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阈下学生学习能动力挖掘的教学探讨

2021-06-29陈青云程勇胡光辉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46期
关键词:教学探讨大学物理课程思政

陈青云 程勇 胡光辉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20JGA188

摘要:针对大学课堂教学中学习能动力不足的现状,基于“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背景,结合作为基础自然学科的《大学物理》课程特点,分析了高等教育过程中学习能动力不足的现状,提出了《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学习能动力的基本原则,介绍了《大学物理》教学中能动力挖掘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物理;学习能动力;教学探讨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承载着人类知识传承、灵魂塑造的重任,需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根据课程特色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合理嵌入育人要素,进行主流价值引领 [1]。《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其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基本理论渗透自然科学各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各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在理工科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利用好《大学物理》教学阵地,正确引导理工科学生的世界观和学习能动性对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在传授专业物理知识的同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大学物理》课堂中,并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全过程和全方位协同育人。

1、 高等教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高校思政工作对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社会实践、使命担当等方面提出了全新要求。长久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为指导,结合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教育规律,努力倡导和践行全面发展观念。在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中,思政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直被看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并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

然而,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学生学习目的性的引导,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在高考“指挥棒”影响下,考入理想大学是大部分学生的唯一动力,而进入高校后学习动力明显不足,亟需学习源动力和价值观引领。物理学科是追求真理的重要基础学科,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脉相承,如何发挥课程思政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融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学生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从被动追求学分和应付考试向主动学习转变。另一方面,虽然高校的定位是教学科研并重,但目前高等教育的总体评价体系以科研评价为主,教学评价多无法有效量化。高校教师很多不是师范专业出身,在课堂教学上往往只是“满堂灌”,缺少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堂多样性和思政元素严重不足,亟需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学习动力引导。

2、学生学习能动力挖掘的必要性

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根本也是关键,首先要从价值观、人生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着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大学生。其次,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思政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高校思政工作就是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公民意识,只有让学生在根本上认识了学习的目的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力性。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培养把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变成内在的学习需要和自觉的学习形为,只有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才能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大学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基础性,也是学生系统认识科和自然规律的重要学科,是其他学科的专业学习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知识结构的完善,提高解决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物理》以讲授物理学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主要目的一门自然科学课程,然而,物理学理论性极强,课程内容深晦,如果不注重思政工作,不挖掘学生学习能动性,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事倍功半。目前,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思政教育,缺少长远规划和思政教育目标不明确。《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古老的基础性学科,是现代自然科学与工程物理科学的基础,具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反映的特性,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基于课程思政的学生学习能动力培养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大课题。应将物理课程与思想政治元素融合,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探索构建《大学物理》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为将来学生走入社会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程思政背景下学习能动力挖掘

3.1 学习能动力挖掘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鲜明的底色,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過程,爱国主义教育从来不是独立的,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把学生的学习源动力与爱国主义有机结合势在必行。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爱国主义精神。比如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可以引入中国航空航天和先进的火箭技术案例,通过案例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其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在电磁学和量子物理部分教学中可以介绍量子保密通信和“墨子号”卫星、量子计算机“九章”、中国天眼等突出科技成就。这些先进的国之重器,对我国科技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他可以让我国的科学家去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可以探索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这些物理学前沿领域我们可以不用受制于人,甚至走向该领域的研究前列[2]。通过对国之重器的介绍,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可以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在核能的开发和利用部分,重点强调“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结合一些影视作品让学生始终铭记功勋们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不朽人格。爱国主义从来不是空谈,近代历史上,李四光、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等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他们放弃国外优厚的高薪待遇,义无反顾地回国发展国防科研,毫无疑问,这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可以穿插到物理学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只有刻苦钻研、勇攀科学高峰,掌握高精尖的科学技能,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作为学习源动力的最重要因素。

3.2 学习能动力挖掘要注重创新精神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理学是一个创新的学科,《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把创新精神与能动力挖掘相结合,通过启迪智慧、发掘兴趣,搞清楚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可以追踪重要物理学原理提出者的事迹,挖掘物理伟人的质疑创新、实事求是精神,比如结合“力学相对性原理”等知识点,追踪原理提出者、科学方法之父、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的相关史料,弘扬敢于向传统的权威思想挑战,纠正统治欧洲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可凝练出其“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从其为证实、捍卫和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献出毕生精力,虽遭迫害而矢志不渝,可凝炼其“坚持真理”的精神品格;从其善于提出全新的物理概念、创立研究自然科学的新方法及其不主观臆测事物发生的原因,而是基于观察发现自然规律等可凝练出其“敢于创新”“注重实验”“实事求是”等精神品格 [3]。

创新不是国外科学国的专属,可以列举杨振宁、潘建伟、赵忠尧等科学家的例子,狄拉克提出存在正电子的观点后,赵忠尧首先在实验中观测到了正反物质湮灭,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他也是第一个发现了反物质的物理学家,但是因为国际同行没有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而未被认可,从而错失诺贝尔奖 [4]。1949年,杨振宁在与李政道合作研究粒子物理问题期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不解的科学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后提出在弱宇称不守恒定律,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说:“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各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宇称不守恒并不是杨振宁获得的最高成就,,使其拥有13项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是现代规范场论的基础,已经有5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得奖与杨振宁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有关,这些重要的成果源于杨振宁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创新是知识的源泉,只有强调创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他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才是学习科学知识不竭的源动力。

3,3 学习能动力挖掘要注重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自然科学要求从实验现象的细枝末节中,通过科学的思考了解其本质。我们学习知识时,也要通过事物的现象看清其本质,才能够真正理解科学的含义,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引领。

《大学物理》教学中可以介绍霍金和居里夫人的例子,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物理学史上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他身残志坚,证明了黑洞面积定理,被称为宇宙之王。居里夫人作为女科学家也不让须眉,并二次获得诺贝尔奖,她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大学生将来从事各项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可以介绍胡双钱的案例,在我国大飞机制造中离不开这些人几十年如一日,在数十万件精密零件的反复磨料的付出。这种精益求精、踏实肯干的大国工匠精神,在材料制备、测试表征和设备研发中同样至关重要,非常值得学生们用心学习。工匠精神是当代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职业素养和观念,在教授学生们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合理地渗透大国工匠精神,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着重强调科学家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科学得到发展,社会得到进步,个人实现价值!同样身为年轻人,同学们也要树立远大理想,以奋斗之豪情、奏青春之乐章。不仅要学好知识,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建立危中寻机的意识,以及不畏困难、求真创新的精神,最终做到追逐梦想,不负韶华 [5]。

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通过科学精神的引领,才能培养学生勇攀科学高峰,严谨治学的精神,科学精神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的重要因素。

3.4 学习能动力挖掘要注重主观能动性培养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通过讲授科学家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的故事穿插,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精神,鼓励他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学识,把握机遇,努力学习。不满足已有认识,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方式方法,根据实际需要或者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改革;不墨守成规(规则、方法、理论、习惯),不盲目效仿别人的想法和做法,敢于打破原有框架,探索新规律新方法,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提出质疑。享受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注重与学生在情感交流,在人格魅力方面与学生共鸣,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事半功倍。教与学并不只是教师“满堂灌”,一厢情愿地进行教学设计,迫使学生“就范”,而是要求教师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心的渴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重视教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不倾听学生意见,不发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3.5 学习能动力挖掘要注重人文情懷

《大学物理》教学中可以在物理现象的描述的同时扩展其人文内涵,比如在讲解分子热运动时,分子永不停息地做不规则热运动,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可以分为三种作用力:诱导力、色散力和取向力,思政元素引入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人不能脱离社会,个人不应该成为钱利群先生所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面对现实社会中存的诱惑,要有免疫力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摩擦力讲授中的思政元素:物块在会面上个人发展规划要行稳到处远,摩擦力就是个人社会行为的约束力,面对钱财、美色等诱惑要有足够的自制力,时刻提醒自己前方路滑,不要偏离航线。《大学物理》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要教物理课本知识,而且还要在思想政治上教育学生。从学生的人文情怀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教师应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综合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将一些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教材知识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通过介绍中国航天发展成就介绍,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内化为努力学习、立志报国的动力 [3]。

4、课程思路改革重点及展望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喜欢听老师讲“题外话”,通过知识扩展,学生与老理由可以在思想上、情感上共鸣。单纯的专业理论课或政治课都显“乏味”,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有目的、有方法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大思政”模式下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打破了以往毕其功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役的教学模式。《大学物理》是几乎所有理工科专业,甚至部分文科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一方面,可以利用《大学物理》课堂内和课堂外活动,深入挖掘和整合物理知识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大学物理》具有受益面广、理论实践相得益彰等优点。因此,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物理》与思政元素融合教育具有独特的隐性教育优势,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要与课程有机融合而不是生搬确套,而应该研究教育教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把“雨课堂”、“翻转课堂”等先进理念,结合思政元素,应用到物理学科教学上。应当尽可能统筹各课程规律、方法和理念,有效嵌入课程思政要素,从而最大程度彰显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体系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内涵。课堂思政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在根本上,思想上认识到思政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手段的发展,如何在“大思政”格局下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大学物理》教学如何改革,怎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升德育教育品质,成为每位物理教师不得不实践和深入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刘柏森,王刚,赵莉莉,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探源与教育实践,哈尔滨学院学报,43(1),2022, 133-136。

[2] 吕莎莎,聂新明,孟鑫,唐飞,田康振,大学物理“动量守恒定律”课程思政的实施,物理与工程,32(1),2022, 76-80。

[3] 卓士创,田康振,王群,李顺才,大学物理课程思政德育素材的挖掘方法,物理与工程,31(5),2021, 73-80。

[4] 黃玉梅,“量子力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与思考,绵阳师范学院学报,40,2021,8-12。

[5] 齐锦刚,赵作福,刘伟东,王冰,胡昕,于文雯,“材料物理”中的课程思政,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1), 2022, 97-99。

猜你喜欢

教学探讨大学物理课程思政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关于《大学物理》中一道习题的讨论
MATLAB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实践教学研究
初中历史课进行趣味教学的探讨
运用导数法巧解大学物理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