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2021-06-28张炫张一鸣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1期

张炫 张一鸣

[摘  要:拉赫玛尼诺夫作为浪漫主义晚期的音乐大师,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不仅袭承了浪漫主义风格,更具个人独特魅力。文章从三个角度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风格进行分析,从作曲家的生平入手,在情感表达和音乐特点等方面对其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情怀进行分析,力求对他的浪漫主义风格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浪漫主义风格;《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一、争议中的拉赫玛尼诺夫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主义晚期音乐家,在西方音乐历史上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作曲家。在20世纪初的西方音乐史教材与音乐评论中,对他的音乐成就并不看重。比如,美国学者唐纳德·杰·格劳特音乐史学著作《西方音乐史》长达986页,但其中有关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内容只有短短两句话;美国音乐家保罗·亨利·朗的音乐史巨作《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竟然没有半点关于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介绍。在1954年版的《音乐大辞典》(Grovefs Dictionary of Music)中,对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竟然是这样评价的:“他不会受到很多关注,因为这些都是矫揉造作的、不够自然的乐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似乎被贴上了过分炫技而没有内涵的标签,显然这只是片面的。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起,随着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回归,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又像刚被打捞的古老沉船上的珍珠一般,大放异彩。密集的音符、华丽的装饰音、铿锵有力的和弦、抒情的旋律、真挚的感情和流露出的俄罗斯民族风格无不散发出梦幻般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创作上拉赫玛尼诺夫继承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用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去创作,丰富的和声语汇和复调手法的丰富见长使作品更加的真挚感人。

二、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历程

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俄罗斯的一个音乐世家,富庶的生活与家庭的音乐熏陶,使拉赫从小就具备良好的音乐环境。然而,他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家庭的败落、姐姐的早逝及父亲的离去给拉赫玛尼诺夫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学院毕业后,最初事业顺风顺水,是当时乐坛上首屈一指的钢琴大师,但好景不长,他的作品在首演中惨遭失败使拉赫陷入苦恼与自我怀疑之中,又恰逢20世紀初俄罗斯革命的开始使得人心惶惶、社会动荡不安,革命的爆发让拉赫玛尼诺夫不得不背井离乡,直至去世都未能重返祖国。

跌宕起伏的人生,为拉赫玛尼诺夫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创伤,但这些独特的个人经历,都成为了他创作的动力和情感源泉,造就了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个人风格,作品中到处洋溢着真挚感人的抒情性旋律和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他内心的失意和对故土的恋念体现在作品中总有几分悲伤的情愫,这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使音乐作品也更加生动感人。

三、浪漫主义风格的传承与再创造

1.情感的涌动与浪漫主义色彩

情感两字在浪漫主义作品中屡见不鲜,浪漫乐派的作曲家擅用音乐作品宣泄情感,拉赫玛尼诺夫作为浪漫主义晚期钢琴大师吸取前辈诸钢琴家之所长,拥有精湛技术、复杂的节奏、丰富和声的同时最突出的就是对旋律的把控,使旋律成为主导因素,宽广悠长的旋律与宏伟的构思融为一体,创造出了深刻鲜明的音乐形象,歌唱性的旋律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西伯利亚草原,这其中的旋律与俄罗斯的传统民间音乐是分不开的。拉赫玛尼诺夫一生经历坎坷,所以中期与晚期的作品中情感存在微妙的变化,从抒情性走向了悲情性。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以情感的表达为主,追求自由的、心灵的、纯粹的创作,努力去挖掘心目中的细腻情感。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中的想象,将自己心中的美好蓝图描绘融入到音乐作品中。他的作品采用富有俄罗斯风格的优雅、略带哀伤的曲调,时而深沉、时而明朗、时而柔和、时而舒畅。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民族风格的守望者和西方浪漫主义风格的传承者。

2.宗教情怀与浪漫主义色彩

由于拉赫玛尼诺夫小时候受到了宗教音乐的深刻影响,十一位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因此,他始终坚持“艺术没有宗教怎么行呢?……宗教是相信的一种原理,而艺术在我看来靠的是情感而不是信仰。宗教也是这样的。”在拉赫玛尼诺夫心中,宗教的意义不仅是宗教,而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心灵归属、一种寄托。

将内心情感寄托于宗教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中的一大特色,通过分析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的四十多首作品中,有十余首作品中带有《末日经》的旋律,几乎占到了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末日经》被语义化的象征着死亡、恐惧。他引用“死亡”主题揭示了生活的辛酸苦楚,和社会人性的冷漠。他对于死亡没有半分恐惧而是用音乐与其斗争,原《末日经》曲调朴素、庄重。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对这一主题的诠释是用钢琴引出阴暗的音调,从而带动主题的发展。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运用了24次变奏,每一次变奏对这个曲调的应用都各有不同,时而辉煌振奋,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明朗又抒情,音乐情绪变化无穷。

此外,俄罗斯东正大教堂里常见的“钟声”,也贯穿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不同作品中,但是他对此采取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旋律常常出现肃穆、安详、端庄的和弦,这也正与东正教的圣歌旋律具有较大的共同之处。对这些宗教印象的不断引入,以及对其曲调风格的模仿和再创造,塑造了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

3.心灵之梦与浪漫主义色彩

拉赫玛尼诺夫受到象征主义思潮的影响,象征主义强调在幻想中构建美好的社会,在虚幻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象征主义思潮最初表现在文学和诗歌领域,随后通过这两个领域又扩展到了音乐领域。拉赫玛尼诺夫正是在为象征主义诗人谱曲的过程和象征主义画家勃克林的画《死之岛》中深受象征主义浪漫思潮的影响的。

与很多其他浪漫主义作品不同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情感的表现总是截然相反而又互相结合的,作品中的情感扑朔迷离、或明或暗。他的作品中的忧郁、喜悦、烦恼、激动等情感的表达都非常有特色,仿佛游离于一正一反两个世界之间,为它的创作添上了特殊的色彩。这就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拉赫玛尼诺夫曾这样表述过自己的创作过程:“在我作曲的时候,我常常会想到不久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或一首诗,它们对我能够帮上很大的忙。它们的情感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我力图将它们变成音符,是它们打开了我的灵感之门……我发现,如果有可供我进行描绘的非音乐对象,我就能思如泉涌。”从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其实是对诗歌和文学的音乐化。如同象征主义的诗歌,音乐的线条、音符的设计组合、节奏的频繁变化等任何细微之处都可以是表达感情的方式,从不可捉摸的隐秘中表达情感。

这种诗情画意的浪漫从作品的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如《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死之岛》《波西米亚主题随想曲》《春天》《五首幻想小品》,无不给人以空阔的想象空间,仅仅看到题目,便能够让人在诗意的浪漫之境中流连忘返。

四、以《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为例的音乐分析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成熟时期所作,此时拉赫玛尼诺夫的独特浪漫主义风格已经清晰地形成。这首作品能够充分地体现他的创作特色,表现出了丰富的幻想性和狂热的乐曲风格。

1.内容创新分析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意大利著名音乐家帕格尼尼的作品:《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创作的。拉赫玛尼诺夫利用这一乐曲的音乐主题,用变奏曲的形式将其改写成了单乐章的钢琴曲与乐队曲。这部作品结构复杂却浑然天成,没有丝毫斧凿痕迹,包括短小序奏、两首变奏曲和尾声。技巧也气势磅礴、复杂精深,采用史诗般辉宏的场景,将狂想曲的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作曲形式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上一大重要创新,与传统的创作方式相比较,能够让人耳目一新。这样一部乐曲完全可以称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绝笔。

将早期浪漫派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随想曲主题与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中“末日经”的曲调相融合,这个跨时空的音乐对话就是极具创新性的,帕格尼尼随想曲中的炫技性与“末日经”朴素庄重相融合,体现了拉赫玛尼诺夫那种对浪漫主义无拘无束、狂放不羁风格的表现与创造,极具个性化。

这一作品采用的钢琴与管弦乐队合作演奏的方法,是于浪漫主义时期开创的。拉赫玛尼诺夫作为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对这一方法进行了继承。同时,他还有自己的创新。他将钢琴的演奏完全融于乐队中,将钢琴作为乐队中的一种乐器,但又突出了钢琴的主导作用,从而达到了细腻、均衡、完整的效果,作品中不同的情感由不同的乐器表现使这首作品层次更丰富更华丽。有研究者评价说:“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中蕴含各种高难度的技巧,却不是单纯的技巧展示,他的技巧都在一个完全合理的进行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2.旋律特点分析

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音符向上跳进三度后级进下行的“环形旋律”被广泛的运用,在钢琴与弦乐中交替出现,贯穿全区始终,仿佛是一个个问句,充满了对人生的疑惑和踌躇,后面紧随的是有强有力的三个柱式和弦,仿佛对这个“疑问型旋律”的回答,坚定而深刻。这也正是拉赫玛尼诺夫旋律真挚感人之处,每个乐句都像是内心的独白与宣泄。

作品的旋律风格宽广而悠长,这与俄罗斯传统的民间音乐是分不开的,拉赫玛尼诺夫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由此看出。第六变奏中音乐优美宽广,旋律线条呈拱形起伏与前几个变奏的的急促不安形成鲜明对比,音乐的连贯性和歌唱性也是通过长线条的旋律来表现的。第七变奏同样的“疑问型旋律”再次出现,但音乐情绪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忧郁舒缓,而后在和弦的推动下再次将乐曲推向高潮。情感的表达在他的钢琴作品中还通过扩展音域、高叠和弦、动机模进等手法,再加上强力度、变换和声、加快速度等表现手段相结合来推动情感。第十一变奏钢琴的大量琶音使音乐情绪更具戏剧性冲突,强力度的爆发后一定是平静忧郁情感的流露。在最有名第十八变奏中,旋律的歌唱性尤为突出,这首作品创作于拉赫玛尼诺夫晚年,生活的窘迫与疾病的影响他好像并不在意,这一变奏像是对生命的讴歌,对死亡的无惧,心中满是优美的旋律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拉赫玛尼诺夫在乐曲高潮部分善于運用和弦的宣叙和八度的重叠。这种表现手法极其热烈奔放,能够将钢琴的演奏情感推至最高峰。另外,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旋律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在他的笔下,旋律的高潮部分不像传统处理方法那样,逐渐爬升至高潮,而是在高音保持一段时间之后再缓慢地下行,情感也随之逐渐减弱。这一特色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运用得也比较多,其旋律线也是比较长的。

3.和声特色分析

在和声运用方面,拉赫玛尼诺夫也当之无愧的称得上是位杰出的音乐大师。他所处的时期,和声风格和技法正在发生重大的发展和变革,各种新的和声方法突破了调性和结构的束缚,先锋技法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拉赫玛尼诺夫可算一位坚守传统的音乐家了,他依然坚持采用传统的调性功能和声与三度叠置的和弦,用多个声部来进行写作,形成一定的复调旋律, 使音响饱满丰富。然而,他也在细节上进行了精妙的创新。他的作品中,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又对和声的色彩进行了丰富,大量运用变和弦和各级的副和弦来丰富合声效果,使得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非常引人注目。这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和声技法,对作品旋律的行进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很多时候,高潮的推进与回落都是在和声的衬托和推动作用中产生的。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中,以持续音作为基础,再进行一些变换的手法比较多见。这种手法会给欣赏者带来一种全新的听觉享受——临时调的中心由于经常变换而不再那么明确,从而给人以复杂、丰富,而又饱满、富有条理的感觉。此外,这些不断的变换还让人感受到一种表面似乎稳定,但内部蠢蠢欲动的不安因素,强化了和声内部的紧张感,从而充分地传达出了内心的矛盾与斗争,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同主音调式的运用、同名大小调的转换等手法也很常见,这就使得和声的对比更加强烈,进而大大增强了和声的色彩。

五、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在象征主义影响下,他的作品真实地展现了自己的美好幻想;同时,他所吸收的俄罗斯民歌传统又使他的作品充满忧伤,展现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气质。拉赫玛尼诺夫虽然处于21世纪,但其风格却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的影响,尤其是柴可夫斯基。所以,在他的钢琴协奏曲中,也可以寻找到柴可夫斯基的踪迹与痕迹。他的创作思想和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者特别是印象派作曲家在创作上追求纤细、瞬间、零散、狭隘的主观感觉是不同的,拉赫玛尼诺夫则通过优美音乐的形象和华丽又炫技性的技巧表达出宏伟的构思、刚毅的意志和优美抒情的气质。而在他创作晚期正远离祖国和人民,此时也正是他最思念家乡的时候,饱含着对家乡深切的爱。拉赫玛尼诺夫在晚期,曲式、旋律、和声等方面的特色更加独树一帜,节奏复杂多变,音调似乎不够协调,但这丝毫不妨碍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成就,相反在他的这些浪漫、自由的手法中,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抗争,对生命真谛的揭示,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望。

参考文献

[1][2][俄]M·阿兰诺夫斯基编,张洪模等译.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25,104.

[3]王杨.由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管窥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感美学追求[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

[1]张炫,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2]张一鸣,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基金资助:2012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风格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2DWYJ02。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