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

2021-06-28桑海霞

下一代 2021年1期
关键词:积极意义应用策略信息技术

桑海霞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新课程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运用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把信息技术媒体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积极意义;应用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在“班班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既是新课程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在信息时代,教师务必要转变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媒体适时合理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积极意义

(一)丰富教学内容,打造智慧課堂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筛选相关的教学资料,链接优质素材,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趣味化的教学模式打造智慧课堂。

(二)激发学生兴趣,调控学习行为

信息技术媒体以其生动、形象的优势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动机,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起到正强化的作用,进而实现学习能量的积蓄,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从而有效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三)贴近生活实际,实施情境教学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现将外面的世界“搬进”课堂,为课堂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图片、图像、声音、动画,这些素材通过信息技术媒体的生动呈现,在学生的眼中“活”起来,容易在学生心里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地真实的场景中产生真实的体验。

(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媒体是连接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信息技术参与课堂教学,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可以有效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角色转变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策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根据教学需要,运用适当的策略,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对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情境的创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信息技术媒体以其强大的功能优势,为创设语言情境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语言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发挥视听功能,如展示相关图片、播放课文录音、再现活动场景等等,可以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开展语言交际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看、写等五项基本语言能力,并能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语言意识和语感。

同时,微课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中具有积极作用。教师搜集资料,浓缩重点进行整合加工,把典型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语言教学时间,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互联网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实现了资源共享,这使得教师精选教学素材有了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视角出发,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资料,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外界信息,扩大视野,增强文化认同,培养文化意识。

(三)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媒体 的优势组织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过程,就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展示对同一事物或事件的不同观点,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引导他们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四)拓宽渠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在幅度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学生利用在课堂上掌握的操作方法和学习内容,可以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媒体,方便地查阅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进一步延伸拓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从看、听、读等不同方向引导学生各种感官同步参与学习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思维导图促进课堂生成,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可以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节节攀升。但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必须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基本出发点。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媒介,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使用中一定要处理好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必须紧扣教学主题,切忌喧宾夺主,把学科教学演变成信息技术展示。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精心选材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但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务必要根据教学需要精心选择,斟酌取舍,适度整合,切忌内容过多过繁,使学生应接不暇,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主题,冲淡了课堂教学内容。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千篇一律地把课堂交给信息技术媒体。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选择的资料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身体因素,处理好学生电子用眼时间的问题。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形成融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高效性一体的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杨进喜.试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J].学周刊,2019(15)

[2]石培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究[J].新课程(上),2018(11)

[3] 尤金霞.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教学模式改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9)

[4]兰小溪.信息技术要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J].基础教育研究,2019(10)

*注:本论文系2017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陇原名师”专项课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究》之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7]MSZX165

猜你喜欢

积极意义应用策略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探讨小学数学教育策略
管理沟通应用对企业业绩的积极意义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山西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