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腔诊疗中不同行为管理的运用效果分析
2021-06-29李延霞
李延霞
(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青海 共和 813000)
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有效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前提,但是在儿童患者的治疗中,因为患儿的年龄等问题,在治疗后很难有效的配合医生完成治疗[1]。在儿童口腔治疗中,患儿不配合率较高,主要是因为患儿年龄小,对疾病和治疗的恐惧,所以在治疗中不配合[2]。为了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需要在儿童口腔治疗中,对其实施行为管理,但是不同的行为管理产生的效果不同。本文就针对儿童口腔诊疗中不同行为管理的运用效果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儿童口腔患者21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5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有67例,女性38例,年龄在2~8岁,平均年龄为(4.86±1.04)岁。观察组患儿中男性有65例,女性40例,年龄在2~7岁,平均年龄为(4.85±1.04)岁。两组患儿及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行为管理。本组的患儿在首次就诊时,对其进行常规的行为管理,调整语音语调,为患儿进行治疗的解释和演示,对其进行引导教育等行为管理。
观察组:实施二次就诊行为管理法。本组的患儿实施多次行为管理,具体实施为:(1)与家长的沟通:患儿初次就诊时,在家长的陪同下,如果患儿不配合,则先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在治疗的全过程不能干扰医生与患儿的一切交流。(2)与患儿的沟通:在治疗前与患儿沟通交流,首先观察患儿在诊室的行为、情绪、注意力,然后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行为诱导。(3)行为诱导:医生或者护理人员使用温和亲切、患儿易懂的语言与患儿交流,谈一些患儿感兴趣的话题,转移其注意力,在治疗的过程中,给患儿鼓励,例如眼神鼓励、赞许等,让患儿对医生产生信任,积极的配合。将口腔治疗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为患儿演示,在治疗前让患儿对口腔治疗的流程有认识和了解,并循循善诱,进入治疗。患儿在治疗中,无法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和护理人员在患儿的同意及家长的同意下争取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治疗操作。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与患儿鼓励,从感情上出发,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按照表扬、鼓励、批评、鼓励、表扬的循环方式对患儿进行正强化行为诱导,直到治疗结束。在治疗中,对患儿使用严厉的话语造成患儿哭闹无法集中注意力时,在患儿冷静下来之后,再次给与患儿鼓励和安慰,并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针对父母依赖性较强的患儿采用母子分离,家长在诊疗室外面,避免与患儿接触,影响治疗中患儿的配合度等。(4)二次行为管理结合: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一次到多次行为管理,上循序渐进,多次交流,在首次行为诱导成功后当下进行治疗操作,一次不成功的,可以进行行为管理二次就诊时再治疗,第一次行为管理没有成功的预约二次行为管理,促进患儿治疗的顺利完成。
1.3 观察指标
(2)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情况。评价标准[3]为:显效:行为管理后可以主动接受并积极地配合治疗;有效:行为管理实施后基本可以接受治疗;无效:行为管理后仍不配合,需要采取强制措施完成治疗。(2)两组患儿学龄前儿童行为量表评分(child behavior scale Chinese,CBSC)比较[4],主要针对2~10岁儿童进行行为评价,主要包括注意、多动、攻击、退缩、焦虑、控制以及躯体化等7个维度,主要分为两大内容,分别为外化性行为问题量表和内向性行为问题量表,每个题目4级评分(0~3分),分值越高,行为问题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行为管理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行为管理有效率为98.10%,对照组为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行为管理情况比较[n(%)]
2.2 两组干预前后CBSC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CBS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CBSC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CBSC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CBSC评分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维度观察组对照组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注意 16.32±2.35 12.50±1.22*# 16.31±3.02 14.68±2.21*多动 13.35±2.11 9.98±2.14*# 13.86±2.81 11.39±1.31*攻击 1.45±0.31 0.82±0.11*# 1.51±0.42 1.20±0.13*退缩 3.12±0.63 2.18±0.37*# 2.98±0.34 2.59±0.36*焦虑 4.23±0.54 3.04±0.23*# 4.18±0.31 3.59±0.43*控制 3.44±0.64 2.56±0.32*# 3.59±0.76 2.91±0.28*躯体化 0.75±0.13 0.46±0.02*# 0.74±0.14 0.58±0.04*总分 41.54±2.34 34.61±5.34*# 40.89±3.24 38.61±5.36*
3.讨论
临床治疗中,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疾病的治疗中,与医生的配合度较差,所以治疗过程有些艰难[5]。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有效配合是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儿童患儿中,也需要医生和患儿的有效的配合。在儿童口腔治疗的过程中,对其实施行为管理,可以帮助医生更为有效地完成患儿的口腔治疗[6]。
实际的行为管理中,针对不同患儿的不同特性,对其实施不同的行为管理方式,进行行为诱导,促进口腔治疗的顺利进行[7]。患儿因为年龄小,对陌生环境恐惧等,在治疗中无法与医生有效的配合,此时医生或者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情绪、行为、注意力等进行观察,然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行为管理[8],可以消除其负性情绪,让其积极地配合治疗,如果一次没有成功,可以进行二次就诊行为管理。在本次研究中针对儿童口腔诊疗中不同行为管理的运用效果进行了研究,二次行为管理有效率高于常规行为管理(P<0.05),且干预后注意、多动、攻击、退缩、焦虑、控制以及躯体化评分均降低,并且观察组的各维度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变化幅度,由此可见在患儿口腔治疗中,二次就诊行为管理实施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儿童口腔治疗中,采用二次就诊行为管理,可以提高患儿治疗的配合度,让患者积极的接受治疗,行为管理效果较好,可以在临床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