衡单填写清晰具体,让学生容易理解,易于操作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根据所填写的决策平衡单对自己进行分析,并为决策提供参考。可以预想,整个课堂学生的专注力集中在一个决策平衡单中,问题参与的深入程度不言而喻。
2.课堂活动要精而少,活动时间要充分
一堂心理课不能一味地追求活动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一多就容易导致活动时间不充分,活动的深度不够。事实上一堂40分钟或45分钟的课,一个主体性的活动就已足够。例如,記忆中印象深刻的一堂课。这是一堂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课“设定合理的目标”。45分钟的课程里,除了热身活动外,教师只设定了一个学生投掷硬币的游戏。但是在这样一个游戏里,教师设置了多种不同情况下的投掷方式,让学生尝试和体验,包括距离和方向固定而不能调整时,以及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评估和判断进行距离和方向的调整时;包括距离太远,或是距离太近时……以此对应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可能需要考虑的几种情况。一堂课一个活动,既让学生充分地游戏和体验,又紧扣课程主题而开展,虽活动形式不丰富,课程形式有限,但很好地实现了“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为核心”这样一个心理课重要的原则和目标。
在“‘感受校园冷暴力”的课堂里,我同样也只设置了一个围绕小橡树进行感受的主体活动,并以这个主体活动为核心,分层次开展绘本情境体验,以及现实情境体验活动,以此推进学生对校园冷暴力的深入感受和体验。
3.充分利用个体心理辅导技术
在提升学生课堂心理活动参与的深入程度方面,个体心理辅导技术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心理课面向全体学生,但是课堂互动中,我们时常需要针对某个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回应和引导,以帮助学生聚焦问题,或是借由我们对该生的共情带动班级成员的集体共情,或是借由引导该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索,而带动班级成员对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以此,带领班级学生深入课堂活动中。这个时候,情感反应、内容反应、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引导等个体心理辅导技术的运用就是必不可少的。
一堂好的心理课可以说就是学生充分参与的一堂课,一堂学生心有触动和感受的课。而上好这样一堂课,不仅需要一名教师对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原理以及对心理课的学科特性有深入的理解,同时还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教学技能,以及专业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个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