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特征分析及图谱构建
——以平顶山市前谢湾村为例
2021-06-29张宛玉刘保国
张宛玉,刘保国,卫 红
(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郑州 450002)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物质见证,被称为“活着的”历史文化遗产[1]。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成就了城市的空前繁荣,乡村景观却日趋凋敝,乡土文化失去了传承的土壤,保护形势愈发严峻[2]。2012年起,中国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对现存比较完整的传统村落展开了一系列保护措施[3]。但在保护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趋同化现象,破坏空间格局、改变山水脉络、过度商业开发等现象屡见不鲜。传统村落失去了自身内涵,家乡的味道没有了,传统变得不再传统。只有从根本上把握了这些传统村落的内在特征,才能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保护。为此,本文基于景观基因理论,以河南省平顶山市前谢湾村为研究对象,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出发,对前谢湾村景观基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以期为充分挖掘村落文化特质、文化传承及加强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相关参考。
1 景观基因理论内涵
“基因”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生物学,指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直线排列。文化景观基因是指文化“遗传”的基本单位,即某种代代传承的区别于其他文化景观的文化因子,它对某种文化景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它也是识别这种文化景观的标志性因子[4]。
景观基因理论以村落景观构成要素为最小研究单元,对传统村落文化特征进行分析[5]。通过构建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原则、景观基因要素提取手段,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文化景观基因形成机理等进行深入研究[6]。刘沛林等[7]在进行客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的实践中,分别从建筑物的造型特征、聚落的意象和空间结构特征等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4种识别提取景观基因的方法,即元素提取、图案提取、结构提取和含义提取。其中元素提取是指分析景观特征的各个构成要素的过程;图案提取是指寻找具有标志性特征或特色的图标、装饰图案、特殊符号等的过程;结构提取是指分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或布局特征,从而总结出其所蕴含的景观意象等文化特征的过程;含义提取则是分析那些具有特殊的含义但又不具备特定物质外形的文化特征[8]。聚落景观基因按照重要性与成分标准又可以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以及变异基因等,其中主体基因是指景观基因在传承过程中占有主要传承地位和传承因素的基因,附着基因则是指与主体基因存在一定附属关系、依附和归属于主体基因的景观基因[9]。综合运用这种识别方法,再按照“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的总体识别原则[10],拆解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主体基因,最终基于分析结果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
2 前谢湾村景观基因识别与分析
2.1 村落概况
前谢湾村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黄道镇中南部,村庄南距郏县县城9 km,北距黄道镇3 km,是进出黄道镇之咽喉,交通十分便利,村域面积1.33 km2。村子依山傍水,背靠栖凤岭,西侧山地呈环状绕至村落外围,青龙河蜿蜒自北向南从村落的东侧绕村而过,背风向阳,属于典型丘陵村落。
村庄始建于西汉,王氏先人在此建村,东汉时因“凤落传说”被光武帝刘秀赐名“凤落村”,后音化为“丰乐村”,之后随着周氏、徐氏、谢氏的迁入,逐步演化为今日格局。清代,官称“谢湾村”。2013年前谢湾村被列为首批“省级传统村落”,2016年被确定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内现有传统风貌建筑20余处,5处古遗址,还有古井、古树、古石碑等各种历史景观要素,整体肌理格局要素保存相对完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图1)。
图1 前谢湾村景观要素分布
2.2 前谢湾村景观基因特征分析
景观基因的实质是构成传统聚落景观的文化要素[11]。刘沛林[12]提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受多方面影响,大致有宗族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防御意识与诗画意境等几个方面,影响程度往往又此重彼轻、各有侧重。本文从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方面出发,再结合这种规划思想,构建前谢湾村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最终形成环境、建筑、文化三大要素体系以及八项具体识别指标(图2)。
图2 前谢湾村景观基因识别体系
2.2.1 选址特征 豫中地区平原多、山区少,传统村落大多集中在山区与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受中国传统风水理念及“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村落建村选址主要考虑山、水、交通和防御等多方面因素[13]。前谢湾村在选址布局上构思精妙,充分考虑居住、农业生产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处处彰显着先人在选址建村时自然而朴素的智慧。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背依凤落山,青龙河水自北向南蜿蜒而下,可谓山环水绕,村东青龙河畔紧邻天广大道,过去叫“天明街”,据说是烧卖瓷器的地方,唐宋古道穿街而过,交通便利,是建村选址的风水宝地。
2.2.2 布局特征 古时中原战争水患不断[14],防御观念在民众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安全需求不仅表现在了村落的选址格局上,同时也体现在村落的布局结构上。前谢湾村整体布局呈环状,形成了以庙宇为中心向四面散开的放射型结构(图3)。七条方向宽窄不一的街巷将村子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之间又由小巷进行连接,房屋建筑大都沿街而建,临街的房屋外设有高高的裙墙,街口设有阁门。看似不成规则实则设计精妙,从任意一条街巷走进村子,都只能看见局部面貌,经过一番蜿蜒回转,才能完全看清村里的情况,这样巧妙的布局使得外人很难短时间内掌握村子情况,从而有效加强了防御体系(图4)。
图3 前谢湾村平面布局图
图4 街巷实图
2.2.3 建筑特征
1)建筑布局。《明会典》卷三、六十一部载:“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15]。前谢湾村传统民居多为明清建筑,就建筑单体形制而言,常见三开间,“一明两暗”为其基本型。普通民居正房多为一层,偶有大户人家,为彰显主人财力和地位,建为两层,下层作为会客厅等公共空间,上层则为卧室等私密空间(图5)。
图5 建筑单体形制
每户家庭以院落为基本居住空间单位,现存古建多为独院式院落,基本由堂屋、厢房、倒座3种元素构成。但三者组合往往在一个院落之中并不完整,大多数院落都只是其中部分元素的组合。当地人俗称“半截院”或者“半拉子院”[16]。不考虑有无倒座情况下,大致可以分为堂屋无厢房式(“一”字形),堂屋加单侧厢房式(“L”形),堂屋加双侧厢房式(“凹”字形)三种布局模式(图6)。
图6 院落实图
2)门窗形制。前谢湾村建筑墙体厚实,开窗不大,整体有一种厚重感。为增加装饰性,常利用当地特产红石点缀其中,虽门窗样式简洁,但整体立面却富于变化,丰富了传统民居青砖灰瓦的色彩体系,别有风味。一般下层房屋多为木格式窗,常见万字形或栅栏形,上层为拱顶形窗,山墙上一般不开窗或在墙体顶部开一到两个小圆窗,用于通风换气,尺寸一般不大于50 cm[17]。在这些门窗洞口会采用红石过梁,两侧均用青砖包砌,上下则用红石作为窗台、过梁与垫石(图7)。
图7 门窗实图
3)屋顶脊饰。前谢湾村民居建筑屋顶以硬山双坡为主,通风性和防水性能较好,主要考虑实用功能,无过多装饰性样式。屋脊作为屋顶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体现房屋主人的身份与地位[18]。当地传统民居的屋脊大多造型简单,采用花鸟、走兽等造型进行装饰。山尖的砌筑形式一般为敲山尖,考虑美化效果,多数人家选择在上面直接抹上白灰作简单装饰,仅有少数大户人家会在山尖部分绘制精美图案,也就是俗称的“山花”。山花造型丰富多样,一方面体现着主人尊重自然、效法自然、亲近自然的山水田园情怀,另一方面也寄托着辟邪祈福的美好寓意(图8)。
图8 装饰实图
4)材料工艺。中原民居在营建过程中大多以砖、石、土、木为主要营建材料[19],前谢湾村传统民居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加入了当地特色红石,使得民居更加充满地域特色。这种红石多属于石灰岩,具有良好的抗风化性、耐火性以及稳定性。村民选取其中优质红石经匠人加工处理后,在建筑中充当墙基、门槛、窗槛等应力集中的构件。按照一定的穿插规律,给人一种视觉的稳定感,不仅分散了房顶对柱梁的压力还有效增强了墙体的稳固性,同时红石的使用也使得墙面在立面材质和色彩上丰富了起来,大大增强了装饰效果(图9)。
图9 墙面肌理
2.2.4 文化特征
1)宗教信仰。民间信仰是传统村落内部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社会村落开始,村落的整体形态就表现出以祭祀空间为中心的向心性。村民依靠这些神灵,求得心理的安慰和内心压力的暂时解脱,除祭祀以外,大多数庙宇还肩负着公共活动场所的功能,这些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共同构建起了村落的集体活动和精神实体[20]。在前谢湾村的街巷中心,有座保存完好的齐圣庙(图10),坐北朝南,正殿供的是齐天大圣,因其不畏强暴驱邪匡正神通广大,遂立庙祭祀。东侧有火神庙三间,砖石结构,比齐圣庙低,灰瓦覆顶,西侧则为关帝庙。齐圣庙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代,它为研究清代寺庙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被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定为文物保护点。
图10 齐圣庙
2)民俗文化。郏县大铜器舞是中国商周文化的遗产,是中国北方打击乐种的典型代表,始于东汉晚期,距今有1 700多年的历史[21]。它是以铜制乐器和大鼓组成的民间艺术形式,演奏技巧性强,音律铿锵,风格粗犷,场面极为壮观(图11)。2008年6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内各村大都有演奏表演队,旧时用于求神、祭天、唤雨、驱邪消灾、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仪式,演奏表演人员可达10~50人,边敲打边起舞。前谢湾村至今还保留着每年正月十八请火神的民间习俗,成为本地一大传统特色。
图11 郏县大铜器舞
3 前谢湾村景观基因图谱构建
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是对村落文化景观进行二维图像化的过程[22]。在前文分析基础之上,结合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的具体原则,可以确定前谢湾村的整体风貌主要由其村落布局形态、路网结构、建筑布局和主体性公共建筑决定,因此这几项因子为前谢湾村的主体基因,而门窗形制、屋顶装饰、材料肌理对村落的整体风貌构建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为附着基因。表1分别对这些基因进行了详细的图示化表达。
表1 前谢湾村景观基因识别图谱
4 小结
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形成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作用下的结果。本文以景观基因视角对前谢湾村景观要素构成进行了系统剖析,并构建了形象化的图谱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前谢湾村在选址布局上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理念,背山面水,紧邻官道,村落内部各景观要素共同构成了一幅诗意栖居山水画,建筑风格朴实耐用,其中不乏当地特色材料工艺的使用,使景观具有强烈的地方性和可识别性;受宗族礼制及宗教信仰文化影响,整体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内聚性和向心性,形成了以庙宇为中心,各氏族聚居的格局;防御意识主导下,外设寨墙、寨壕等保护机制,内有迂回型街巷格局,民间信仰中的齐圣、关帝等祭祀活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村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无形中又筑起了一道有力的精神防御体系。传统村落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表达,是在特定自然环境与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景观肌理与文化内涵。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必须从根本上挖掘、识别不同传统村落的内在核心基因,把握传统村落文脉所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