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2021-06-29乔彦军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案例研究深度融合传统文化

乔彦军

摘 要: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的碰撞带给我们新的文化观点,在文化的熏陶下产生新的思想。我国的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为中心。文化为人民、文化为社会,这是我们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基于此,从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究和对课堂教學的研究,深入探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课堂相融合的方法,以此来透视更为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广阔空间。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深度融合;案例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的根基,历经五千年的洗礼,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依旧伫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大舞台上熠熠生辉,为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由央视承办的《中华诗词大会》涌现出了一批饱腹诗书经纶的壮志青年,信手拈来的古诗词,应接不暇的诗句接龙引发了大家的赞叹与热议。《汉语桥》节目面向国际舞台,吸引了国内外热爱汉语文化的人们,不同籍贯,不同肤色,相同的是那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的赤诚之心。这些都要求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热爱,做到知行合一,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加深学生领悟感知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以及文学素养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讲授,课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学生将其机械化对待,没能将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兴趣,导致很难对其进行探索,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语文思维的培养。随着教育大环境的推进,教育部门大力号召“创新课堂”的转变,传统文化教学中创新教学的加入,改变了学生以往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将语文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增强其对传统教育知识的深刻掌握程度。

2.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语文思维的建立,使语文学习可以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语文创新思想辅助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生活中进行传统教育知识的学习与提升解决日常问题的技能,大大调动学生对传统知识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采用新型教学理念进行高中语文知识的讲授,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知识的良好运用,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

3.核心素养背景下,明确语文学科侧重点

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出明确了语文学科学习的方向。语文作为高中阶段基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以及思想,明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进行课堂任务的合理化安排,确保传统文化教育教学顺利高效地开展,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随着教育新时代的到来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倡导发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高中课程中语文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性情品质,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前辈们智慧的结晶,它更是我们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发扬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以及伟大精神,唯有不忘本,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曾子杀猪”“孟母三迁”等优秀小故事,培养学生的性情;可以讲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讲解其重要功效以及对后代的影响,旨在教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决心,让爱国主义信念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课堂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场所,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我会在课程开始前为学生插播一段央视广告《为妈妈洗脚》,视频中的妈妈扮演着一个忙碌的角色,在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为自己的妈妈洗完脚,紧接着又准备去给自己的儿子洗脚。儿子看到这一幕后,自己起身打了盆洗脚水,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洗脚。”“百善孝为先”,家长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承担着生活的重任,为自己的孩子撑起半边天,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回归课本,当我们讲述到,贾母看到林黛玉瘦弱的身躯,又想到自己的女儿已经离世,对这个外孙女的心疼又多加了几分,不由泪眼婆娑;而林黛玉看到自己的外祖母,年龄如此之大还要为自己操心,心里又难过了几分。可以看到,不论是小辈对长辈,还是长辈对小辈,那种无私的亲情关爱都是难以掩饰的。这里主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孝心”。孝为德之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现在很多年轻人总是将自己放在首位,很少关心自己的父母,对父母少了问候,缺了陪伴,这时提问:那么,在座的同学日常都是如何对待父母的呢?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一组挑选一个代表发言,分享自己做过的孝敬父母的举动。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开展中国剪纸、中国结制作的课程,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中民间艺术的神奇。教师应不断探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价值性,将融合做得更好。

四、在语文课后实践中弘扬传统文化

合理制订教学目标是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关键举措,教师要坚持合理、科学的设计原则,为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设良好的实施条件。基于此,广大教师应该摸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实际教学情况,研究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可实践性,将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学生个人,切实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拒绝形式主义教学的发生。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我们要将其贯彻落实下来。在语文学习生活中,在课堂外可以设立实践教育活动,例如,开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抄报活动,选取优秀作品在校园举办展览。再比如,可以举办全校范围的“诗词大会”,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无限魅力,在古诗词的海洋中遨游。行动与思想必须同步起来,光说不做假把式,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五、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导学

在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的授课时,要堅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立足学生层面,结合学生学习特点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对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语文课程的知识面较广,内容比较复杂,需要教师耐心、仔细地进行理论基础的讲授,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了解与掌握,为下一步的实践打下坚定的基础。

2.师生共创活力课堂

针对上述内容,我们以《乡土中国》这节内容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这节课的中心主旨为让学生领悟中国乡土传统文化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先抛出几个简单的、基础的问题:什么是乡土文化?你的家乡有什么乡土文化?同学们了解的乡土文化有哪些?随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与教师一起进入课程学习中。在完成课本基础内容的学习后,教师适当给予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好思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即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有关地域传统文化的短视频或者图片,例如安塞腰鼓、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将文章内容与短视频相结合,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答的切入点,抓住课堂的有限时间,在有限时间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学生解答完上述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问题拓展,如询问学生: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去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一方面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为语文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密切与师生间的关系,强化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可以拓展知识的深度,打破教材内容,课堂的提问要能够发散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小任务,发散学生的思维,如安排学生课下自行查阅传统文化资料,或者与同伴合作分析探索问题,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观念,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语文学习的知识层面,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3.课后评价

课后评价作为对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判定与评估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课堂的教学进行评价,针对教学模式的应用找出其不足之处。同时,学生作为课堂的学习主体,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将问题教学与语文教学课堂完美结合起来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为自己负责,为高中语文这门课程负责,使其能够不断完善,孕育新的事物,从而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六、小结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要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我们要紧跟世界文化发展的步伐,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传承的同时积极创新,我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将大放异彩。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及时捕捉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孕育新的事物,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吉金.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0).

[2]钱雷.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J].新课程(上旬),2013(7).

猜你喜欢

案例研究深度融合传统文化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