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高中地理区域教学中的渗透
2021-06-28陈赞民
陈赞民
【摘 要】在当下我们所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而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开始对地理美育引起了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将美育渗透到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就针对美育在高中地理区域教学中的渗透意义及方法进行简单阐述,希望能够以此来促进美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美育教育;高中地理;区域教学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美育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要重视美育在这一学科教学当中的渗透,真正体现出美育的育人功能,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同时,还完成了教学任务,从而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
一、高中地理区域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意义
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发现美、体验美并创造美等各种能力的教育。而对于高中区域地理而言,它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独特的美育素材,如:大量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人地和谐之美等。将美育渗透在地理学科中去展开教学,能够达到“以美启真、以美促善、以美育美”的综合性教学效果。借助地理美促进学生收获地理知识,美化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完善的人格和品格,这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地理区域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法
(一)运用语言感知法
教师通过运用口头语言描述的方法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感知,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的最基本的途径。因此,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让人满意,这与地理教师所运用的教学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运用优美、有趣的语言去对学生开展课堂的教学,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能够在进行地理学科教育的同时渗透美育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地理美,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释。例如,我们经常说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其实就是由于我国的西北内陆温带地区的大陆性气候所导致的。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和文学魅力,让地理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具体,让课堂带给他们地理知识中美的感受。
(二)借助教具演示法
这个方法需要地理教师能够借助地理模型等教具或者多媒体等作为辅助工具来展开地理教学的活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模型、视频等具有直观性特点的材料,从而引导他们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来获取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山地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山地的模型或者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山景图画和山地形成过程的动态视频等。借助教具来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直观体验中去感受到地理中的美,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
(三)开展实践活动法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追求美,也是渗透美育的一种有效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们发散思维去创造美的能力。实践活动课开展可以让同学们对大自然中的地理现象直接接触,切身发现并体会地理美,同时还加强了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价值意义。例如,可以开展班级野外考查,组织学生夜间识星等实践性活动,通过大自然中多彩多姿的美去影响学生,从而达到了渗透美育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学生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地去领会大自然中蕴含的美,还激发了学生對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达到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合作讨论法
小组讨论合作是能够在地理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发现地理规律,自主寻找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解决思路,自主解决地理问题,而需要教师做的便是做好引导性工作并及时解决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知识。在学生课堂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基础上,让他们再去讨论加深他们对地理美的理解和感悟。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美化环境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去参与讨论,在渗透了美育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将美育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确实能够让我们收获意料之外的教学成效。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美育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其审美能力,激发情感体验,最终形成正确的三观思想。
【参考文献】
[1]秦宏亮.基于“科教融合”模式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区域地理教学为例[J].求知导刊,2020(42):14-16.
[2]方媛媛.美育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上海教育,2020(18):74.
[3]叶先进.美育引领的高中地理生本畅态课堂的建构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3):22-24.
【本文系2020年度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美育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渗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JG 20012)主要研究成果】