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诗词中伏邪除魔的佛学思想

2021-06-28李娜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1期
关键词:西游记诗词

[摘  要:《西游记》作为一部小说,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许多栩栩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有着大量的诗词。其中诗词大致可分为四类:写景诗词、描人诗词、叙战诗词和传佛诗词。传佛诗词所中体现的佛学思想主要有心合万法;伏邪除魔;诸法性空等等。其中“伏邪除魔”是修炼佛法所要经历的考验,这里“魔”也是由心生出来的。在修炼佛法的道路上,要求伏邪除魔,旨在修炼自己的内心以达到无欲的清净状态。

关键词:《西游记》;诗词;除魔;佛学思想]

在西天取经的途中,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伏邪除魔,历经千难万险。在第八十五回中,师徒几人离开灭法国,唐僧因一座高山挡路而心神不宁,行者便提起乌巢禅师所传授的《多心经》:“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顿使唐僧明了:“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西天取经的途中所遇见的种种妖魔实际上都是由心生出的种种魔,只有去除心魔,修养心性,方能修得明心见性。若要成佛,就必然要摆脱“魔”对自己的影响。追根溯源,一切的“魔”都是由心生出来的,要去除“魔”,就要修心,使得自己的心达到无物的清净之境。如孙悟空大闹天宫被称为“心何足”、“意未宁”;被压在五行山下则为“定心猿”;之后去西天取经则是“心猿归正”、“炼魔”等。

一、除欲亦是除魔

《西游记》第九十三回开篇的偈语曰:“起念断然有爱,留情必定生灾。灵明何事辨三台?行满自归元海。不论成仙成佛,须从个里安排。清清净净绝尘埃,果正飞升上界。” 这里讲人萌生念想的时候就已经在产生爱,因爱而生出情愫,此后必将酿成灾祸。当尘世的种种欲念无法左右自己的心境的时候,也就是自己修成正果,飞升上界之时。之后在天竺国偶遇公主抛绣球招驸马,三藏被绣球砸中时,通过此诗化解困难。诗中曰:“休逞六根多貪欲,顿开一性本来原。无爱无思自清净,管教解脱得超然”。 不要让自己的六根生贪念和欲望,在顿悟后就会回归原本的无欲的状态。没有七情六欲也就修得内心的清净之境,也就无需对自己的情和欲进行控制,从而得到超然解脱。

书中第三十二回中有偈语曰:“一身魔发难消除,万种灾生不易除。” 这是对这一回原文的总结,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要除去一身的“魔”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如同毛发一样,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身体里。早在第十四回时,悟空刚被三藏从五行山上救下来,便打杀了名为“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这“六贼”,除“六贼”是伏魔除邪的表现,与《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教义是一致的。

二、除尽邪魔,莫蹉跎

《西游记》第七十八回开篇就说:“一念才生动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但凭洗涤无尘垢,也用收拴有琢磨。扫退万缘归寂灭,荡除千怪莫蹉跎。管教跳出樊笼套,行满飞升上大罗。” 由此可见心生出的“念”如同魔头一样的存在,在邪念萌发的一瞬间,就已经产生出数以百计的邪魔。在四十三回中,三藏忽闻水声,行者笑师父多疑,做不得和尚。问三藏是否又把《多心经》给忘了。唐僧道:“《多心经》乃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闻,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怯退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饭,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由此可以看出心中的魔在反反复复的出现,在不断的考验修行者,伏邪除魔的过程是反复的,时刻在不同的境况下考验修行者,让他们在磨难中领悟其中的真意。这里的“六贼”在书中多次出现,不断考验着唐僧师徒们的修行。在《坛经》中慧能祖师曰:“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既是被经转。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诸如此理,对佛学经意的理解,并不是每日诵读经文就可以悟到里面的宗义。

三、磨难重重尽数历

第九十九回中,菩萨把难簿看了一遍,发现唐僧师徒在取经的途中已历经八十难,离佛家的八十一难的修行还差一难。“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必须苦练邪魔退,定要修持正法还。莫把经章当容易,圣僧难过许多般。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 在佛教里提倡九九归真,也就是唐僧师徒必须经历八十一难方才算是修成正果,古往今来都是这个道理,要将磨难都经历了才会得到应得的结果。在《西游记》一百回中,唐僧师徒破除了西天取经路中的所有磨难,言外之意是战胜了自己“心”生出来的种种魔,最终功德圆满,返回大唐弘扬佛法。在《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只有在经历了所有磨难之后,才会得到应有的结果。在《西游记》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书中不仅唐僧师徒在经历修炼自我的过程,那些妖魔鬼怪也在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结果如何全凭造化。

《西游记》这部小说主要描写师徒四人经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这些劫难有不少模式是相同的,这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是修心过程中障碍的象征。小说第十七回曾点明这一点:“菩萨、妖精,总是一念。”换言之,妖魔即生于一念之差。而这取经途中八十一难的磨炼,无非是一个长期艰苦的“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赖永海,陈秋平校注.金刚经·心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赖永海,陈秋平校注.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弘学.佛学概论[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5]黄继文.佛学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李娜(1997—),汉族,甘肃定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西游记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西游记
西游记
猜诗词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