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写作教学实践
2021-06-29黄枝荣
黄枝荣
多年在山区进行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写作作为语文素养高阶思维的呈现,地位如此重要,为什么学生畏难、教师犯难?这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山区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
不久前,广东省怀集县冷坑镇中心初级中学收到一本书,这本书是由该校46名毕业生合著的,这46名学生全部来自一个班。这次写作缘起一次聚会——他们回忆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尤其感慨当时语文老师带着他们进行的写作训练,于是把各自的回忆和感想写了出来,汇集成了一本书。我就是当时该班学生的语文老师,曾伴随他们初中三年。
这本17万字的书,引起了各方重视,县作协主席李美玉作序,李强等三任校长和校友代表李林洪博士作评。很多教师问我:这些学生怎么这样会写?他们回忆的初中生活里,不但没有对写作的畏难,反而充满了热爱。大家希望我这个当时的语文老师谈谈作文教学的心得。基于此,我归纳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让书香环绕学生
读写,读写,读是蓄积,写是抒发,读了才会写:我深知读书对写作的重要性。课标要求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事实上,山区学生很难达标,一般家庭因为经济条件差或教育观念落后,根本不会买很多书。所以,要让学生大量阅读,首先要解决书从哪里来的问题。
我想了不少办法:一是建立班级图书角,发动全班学生把自己买来或借来的书存放在图书角,同时鼓励他们捐出零用钱众筹买书、订报;二是综合全班学生意见列出书单,以班级的名义和教师担保向学校图书室借书;三是鼓励学生当学校图书室的协管员,每天放学后花一小段时间帮助整理图书,这是一个很好的浏览书目的机会,整理几次后,学生就会大致了解图书室的藏书,“胸藏万卷”,他们对更多书也产生了兴趣——“我想借这本书读读”,“我想借那本书读读”,兴趣就是“星火”。
二、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
书有了,接下来就要解决怎样有效阅读的問题。课堂上的阅读老师可以引导、检测,课外阅读怎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保证阅读实效?刚走进初中的孩子,还保留着活泼的天性,爱玩爱闹,让他们安静地长时间地坐在书桌前读书比较困难,于是,我想办法设计了“综合性学习”,让他们在“动”中学,多种形式地学,高兴地学。
每天一首古诗词(或一句名言)。学生每天挑选自己喜爱的一首古诗词或一句名人名言,抄到黑板上,其他同学抄写到读书笔记上,我鼓励他们熟读成诵。上课时,我偶尔用到他们积累的句子,他们都会很兴奋:“老师,老师,这句我抄过!”在作文里,他们也有意识地去引用名言警句。渐渐地,我发现他们引用的句子我都觉得陌生,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每节课前演讲。每节语文课前,要求一名学生走上讲台做三分钟演讲,介绍自己近期读书的内容和感受。这样学生会早早地着手准备,选定书目、反复阅读、写演讲稿、练习表达,一个小小的演讲就锻炼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每周一期板报。每周在教室后面黑板做一期主题板报,由负责的学生自选主题,他们又写又画,主题有趣,画风活泼,看起来赏心悦目。我将每一期的黑板报都拍摄下来,同时保留好文稿,定期组织学生评选出优秀的板报和文章。学生对黑板报的设计兴趣越发浓烈,到处搜寻新奇的图案、插画,翻阅大量文字资料,寻找合适的主题,有时设计出来的板报会让老师们为之惊叹。
每月一篇书评。每月必须读完一整本书,为了促使学生真正去读整本书,我要求全班学生在月末认真写出一篇读后感。我将之收集整理,装订成册,放在班级图书角供大家阅读交流,并且鼓励学生做咬文嚼字“小先生”,找出每篇文章的错别字、病句等。他们都在心里暗暗较劲:“我一定要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通过上述办法,学生日积月累,基本上解决了阅读量不足的问题。质从量出,厚积才能薄发。
三、把作文课搬到大自然
我上写作课,除了作文评讲课,很少安排在教室上。这可能也是我的学生喜欢上写作课的原因之一。我坚持好文章都是真情实感的表达,没有“真”就没有了“生命”。于是,我让学生“真观察、真感受、真思考”。七年级教写记叙文,让学生访问邻里乡亲,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八年级教写说明文,组织学生结伴参观学校景物或周边建筑物,实地考察,先画后写。九年级教写议论文,报纸新闻、乡里趣事成了辩论会上的话题,先辩后写,思维飞扬。一年四季,我带学生游遍了家乡的电站水库、秀野山丘、温泉飞瀑,领略了让他们倍感亲切的民俗工艺,他们对家乡的人、事、物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写出的文章自然生动感人。
四、因材施教,学生互评
在写作上,不要求所有学生写得一样好,写得一样多,写得一样快。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多写,写好,快写;稍差的学生可以少写,简单写,慢点写;写起来实在困难的学生,允许其与别人合作完成——出点主意,提供素材,帮助抄写,这样循序渐进,慢慢培养独立写作能力。总之,务求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作文写得好而沾沾自喜、踏步不前,也不会因为作文写得差而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长感”,看到自己进步的脚印。
在作文讲评课上,我也把评价的权力给学生。学生分组评改作文,写评语,推举优秀作文,每次最好的几篇由作者本人向全班同学朗读,并工整抄写下来张贴到班级墙报上供全班同学阅读交流。当然,将评价权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当“甩手掌柜”,对课堂放任自流。相反,这种方法对教师如何设计作文评价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情,做好“导演”角色,让不同学生展现出精彩的自己。一开始,我和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教他们怎么判定一篇文章的好坏,怎么写评语。经过两三次的“试练”,我就对他们完全放手了,他们好像一个个有“火眼金睛”,能很快识别出一篇好文,还能头头是道地说出它好在哪儿。评得多了,他们更加知道好文章是什么样的,自己的作文水平自然是节节高升。
五、为学生搭建舞台
一切的教育都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成长,教师经常能让学生感受到成长与收获,才能给他们持续向上的动力。课前小演讲、班级黑板报、优秀作文张贴都是我给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但是,是不是还有更大的更有吸引力的舞台?我鼓励他们发起成立校园文学社,给文学社投稿,甚至承担部分文学社社刊的编辑工作;我密切关注着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信息、报刊征文信息,鼓励他们参赛、投稿。
我还记得,学生吴惠英的作文《六祖岩游记》夺得全县中学生征文比赛一等奖,她还成为第一个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学生。渐渐地,谁的作文比赛获奖了,谁的作文在报刊发表了,这些消息像春风一样不断传到这所山区初中,让一个个小小的心帆迎风鼓胀。写作不仅让山里的孩子获得了荣誉,更让他们获得了自信,一种“我也可以有更大的梦想”的自信。
初中三年,这个班的学生集体出游的次数最多,参加社团活动最活跃,学习成绩也最好。写作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集中的、综合的、高阶的表现,我们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放手让学生在书海中遨游,多亲身经历丰富的现实生活,教师还要智慧地进行“因材施教”——分层的有梯度的写作设计,以及给出创新的评价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并长久地保持兴趣。这届学生在考上高中、进入大学,甚至参加工作后都保持着常读书、勤写作的习惯,这是让我备感欣慰的。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于综合性学习的山区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的课题成果,课题编号:GDJY_2020_A_ZY30)
(本栏责编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