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城厢滨河空间活力测度与提升策略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2021-06-29喻雨诚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滨河测度活力

喻雨诚,王 云

(1.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 200240;2.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 200240)

1 相关概念界定与已有研究综述

城厢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城市建制,城为城墙以内的公众活动范围,厢特指具备经济功能的区域,二者组成古代城市主要辖区,即古代城厢区[1]。随着城市发展,现代城市已鲜有城墙,但空间格局与历史人文得以承续。本研究界定的老城厢区域指位于古代城厢区范围内、基本维持古时空间格局并持续存在经济活动的城市区域,其中自古流通至今的老城厢河流两岸的滨河空间承载着周边居民的游憩活动需求[2]。

活力一词源于生物学,雅各布斯(JACOBS J)最早将其引入景观领域作为评价公共空间的一项标准[3],空间活力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大量学者基于不同视角进行阐述[4](表1)。还有从物质空间层面,将空间活力界定为公共空间吸引与承载人群游憩活动的综合能力[5]。

表1 空间活力概念阐述Table 1 Space vitality concept description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老城厢滨河空间破败的基础设施与周边居民的高密度游憩需求间矛盾日益凸显[6],其空间活力的测度与激发一直是国内外景观领域备受关注的前沿问题。在传统的更新模式中,国外城市经历了从单维更新向多元并重的理念转变以及从政企合作向民众参与的主体转变[7];国内城市在相关政策指引下,提出了顺应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更新策略与以地域文化再生为主导的更新理念[8]。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江南文化的主要聚集地,其中的老城厢滨河空间作为典型高密度空间代表具有较高的实证研究价值。

已有研究主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展开测度,随着空间活力内涵的演化,指标体系也不断完善: Winters[9]、原雅捷[10]、王玉琢[11]等分别从城市交通、历史文化、环境心理层面筛选了有效指标,刘颂和赖思琪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指标体系建构模式[12]。指标赋值作为决定测度准确性的关键环节,已有研究普遍采用描述评估法, 将现状特征描述代入定性标准进行分级:苟爱萍[13]、巩如英[14]等分别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老旧城区街道空间活力测度的实证研究,李皓[15]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探讨了描述评估法评价人群主观感受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定量测度思路。已有研究形成了明确的空间活力测度体系与路径,但在指标选取与赋值方面的严谨性与客观性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作者应用多元数据方法制定定量测度路径,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归纳空间特征与现存问题,提出活力提升策略,旨在探讨老城厢滨河空间活力指标体系,为老旧城区公共空间更新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2 空间活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空间活力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人群游憩需求,将老城厢滨河空间划分为为承载休闲游憩活动的滨河绿地空间与承载通勤和生活服务活动的城市街道空间两个维度。已有研究对于前者往往关注视觉要素与场地设施的影响[16],作为老旧城区公共空间,需补充对历史人文氛围的考量[17];后者作为景观基底,需评估景观风貌的统一性,并关注外部交通系统对流线的引导[18]。

由此归纳5 项准则:视觉美感度描述使用人群对空间环境形态的主观视觉感受;游憩适宜度描述现状场地设施承载游憩行为的适宜水平;历史人文丰富度描述现存历史人文要素与氛围的丰富程度;环境协调性描述两个空间维度景观风貌与功能配置的协调性;可达性描述人群通过城市街道空间进入滨河绿地空间的便捷性。

2.2 空间活力测度指标筛选

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老城厢滨河空间活力指标体系[19],基于5 项准则初拟测度指标:整理已有文献研究[20-22],总结通用指标;展开实地问卷访谈,增加特色指标;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删补合并条目,最终归纳为5项准则层,共计35 项初拟指标(表2)。

采用灰色统计法(grey statistical technique,GST)筛选指标重要性[23]。为保证筛选结果的有效性,邀请风景园林学科高校教师、研究生和从业人员各10 名组成专家组,对初拟指标重要程度进行评估,构建白化函数计算三级决策系数,以系数最高的一级作为重要性等级,得出重要性等级高的22项有效指标(表2)。

2.3 空间活力测度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采用指标规范变换法制定赋值标准,使评价指数处于梯度数值区间序列中以便对比分析[24]。根据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选取评价指数,分为4 类数据类型并适配相应转化公式。在研究案例中选取空间活力I—V 级每级样本空间30 处共150 处,以期望等效指标值作为评价指数,采用免疫进化算法迭代运算,优化公式中的未知参数。

采用德尔菲法计算权重,邀请30 名专家基于城市更新视角对指标相对重要性进行评分,通过加权几何平均综合判断矩阵法整合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值。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每组权重值均满足一致性比率C.R.< 0.1,计算结果有效。

基于赋值标准与权重的确定,结合指标层次结构,构建老城厢滨河空间活力测度体系(表3)与综合评价模型:

式中,SA为空间活力综合评价指数,PBj与PCi分别为准则Bj的评价指数与指标Ci的等效指标值,WBj与WCi分别为准则Bj与指标Ci的权重系数。

表2 老城厢滨河空间活力测度有效指标筛选Table 2 Screening of effective index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old city riverside space vitality

3 空间活力测度实证应用

3.1 研究案例选取

根据我国城市行政区划,选定研究范围为长三角地区3 个省部级、13 个地厅级和70 个县处级地区。收集整理历史资料,追溯得到老城厢区域36个,根据以下原则选取研究案例: 1)所选河道区段全线位于古代城厢区范围内并维持古时水陆格局;2)河流周边人群构成与业态类型呈现为生活型;3)河流两岸公共空间占比高,具备连续的慢行系统;4)每个地厅级地区中至多选取1 条。最终选取10条老城厢河流进行实证研究(表4 和图1)。

表3 老城厢滨河空间活力测度体系Table 3 System of the measurement for old city riverside space vitality

表4 研究案例信息一览表Table 4 List of research case information

3.2 数据获取方式

(1)实地调研。通过拍摄、测量等方式记录空间要素数量规模与分布状况:对于全局性指标,进行全线测算得出整体结果;对于区段性指标,以200 m 为间隔选取样点,观测各样点周围100 m 范围现状水平并计算均值作为全局赋值。

(2)网络开源数据。通过网络开源渠道获取卫星图像、路网、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ing, POI)等宏观空间数据信息:通过谷歌地图下载高清卫星图像,对路网进行描摹与拓扑错误修正;兴趣点数据抓取自百度地图开放平台,形成投影在二维地图上的点状集合。

3.3 测度结果分析

分别于2019 年8 月、2019 年11 月和2020 年1月进行3 次实地调研,结合网络开源数据,作为测度依据。将测算的评价指数变换为等效指标值后进行加权求和,得到10 个研究案例的综合评价指数(表5)。

图1 研究案例现状分析图Figure 1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graphics of the study cases

将评价指数分为I—V 级共5 级梯度区间序列。10 个研究案例中,综合评价等级处于III 级的有5个,处于IV 级的有4 个,处于V 级的仅有1 个。综合评价指数上,市河最高达到4.08,黄渡浜最低仅有2.54,平均值为3.13,方差为0.29。这表明长三角地区老城厢滨河空间现状活力具有相似性,由于高密度城区活动场地供给不足与设施老旧化,活力水平普遍不高,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准则层中,视觉美感度均值为3.36,丰富的蓝绿资源与历史人文景观具有较佳的视觉感受,但环境卫生状况低下。游憩适宜度均值为2.82,作为被关注最多的准则,水岸高差产生的水城隔离导致评价指数较低。历史人文丰富度均值为2.69,不同河流差异性较大,部分地区缺乏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环境协调性均值为3.55,空间集聚化与功能复合化的空间特征呈现出较强的风貌一致性。可达性均值为3.51,受益于周边市政道路网络的高连通度,空间整体可达性较高,但公共交通便捷性不足。

指标层中,评价指数处于I—V 级的指标数量分别为0、1、9、10 和2 个,评分数值区间集中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滨河空间出入便捷性与绿化景观丰富度评分分别为4.17 与4.02,与休憩设施配置完善度、历史人文要素开放度和沿街业态丰富度分别达到所属准则层的最高值,作为现状优势相较其他指标保护利用价值较高;亲水活动设施配置完善度作为权重最高的指标,评分仅有1.92,表明现状亲水活动承载力匮乏对游憩适宜度的负面影响较大,与水体形态美感度、历史人文要素丰富度等相对评分较低的指标共同反映了主要现存问题。

表5 研究案例综合评价指数与评价等级Table 5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es and grade of research cases

4 长三角地区老城厢滨河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4.1 提升河流显示度

由于水岸高差较大,河岸要素产生视线阻隔,老城厢滨河空间存在大量临水不见水的区段,影响河流景观感知,提升河流显示度可以从提高见水率、感知度、亲水性与护坡生态性入手。

(1)提升见水率。根据空间尺度,梳理滨水植物组团,调整群落结构,减少下层灌木配植,疏通观水视线,优化沿街见水率,增设滨河慢行步道,提升滨河交通连通率。如明御河滨河步道与上层乔木阵列的组合,形成了较高的见水区段占比(图2)。

图2 明御河见水率提升方案Figure 2 Visibility enhancing scheme of the Mingyu River

图3 明珠港河流整体感知度提升方案Figure 3 Overall perceptibility enhancing scheme of the Mingzhu River

图4 致塘河埠头亲水性与安全性提升方案Figure 4 Hydrophilicity and safety enhancing scheme of quay in the Zhitang River

(2)提升整体感知度。基于无法处处见水的现状,合理规划见水区段的长度与分布,产生水岸空间韵律感。在非见水区段,采用倾向水面的斜坡式或阶梯式断面,增设主题景观小品,强化河流与河岸意向,形成岸线与水体的互渗。如明珠港的直立式水岸与多级亲水平台组合,形成了连续整体的河流感知(图3)。

(3)提升亲水性。现状空间亲水活动场地设施缺乏,人群与河流交互性差,针对数量较多的桥梁与埠头:通过拓宽人行空间、设置亭廊等休憩设施,改善桥头空间停驻环境;通过局部围堰、设置水下安全平台提升埠头亲水安全性(图4),结合游船、钓鱼台等设施,如府河的乌篷船游河,形成特色亲水游憩项目。

(4)提升护岸生态性。作为城市的重要水体,在发掘老城厢河流景观价值的同时,需兼顾河道的生态与水利效益。根据河岸类型,在常水位上下分别采用三维土工网与生态石笼护岸,维持护岸稳定并保护水体生态系统;配植水生植物群落,强化河岸流线,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图5)。如三官堂江的自然缓坡式河岸,适宜采用生态护岸技术进行改造。

图5 三官堂江护岸生态性提升方案Figure 5 Ecology enhancing scheme of revetment in the Sanguantang River

4.2 重塑历史人文氛围

历史人文氛围作为老城厢滨河空间的最主要特征,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未充分体现,可以通过提升显示度与连通度、构建特色区段与完善指示系统进行重塑。

(1)提升资源显示度与连通度。 提升历史人文场所的沿街显示度与可进入性,统一景观主题风貌,形成各城市区块间资源汇通的均衡格局。如中河铜屋的沿街界面改造,通过梳理植物阵列、铺设硬质场地将沿街方向开辟为主入口空间,增加标识引导视线与游线,补充坐憩设施拓展容纳量,强化历史人文氛围与游览频率(图6)。

(2)构建特色区段。 针对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分段采取策略塑造历史人文氛围。历史人文展示区段,如练祁河的州桥老街,在已有资源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丰富商业与旅游展示功能,强化多样化的游憩体验感;在居住生活区段,如府河东段,设置主题小品,为功能性设施附加历史元素,体现地域风格与场所精神,形成特色滨水街区。

图6 中河铜屋显示度与可进入性提升方案Figure 6 Perception and accessibility enhancing scheme of Copper house in the Zhong River

(3)完善指示系统。 现状空间缺乏完善的指示系统。一方面增补导示设施,引导优化主题游线,提升历史人文场所的开放度;另一方面完善科普教育设施,结合移动端信息技术,增强对非物质内容的展示,促进历史人文风貌的形成。

4.3 实施居游共享理念

居游共享是未来老城厢滨河空间的发展趋势,两类人群对空间的期望存在差异,为缓解冲突、满足需求,可以通过活动场地分时利用与交织主题游线实施居游共享理念。

(1)活动场地分时利用。科学化配置活动场地数量与规模,通过分时利用的方式隐性增补,促进良性共处,提升活动场地的整体共享性。采用指示标牌引导不同时段的人群活动,配置可移动设施分时转换场地功能,鼓励设施复合利用,如澄塞河运动场和停车场的转换与黄渡浜的流动商业,增加场地容纳量。

(2)交织配置主题游线。根据人群游憩需求,结合活动场地形成两类主题游线:一类为全域覆盖的日常游憩游线,形成主导康体漫步、休憩交流的慢行系统,增加附近居民的使用频率;另一类为集中于局部区段的特色观光游线,围绕历史人文场所形成环状交通系统,使外来游客充分感知特色景观资源;两条游线串联功能复合化的居游共享场地体系,提升场地利用效率。如致塘河周边组织的游憩场地与游线体系。

5 讨论与结论

作者提出了老城厢滨河空间的概念,揭示了其在城市更新中的价值,在已有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9-12],通过制定定量化测度路径,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应用,提升了空间活力认知的科学性,并针对老城厢滨河空间的特征与问题提出了活力提升策略,研究结果如下。

(1)老城厢滨河空间活力受到滨河绿地与城市街道两个空间维度的影响,重要性水平由高至低的准则依次为游憩适宜度、视觉美感度、历史人文丰富度、环境协调性、可达性,相较已有研究引入多元化视角,增加了对历史人文的关注度[13-14]。

(2)长三角地区老城厢滨河空间具有功能复合化、蓝绿景观优厚、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等特征,但存在现状活力不佳、河流感知薄弱、历史人文氛围匮乏等问题,与对老城厢滨河空间的传统认知基本一致[6]。

(3)优化河流见水率、感知度、亲水性与护岸生态性以提升河流显示度,连通历史人文资源网络、构建特色区段、完善指示系统以重塑历史人文氛围,分时利用场地、交织主题游线以实施居游共享理念,是提升老城厢滨河空间活力的有效策略,为新时代老旧城区更新规划设计奠定了基础[8]。

基于物质空间层面构建指标体系,增强了测度结果的严谨性,随着新型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的推广,实用价值也将不断提升。长三角地区老城厢滨河空间的实证应用,后续可与其他地区或类型的城市滨水空间进行对比研究,对测度指标展开多维验证:对于不同水体形态,替换几何学评价指数,变更计算规模;对于不同地区,根据现状资源差异增删地域特色指标;对于不同目标人群,调整生活类与游览类指标的配置与权重。 通过后续对比研究,逐渐修正指标体系与测度路径,以期得出更具普适性的结论。

猜你喜欢

滨河测度活力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观赏草研究概况及其在太原市滨河两路的应用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活力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滨河湿地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价值探索
等待候鸟——第五山城步道滨河区灯光设计
改制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