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1-06-29王崇周
王崇周
摘要:初中数学知识更为抽象,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度较大。而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借助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更为轻松。
关键字:初中数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围绕着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展开教学探索工作,从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引导中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主动学习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更高,更容易在数学的海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更能主动思考问题,有助于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教师在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借助自主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培养奠定基础[1]。
例如,在初中数学《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教学中,本章主要是从数据的趋势和波动两个方面进行学习,最后引导学生将两种数据分析方法应用到体质健康数据分析中。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先在课堂上放置尺子和体重秤,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数据进行采集,教师借助数据采集的实践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班级内的身体数据信息进行汇总,教师将数据信息展示到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画出适合该组数据的统计图表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借助平均数、中位数、方差等方法,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教师在课堂上借助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数据的采集中,学生在数据的学习中感受到了本节课知识的实用性, 又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在观察中发现数据的规律,从而体验到数学学习探索的乐趣,学生在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中主动思考,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二、问题引导启迪思维
在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情景营造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跟随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使得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情景营造和问题创设中,教师必须立足于教材知识点,结合学生生活,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问题,从而引发学生主动思考[2]。
例如,在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在研习本节知识点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情景,设计出合理的问题:小明的父母为了增添家具,购买了三个小沙发和两个茶几,一共花了1050元,而市场中两个小沙发和三个茶几的售价为1200元,那么小沙发和茶几的单价是多少?教师借助贴近生活的情景问题,成功引起的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在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放下,引入本节课的二元一次方程知识,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学生结合所学,最终借助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问题的解答。学生在教师的情景问题引导下,主动思考并进行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数学知识的运用,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探索,发现事物中的数学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
例如,中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知识点时,三角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三角形的规律较容易发现,教师可以以等腰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为研究对象,将生活中这两种图形的实物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察后将其绘制成图形,之后借助問题,引导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进行探究。如三线合一规律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这一规律进行探究,学生就会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在后期进行评价和点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对知识进行了探索,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效果明显。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的教授模式仅仅是对知识的灌输,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影响不大,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学生在合作小组学习中,学习主动性更强,面对数学中的难题在互助合作中克服,学生在分享交流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教师在自主学习引导教学中,要提前突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引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自主学习,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辨析中,经过不断的讨论交流,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学生在交流中对数学知识思考的点更加全面,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效果明显。
结束语: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教师必须围绕着学生开展培养工作。在为学生讲解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受益良多。
参考文献:
[1] 焦小春.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 014(011):63.
[2] 李娟.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策略探讨[C]// 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 2020.
[3] 熊群.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 东西南北:教育, 2020(1):02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