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用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

2021-06-29陈列松彭啟亮孙彦泽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针道穿刺针气胸

王 勇,陈列松,周 钢,彭啟亮,孙彦泽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治疗科,江苏 苏州 215004)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创伤小、操作简单且诊断准确率高,已成为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手段,临床应用广泛[1-2];但对较小或部位较深的肺结节,穿刺活检仍有一定难度。确定最佳进针点后,控制进针角度及深度对提高穿刺准确率、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研究观察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辅助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5月100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单发肺结节患者,男52例,女48例,年龄22~83岁,平均(55.1±12.3)岁。纳入标准:术前影像学资料完整,心电图、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均正常。排除标准:拟穿刺路径上有肺大泡或肺囊肿等肺穿刺禁忌证;结节直径≥30 mm。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观察组行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辅助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照组行常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术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Discovery CT590 RT 16排螺旋CT机行扫描定位,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300 mA,层厚2.5 mm,层间距2.5 mm。Cook DCHN-18型一次性活检穿刺针。对观察组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所示病灶位置选择患者体位,行常规胸部CT扫描,再次确认病灶位置、确定体表最佳进针点和穿刺层面(避开肋骨、肋间神经及血管等)、拟进针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及进针深度。常规消毒、铺巾、以2%利多卡因行局麻后,将自制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图1)安装于CT机床头,远离无菌操作区域,使其底座与进针点在同一高度并处于水平状态,参考标记落于CT矢状面激光定位线上,调节量角尺至所需角度,并打开激光光源,在穿刺过程中保持穿刺针长径与扇形激光束重合,以通过激光束引导调整穿刺角度(图2)。进针至预定深度后停止进针,复查CT确认针尖到位后,根据病灶大小切取适当长度组织条,并置于4%甲醛溶液中固定。完成穿刺后,待患者平卧休息5 min后再次进行常规CT扫描,观察有无针道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完成穿刺术后确认有无针道出血、气胸等并发症。

图1 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示意图

图2 穿刺过程中以扇形激光束引导调整穿刺角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结节直径、进针深度(体表进针点与病灶的距离)、穿刺过程中CT扫描次数、单次穿刺成功率、诊断准确率、穿刺时间以及有无气胸、针道出血等并发症。单次穿刺成功指手术成功且只有1个穿刺点。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诊断准确率;穿刺时间为自麻醉开始至穿刺手术获得第1条满意的组织标本所用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3.8±9.4)岁,平均结节直径(10.78±7.16)mm。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6.6±8.5)岁,平均结节直径(11.54±6.18)mm。2组患者年龄(t=1.508,P=0.135)、性别(χ2=2.560,P=0.110)及结节直径(t=0.568,P=0.5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组均成功穿刺(图3、4)。观察组穿刺过程中CT扫描次数、穿刺时间及患者气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单次穿刺成功率、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组间针道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相关指标比较

图3 观察组患者,男,76岁,接受仰卧位穿刺活检 A.CT平扫示左肺上叶前段主动脉弓旁结节,直径2 cm; B.穿刺针推至胸膜边缘,长径与水平面呈57°; C.将穿刺针推至结节前缘内,活检针推送至结节内切割病灶; D.拔针后结节前缘见少量针道出血,未见气胸

观察组对进针深度≤6 cm及>6 cm病灶的CT扫描次数、穿刺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结节直径、针道出血和气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3。

表2 2组进针深度≤6 cm病灶穿刺活检相关指标比较

表3 2组进针深度>6 cm病灶穿刺活检相关指标比较

对于直径≤1 cm结节,观察组穿刺过程中CT扫描次数、穿刺操作时间及针道出血、气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进针深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直径>1 cm结节,观察组穿刺过程中CT扫描次数、穿刺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进针深度、针道出血和气胸发生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5。

表4 2组直径≤1 cm病灶穿刺活检相关指标比较

图4 对照组患者,男,60岁,接受俯卧位穿刺活检 A.CT平扫图像示左肺下叶背段结节,直径1.9 cm; B.穿刺针推至胸膜边缘,长径与水平面呈31°; C.将穿刺针推至结节后缘内,出现少量气胸,将活检针推送至结节内切割病灶; D.拔针后5 min再次CT扫描,气胸未进一步扩大,未见明显针道出血

对照组2例穿刺中出现气胸者肺压缩率超过50%,予胸腔闭式引流;其余为少量气胸(肺压缩率<10%),未予特殊处理。针道出血者均未经特殊处理而自行吸收。

3 讨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已广泛用于定性诊断肺结节[3-5]。实际操作中,选择最佳穿刺进针点、进针深度和进针角度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而能否准确控制进针角度则直接影响单次穿刺成功率。目前穿刺时仍凭借操作者主观判断,根据规划进针角度大致确定穿刺角度,易产生偏差,对距离进针点较远或体积较小病灶很难保证穿刺精准度;反复推针、进针以调整穿刺角度和反复CT扫描不仅增加辐射剂量,也增加肺损伤、气胸、针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风险[6]。

本研究对观察组行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辅助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照组行常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显示对照组穿刺过程中平均扫描4.66次、平均穿刺时间9.77 min,单次穿刺成功率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00%和84.00%,针道出血和气胸发生率分别为18.00%和24.00%,与既往文献[7-10]报道接近;而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辅助CT引导可明显减少平均CT扫描次数及穿刺时间,单次穿刺成功率和诊断准确率分别达98.00%和96.00%,气胸发生率降低至8.00%。进一步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进针深度如何,对直径>1 cm结节,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辅助CT引导均能显著减少CT扫描次数和穿刺时间,但针道出血和气胸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直径≤1 cm小结节,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辅助CT引导不仅能减少CT扫描次数和穿刺时间,亦可明显降低针道出血及气胸发生率。

表5 2组直径>1 cm病灶穿刺活检相关指标比较

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是利用激光亮度高、方向性强特点,产生一束角度可调节的扇形激光平面,通过激光束引导,使穿刺针保持在最佳角度,以精准穿刺肺结节。该装置可置于远离无菌操作区域,便于调节,且对手术动作不产生影响;产生的扇形激光束能直接投射在人体表面和穿刺针上,产生清晰的红色激光线,效果直接而明显;对器械操作半径无限制,便于操作者对穿刺针角度进行校准和调节。目前亦有采用其他可提高肺穿刺术准确度装置的研究报道[11-13],有待对比观察其效果。

综上,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辅助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可提高穿刺准确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尤其适用于直径≤1 cm结节。该装置制作成本低,操作方便快捷,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针道穿刺针气胸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Ilizarov外固定架针道感染预防的护理研究进展
针道加压限位法在外架固定患者针道感染预防中的效果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改良后的清洗流程在髂骨穿刺针清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拐形可注水穿刺针在单孔腹腔镜腹膜外内环结扎术中的应用
骨科牵引及外固定支架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