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信行现状调查分析*

2021-06-29河北中医学院王思佳刘佳美赵亚停张书蔓郝旭苗刘彩霞

区域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垃圾桶问卷居民

河北中医学院 王思佳,刘佳美,赵亚停,张书蔓,郝旭苗,刘彩霞

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垃圾也大量增加,由此而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垃圾分类链条包含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四个环节,居民的前端分类投放既是整个链条的起点和重点,也是推进全过程垃圾管理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1]。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河北省也在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但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际操作起来仍然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很多城市的垃圾分类只停留在目标上[2]。根据全国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经验来看,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态度和行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次调查通过了解河北省居民垃圾分类的知信行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河北省更有效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和创建优美环境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和便利抽样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12个行政区居民抽取样本,包括石家庄市、唐山市、秦皇岛市、邯郸市、邢台市、保定市、张家口市、承德市、沧州市、廊坊市、衡水市、雄安新区的农村、城镇和城市地区。共回收1176份问卷,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后有效问卷为1164份,有效率达98.98%。

(二)研究工具

借鉴李曼的“知信行调查问卷”改编制成“生活垃圾分类知信行现况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生活垃圾分类态度和行为等,共47道题。经预调查检验,完善后确定该研究工具。其中采用赋值法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进行评分,共21道题,答对1题计1分,答错计0分,满分21分,小于等于7分为不了解,8-14分为一般了解,大于等于15分为非常了解。

(三)资料收集

通过现场和网络发放问卷两种形式进行收集,在征得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后,将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采用统一指导语指导其填写后回收整理。问卷采取匿名的形式,并对参与本次调查的居民信息实施保密。

(四)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用(`X±S)描述,偏态分布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描述。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描述。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差异比较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用F检验;偏态分组计量资料组间差异比较用非参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比较用Χ²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居民1164名,被调查者年龄(21.53±6.06)岁,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及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得分(n=1164)

(二)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知情况

按照赋值法的评分标准对1164名居民在生活垃圾分类知信行现况调查问卷中的21道选择题进行评分,结果平均得分为(11.56±3.61)分。以小于等于7分为不了解,7-14分为一般了解,大于等于14分为非常了解为标准。13.0%的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不了解,67.5%的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一般了解,19.5%的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非常了解。

(三)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态度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2.9%的居民赞成垃圾分类,有92.0%的居民表示关心垃圾分类问题,对垃圾分类的看法见表2。

表2 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n=1164)

对周围垃圾分类和处理现状,仅有26.2%的居民表示满意,其他居民表示一般满意,甚至不满意。其中对周围垃圾桶的分布情况,有52.5%的居民表示基本可以满足想丢垃圾时附近就有垃圾桶,其他人表示为了丢垃圾要跑比较远或拿着垃圾找不到垃圾桶。54.6%的居民表示居住地区设有分类投放的垃圾桶,其中11.1%的居民认为标识不清楚,不利于垃圾分类和投放;25.8%的居民认为标识很清楚,但仍然没有起到分类收集垃圾的作用;9.8%的居民认为分类简单,不能满足自己分类投放的需求;2.2%的居民表示垃圾桶数量不足;只有5.7%的居民表示从数量方面和设计方面都很满意。

(四)居民在生活垃圾分类中的行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走在街上有垃圾要丢而周围没有垃圾桶时,70.0%的居民表示会找到正确的垃圾桶,然后把垃圾按分类要求扔进去;其他居民表示只要找到垃圾桶就会把垃圾扔进去;2.6%的居民表示会随手丢弃。面对标识分类清楚的垃圾箱,88.7%的居民表示愿意进行垃圾分类,少数居民持无所谓或不愿意的态度。当垃圾箱内垃圾已混放时,61.3%的居民表示还会分类投放,18.6%的居民表示不会分类投放;20.0%的居民表示看情况。处理生活垃圾时,37.3%的居民表示进行了分类投放,36.6%的居民表示想分类处理但没有可投放的分类垃圾桶;15.5%的居民表示除可回收的出售外,其他不做分类全部投放到垃圾箱;3.0%的居民表示会变废为宝,自己创意再利用;7.6%的居民表示会将所有垃圾都投放到一个垃圾箱。面对电池水银温度计等有害垃圾,50.0%的居民会放到专门回收有害垃圾的位置;10.3%的居民会随便扔到垃圾桶内;36.6%的居民表示想正确投放,但找不到对应的垃圾桶;3.1%的居民不知道这些是有害垃圾,没注意处理方式。面对身边人乱扔垃圾的行为,有17.4%的居民表示总是会制止或劝告,29.5%的居民经常这样做,44.8%的居民偶尔会这样做,8.4%的居民表示从来不这样做。38.8%的居民表示从没有主动学习过垃圾分类方面的知识,公益广告则为居民最易接受的宣传方法。

三、讨论与分析

由生活垃圾分类知信行现况调查问卷评分结果可知,居民对于如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的了解程度不高。不同性别、学历、职业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水平有差异。女性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水平高于男性,学历越高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了解越高,从事商业、服务业的工作人员和教师及科研工作者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则了解较多。参与此次调查的居民平均得分为(11.56±3.61)分,达到非常了解水平的居民较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和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人们的知晓率,强化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和环保意识,让居民更加注重资源利用和再利用、节能减排,更加关注生态保护问题。

在态度上,大多数居民对于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持积极态度,认为可以减少污染,改善环境,但由于未提供便利的方式和条件设施,使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正确的投放,对周围垃圾分类和处理现状满意度较低[3]。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垃圾分类工作的必要性,同时加强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如公共区域合理安置垃圾桶、垃圾桶上贴明垃圾分类标识等,重视农村地区垃圾回收点的设立,避免居民因为找不到垃圾桶而随意丢弃。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居民具有相关知识和正确的态度,当然最重要的是落实到行为上。由调查可知,一半以上的居民有比较强的垃圾分类意识,会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行为,其他人则因为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认为垃圾分类后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失去投放意义、垃圾桶等分类投放和收集的硬件设施不足等原因影响垃圾分类正确投放。生活垃圾分类对于绿色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居民的行为可直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居民有责任主动学习增加垃圾分类知和增强垃圾分类知识,并落实到生活行动中。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和增加垃圾分类与处理的设施。

四、对策和建议

(一)大力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增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认知

大部分居民缺乏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用公益广告、网络媒体、开展讲座、宣传标语等多种方式传播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宣传,让居民知道正确的垃圾分类有方便回收处理、改善环境、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等好处,从而加强垃圾分类意识。学校开设相关课外活动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多开展垃圾回收知识竞赛,使学生从小熟知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为生活垃圾分类提供便利的方式和条件设施

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的硬件设施是进行垃圾分类的基础条件,公共区域合理安置垃圾桶并贴明标识以促使或帮助居民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安排相关工作人员清收垃圾桶,避免垃圾堆放过多而引起的混放行为。妥善处理回收的垃圾,将垃圾回收处理的过程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呈现出来,会更有利于居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工作和增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信心。

(三)设立监管部门,加强垃圾分类监管

设立监管垃圾分类的部门并明确奖惩措施以规范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有效的正向与反向激励政策,可以促进居民进行垃圾分类[4]。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初期,可设立公众监督并对其进行培训,督促和帮助居民进行正确的分类。公众参与垃圾分类治理过程的监督,有助于提高人民对治理的认可度和满意感[5]。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河北省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和意识有所欠缺,各地区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居民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多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点,加强监管,对推进河北省垃圾分类工作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垃圾桶问卷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飞进垃圾桶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