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主观题层级化建构

2021-06-29李望平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解题思维

李望平

摘 要:在培育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考试题把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的设问以及答案进行结构化,实现试题情景、学科知识和解答思维三者结构化的融合,最终培养出具有关键能力与学科品质的人。围绕高考试题展开层级化建构,通过定性、定量地分析,对审题思维、解题思维、答案思维进行重构,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层级化建构;审题思维;解题思维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2020修订)明确指出:核心素养要应对的是带有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和挑战,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内容,筛选典型情景用于命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也就是说,情景源于真实生活,命题要求情景进行结构化处理,不论是良性结构还是不良结构的试题情景,都要保留关键性的事实与特征;命题者通过创新的设问,强化考生针对命题逻輯结构进行有效信息获取、学科思维转换、答案逻辑表述的学科能力要求,以充分支持“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

一、基于审题思维的层级化建构

层级化建构,又称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即针对某一事物的分析、研究所进行的逻辑推理、哲学思辨、历史求证等思维方式和建构模型结构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层级化建构在高考主观题中的作用,本文选用2020年全国1卷文综政治38题第2小问为例:

试题材料(略)

(2)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消费变化对我国生产将产生的重要影响。(10分)

从命题结构来看,该命题符合高考政治评价体系“一体四层四翼”的要求。精选题材建构问题情景,通过创新的设计问题,即对情景、设问、任务进行层级化设计,凸显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基于设问的层级化建构,可以切割成6部分,其中第3部分的“设问关键词”属于考生的短板,即考生比较缺乏层级思维的建构,容易出现审题的错误。比如“①结合材料,陷阱1”,作为陷阱1,考生可能只关注到材料二,忽视材料一的有效信息获取;“②A.消费变化,陷阱2”,考生可能忽视情景中的“消费变化”有哪些,或者找不全,缺乏综合的学科思维能力;“③B.我国生产,陷阱3”,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生产”的内涵和外延。虽然设问仅有4个陷阱,但已经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最基本的“有效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学科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基础能力,直接关系到问题的指向。但考生在审题时经常找不出设问的隐藏信息,也提炼不出材料的有效信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考生从试题的结构上观察不同类型的主观题,在比较中找出命题人如何设置问题陷阱的要求,从而更好地规避主观题的陷阱。

二、基于解题思维的层级化建构

该试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对问题探究、思维转换、逻辑表述、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者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材料信息,迷惑考生信息转换的能力,增加解题的难度。

基于试题情景的综合性,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从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模型建构2来看,依据设问的“A消费变化”在试题情景中找出相应的有效信息进行分层,每层信息都需要调动学科知识进行切换,通过建构逻辑思维层层推导知识,最终产生对B生产的重要影响。

由于不同考生的知识储备、思维习惯不同,导致分析、判断、归纳、推理等思维过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较大的差异。特别是考生对试题的切割思维比较缺乏,不能针对性地调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答问题。也就是说,在A→B的逻辑推导过程中,考生难以建构知识的桥梁;甚至出现部分基础比较扎实的考生,习惯于照搬教材内容,导致答案的针对性不强。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科知识进行思维转换,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依据试题情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提升考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三、基于答案表述的层级化建构

2020年全国1卷文综政治38题第2小问,以生活中消费的变化,通过创新的设问,引导考生从知识中提取、选用恰当的学科知识,迁移运用,解决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对答案进行层级化建构,呈现比较准确的答案表述。而答案的建构需要采用“动宾结构”,即“主体+动词+宾语+结果”的表述方式。

从实际情况来看,考生比较缺乏“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究问题”的高阶思维,导致答案的呈现缺乏逻辑思维,导致考生在解答过程中知识考什么内容,但写不出来的现象。这就需要在模型建构1、2的基础上,强化考生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层级化建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四、基于核心素养能力训练的层级化训练

虽然命题情景的设置存在“良性”与“不良”之分,但从解答过程来看,依然需要考生进行层级化建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引进时政话题,精选题材建构问题情景,通过创新的问题设计,给考生真实的环境,强化学科思维能力训练,落实核心素养。

设计的问题都是基于社会生活情景,考生在解答过程中,能够依据问题进行层化建构,在问题推导过程中生成学科思维能力,在答案的构成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最后,由于命题者需要通过高考试题考查考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而解答主观题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这就需要引导考生通过层级化建构,针对试题有效提取信息、调动学科知识进行思维转换以及答案组织等角度进行模型建构,从而得出更准确、更合理的结论。

参考文献:

李同.例谈议题式教学的课堂实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9):40-44.

猜你喜欢

解题思维
高中化学解题思维中的守恒法策略探析
如何正确构建中学生的语文解题思维
高中数学解题思维的培养策略
教学应该要从知识的本质上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