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手外伤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镇静药的效果分析

2021-06-29李冬琴

医药前沿 2021年11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苏醒

李冬琴

(广西田东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广西 百色 531500)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是基于解剖标志定位下盲探寻找异感,由于小儿精神紧张、恐惧等原因不能配合完成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属于上肢手术过程中常用麻醉方式,通过在超声引导下,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臂丛神经干及其周围所支配区域,产生明显的神经传导阻滞,实现镇痛效果[1]。超声影像定位技术由于其可视化技术,在临床麻醉中得到广泛应用[2]。我院积极开展研究,探索分析手外伤手术患儿予以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镇静药物干预的应用价值,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接受手术治疗手外伤患儿,年龄3~14岁,体重15~48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Ⅰ或Ⅱ级。纳入标准:具有较严重手外伤,均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且具备手术治疗相关条件。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并发其他部位严重受伤者、无法耐受手术治疗者,具有局麻药过敏史、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感染者。按数字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臂丛神经阻滞)和研究组(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各40例。研究组含男25例、女15例,年龄3~13岁,平均(9.2±3.0)岁。对照组含男23例、女17例,年龄4~14岁,平均(9.3±3.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于术前严格禁食8 h且禁饮4 h,术前30 min予以阿托品注射液0.01 mg/kg实施肌内注射。入室后监测血压(blood pressure, BP)、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呼吸频率。吸氧3 L/min,两组患儿均给予静注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0.001~0.02 mg/kg,同时静脉泵注2~3 mg·kg-1·h-1维持镇静,睫毛反射消失后行臂丛神经阻滞。(1)对照组实施常规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儿平卧位,头偏向对侧,在其患侧肩下垫置好软垫,以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所共同形成的三角间隙位置处,环状软骨边缘第6颈椎水平部位作为穿刺点,消毒铺巾后垂直皮肤进针,回抽无血液以及脑积液后,缓慢注射0.25%盐酸罗哌卡因0.5 mL/kg。(2)研究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儿平卧,超声探头横放在颈部锁骨上,显示颈内动静脉,向外侧滑动探头至肌间沟区,调整超声探头直至清晰显示前斜角肌、臂丛神经、后斜角肌。严格消毒铺巾后,距探头1 cm处,利用平面内进针,调整针尖位置,在臂丛神经周围缓慢注射0.25%盐酸罗哌卡因0.5 mL/kg。

1.3 观察指标

(1)血压(BP)情况。(2)心率(HR)情况。(3)术后麻醉苏醒时间。(4)术后疼痛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术前、术中收缩压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术前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及手术30 min收缩压值均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术前、术中收缩压变化情况比较(±s,mmHg)

表1 两组患儿术前、术中收缩压变化情况比较(±s,mmHg)

组别 例数 术前 切皮时 手术30 min研究组 40 82.23±8.04 88.02±7.04 87.25±7.23对照组 40 82.52±8.34 95.53±7.85 94.34±7.53 t 0.7823 8.7627 8.6273 P>0.05 <0.05 <0.05

2.2 两组患儿术前、术中HR比较

两组患儿术前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及手术30 min HR值均升高,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术前、术中心率变化情况比较(±s,次/min)

表2 两组患儿术前、术中心率变化情况比较(±s,次/min)

组别 例数 术前 切皮时 手术30 min研究组 40 101.24±10.25 109.85±8.07 107.54±7.57对照组 40 100.52±11.04 125.65±12.26 122.33±10.24 t 0.2633 12.627 12.782 P>0.05 <0.05 <0.05

2.3 两组患儿麻醉苏醒时间及术后镇痛评分情况比较

研究组麻醉苏醒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均低于术后2 h,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麻醉苏醒时间及术后镇痛评分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麻醉苏醒时间及术后镇痛评分情况比较(±s)

术后24 h VAS评分/分研究组 80 15.03±3.05 1.14±0.38 0.75±0.34对照组 80 30.25±4.56 3.83±1.02 2.02±0.58 t组别 例数 苏醒时间/min 术后2 h VAS评分/分12.672 4.1046 4.8952 P<0.05 <0.05 <0.05

3.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于上肢手术,在小儿接受外伤手术中,由于儿童年龄小,对麻醉及手术普遍存在明显的恐惧和紧张感,难以有效配合手术的顺利实施,所以必须在接受手术麻醉治疗前实施相关基础麻醉[3]。且传统的盲探臂丛神经阻滞易损伤神经、误入血管,麻醉效果受麻醉医师的技术水平、对解剖的熟知情况及患者解剖的个体化差异等因素影响[4]。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在可视化下进行目标神经阻滞,可以提高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麻醉安全性[5-6]。

本研究中,两组患儿均在镇静后施行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均实施常规盲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均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术前BP、HR指标无显著差异;切皮时及手术30 min BP、HR值均明显升高,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在小儿手外伤手术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镇静药物可有效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组术后的麻醉苏醒时间少于对照组,表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镇静药物可缩短术后的麻醉清醒时间。两组术后24 h VAS评分均低于术后2 h,研究组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表明该麻醉方式可以产生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实现良好的外周神经阻滞,由于患儿皮肤及皮下组织薄且柔软,解剖位置更易固定且表浅,实施该麻醉方式可以更少的药量获得更满意的麻醉效果[7]。在穿刺过程中不需移动上肢,操作方便,无需术中反复注射静脉全身麻醉药物[8]。

综上所述,在小儿外伤手术中,在米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复合镇静下行超声引导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以精准定位目标神经,麻醉效果确切,有助于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术后苏醒迅速,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该麻醉方式具有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苏醒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鱼身体里的“小刺”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