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乡村艺校”公益培训品牌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均衡持续发展
2021-06-29
作为2020年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重点内容和特色工作,在温岭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的领导下,“乡村艺校”公益培训系列活动于2020年6月初,在温岭市16个镇(街道)全面铺开。该活动的举办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涵,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上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艺校”公益培训品牌创设目的和契机
文化发展“均等化”趋势和资源下移。随着群众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温岭市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文化礼堂艺术节”、“文化总分馆”建设等各级、各类活动,为缩小城乡文化资源分配差距、打通文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出能够切实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且能在基层长设长办的文艺活动形式,是“乡村艺校”公益培训品牌创设的目的。而温岭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的组织领导、政策导向和经费保障,则是“乡村艺校”公益培训成功启动的政治基础。
“书香”品牌公益艺术培训经验支撑。自2012以来,结合数字文化馆建设工作,温岭市文化馆先后与市直机关党工委、太平街道办事处合作,相继推出了面向政府机关职工的“书香机关”和面向太平街道14个社区市民的“艺飘社区”两大公益艺术培训品牌。通过长期的业务观测和民意调查,两大品牌探索出了符合各自定位的课程设置、教师人选及授课方式,在文化普及、团队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这为“乡村艺校”在基层快速全面地铺开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文化总分馆”机制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17年底,全市文化馆“总分馆理事会”制度框架建立并全面覆盖,为市级层面各类文化资源的下移提供了主要场地保障。2018年初,温岭市文化馆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招募了17位镇(街道)文化指导员,协助文化站长,专注当地各类文化事务。通过这两项举措,“市、镇、村”三级文化资源有序共享的联动机制得以最终建立,为“乡村艺校”活动在场地确定、人员发动、活动宣传、值班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周全的硬件基础。
“乡村艺校”公益培训品牌创设前期工作
实地调研和走访对接。“乡村艺校”活动开展面临的地域性差异比较突出,不同镇(街道)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师资力量、文化需求、地域特性等都不尽相同。如何更好地兼顾效率、突出特色设置课程和教学点,是前期工作需要解决的重点。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后,在大框架上确定:每年设立春(4月—6月)、秋(9月—11月)两季培训班。每个“乡村艺校”培训点开设2个门类以上艺术课程,鼓励打造开设4个门类以上艺术培训课程的“示范点”。注重开设与当地特色资源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相关的课程。
师资专家库的建立。在下乡调研走访前,温岭市文化馆专门设计了一个“乡村艺校”授课教师登记表,以行业推荐或个人自荐方式,快速建立起一个以“本地居住”形态为主的师资专家库。
报名平台的设立。温岭市文化馆专门搭建“乡村艺校”学员报名和教学管理数字平台。根据16个镇(街道)预先上报的开课计划及特色课程,在平台上公布教学课程、教师资源和培训地点等供学员自由选择。
春季学期活动开展情况及成效
基層文化活动氛围盘活。根据网络数字平台数据统计,春季学期全市16个镇(街道)共计开设89个培训点,成功开设培训门类50个,课程243门,聘请授课老师186位,招收学员4657人。“乡村艺校”公益培训活动的火热举办,打破了传统文化馆(站)孤岛运行、单打独斗的格局,也在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多、活动少的局面。
团队建设和相关成果转化。随着活动开展的不断推进,其筛选效益逐步明显,部分有基础的学员在各个门类授课老师的带领下,已形成一些交流频繁、配合默契、结构稳定的团队,除完成最基本的学习成果展演外,还能在宣传、文化走亲、上级协会骨干输送以及诸如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果展演暨“三团三社”成果展演展示活动等各级相关文艺赛事选拔等方面产生连锁效应,提升“乡村艺校”文化品牌知名度。
文旅融合产业促进。注重“文旅融合”新形势。通过乡村文化大使工作室、非遗传承工作坊、跨地区文化创作基地等形式进驻各类旅游空间,为游客提供学习分享、创业交友的多元化服务,结合“乡韵·乡愁”乡村文化旅游推广体验活动,选择若干具有旅游基础的农村文化礼堂,联合举办艺术展演推广、传统技艺项目制作体验、农事体验、亲子嘉年华等各类体验形式,增强本地旅游生态圈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