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活动,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别样精彩
2021-06-28郁敏华
郁敏华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人格成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为学生个体的发展提供道德基础,让学生可以成长为对国家与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学生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国家落实“立德树人”基本国策的重要载体。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较强的向师性,爱玩、爱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抽象理解能力较差,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面对这样的学情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堂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产生兴趣,能将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学到的道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一、创设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以保障学生对教学环节的参与。在课堂上课之初,教师要注重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状态,教师在导入时可以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提出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保障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家庭的记忆》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利用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带领学生认识家庭的成员,了解家庭发展的变化,带领学生感受家庭的传统概念与价值,增强学生对家庭的归属感。带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前搜集整理的班级成员的家庭合照,制作成了小视频,在上课之时展现出来,并道:“我们每个同学都有温馨、幸福的家庭,谁能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家庭生活中难忘的经历呢?”组织学生进行表达。通过这个温馨的情境的设置,教师明确了本节课关于家庭记忆的主体,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奠定了本节课温馨有爱的感情基调,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提升了课堂教学环节的参与性与实效性。
在进行本节课的设计时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个体的实际情况,要对特殊家庭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关怀,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替代品,不要忽略少数学生的感受,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保障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
二、自主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极大的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导入、引用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等,其中最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度的便是自主实践。自主实践可以在教材内容的范围内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便于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与特长。自主实践是教材理论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为学生将理论变为实践提供了方便的平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进行《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利用实践活动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首先本节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进行日常垃圾的分类,树立学生低碳生活的理念。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上课之初便告诉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完成后,会组织变废为宝主题的手工大赛,在本节课回答问题的环节中得分最高的小组可以优先选择废旧物品。这一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竞赛的促进下,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回答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丰富了课堂表现的形式。
自主实践的形式不仅局限于手工大赛,还可包含自主学习、资料收集、绘制手抄报等多种形式,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的内容,将自主实践与课本进行有机的结合,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三、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的思考反思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是对生活的系统概括与总结,是历史经验的浓缩,所以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将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保障学生的课堂参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为个体日后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教师注重现实生活与教材的联系可以养成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在生活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对生活、對学习的热爱。
在进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以现实生活作为案例,引发了学生的反思。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要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教师在课前布置了任务“观察父母的一天”。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时,教师组织学生分享了观察的成果,列举了父母一天的工作并分享了自身观察的感受。教师继续提问:“父母为我们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我们自己可以完成的呢?”引发学生反思。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比教师讲授的道理更易记忆。此外,学生还可以在观察别的过程中模仿学习,获得一定的生活技能,促进个体能力的增长。
四、感官联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动力,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与自我提升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最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所以又被称之为内在动力。它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问题本身的渴望,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在力量,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的调动需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求知的渴望,所以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的体会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
在进行《健康看电视》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本节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健康的生活,合理的利用时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先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道:“大部分同学的家长都反对大家看电视,但看电视也会有一定的好处,比如……”接着教师播放了《中国诗词大会》《动物世界》《新闻联播》的片段,学生观看后教师道:“大家看过这些节目吗?你觉得电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引导学生总结了电视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学会对电视节目进行合理的取舍。
教师一味的说教会引发学生的反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总结与思考,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道理,发自内心的接受学习。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注重与学生发展相结合,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获得道德的成长。当然,教学环节的多样开发还需一线同仁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共同努力,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田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析[J].才智,2020(16):171.
[2]唐燕.教学如何“接童气”——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逻辑的生活化[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2):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